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339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包括: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用于控制输出功率的PWM电路、MCU、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和电池;所述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PWM电路、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和电池依次连接,所述MCU分别与PWM电路和电池连接;所述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包括用于采样输入电流的输入采样单元和输用于采用输出电流的输出采样单元,所述输入采样单元连接在PWM电路与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之间,所述输出采样单元连接在在PWM电路与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实时智能控制最大功率充电,缩短了用户充电时间。缩短了用户充电时间。缩短了用户充电时间。

A solar energy storage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
,尤其是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户外或是停电的情况下,储能电源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碳中和概念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清洁能源,比如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等,在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快充技术与碳中和概念的结合便产生了我们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以其永不枯竭,无污染等优点,正在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储能电源的太阳能充电效率都很低,由于受环境(主要包括日照强度,温度、湿度)各方面的影响,其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因此不能使太阳能最大效率的转化为电能输出。
[0003]因此,还有待于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旨在于解决现有的太阳能储能控制技术当中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包括: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用于控制输出功率的PWM电路、MCU、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和电池;所述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PWM电路、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和电池依次连接,所述MCU分别与PWM电路和电池连接;所述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包括用于采样输入电流的输入采样单元和输用于采用输出电流的输出采样单元,所述输入采样单元连接在PWM电路与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之间,所述输出采样单元连接在在PWM电路与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之间。
[0006]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输入保护电路包括用于防止反接的防反接单元和用于防止输入电压过大的过压防护单元,所述防反接单元与过压防护单元连接。
[0007]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防反接单元包括场效应管Q2、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场效应管Q2的D极连接DC输入电路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8连接DC输入电路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通过电阻R9连接在场效应管Q2的G极和电阻R8之间。
[0008]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过压防护单元包括稳压二极管ZV1、稳压二极管TVS1、三极管Q9、场效应管Q11、场效应管Q10、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和电阻R41;所述稳压二极管ZV1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V1的负极分别通过电阻R37和电阻R36与三极管Q9连接,所述三极管Q9通过电阻R38与场效应管Q10的G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G极通过电阻R39与稳压二极管ZV1的正极和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所述效应管Q10的S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11的S极和场效应管Q11的S极;所述场效应管Q10的D极通过电阻41与场效应管Q11的S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D极通过电阻
R40与稳压二极管TVS1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TVS1的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1的G极连接在电阻R40和电阻R41之间。
[0009]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PWM电路包括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电感L1、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5和场效应管Q6;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通过电感L1与场效应管Q6的D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与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D极与场效应管Q5的S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G极和场效应管Q4的G极、场效应管Q5的G极、场效应管Q6的G极分别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S极与场效应管Q6的S极连接。
[0010]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包括输入检测单元和输入滤波单元,所述输入滤波单元的一端与过压防护单元连接,输入滤波单元的另一端与输入检测单元连接。
[0011]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输入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8和电容C9;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通过电阻R11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3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2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2脚连接;所述电阻R11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连接的一端通过电容C8接地;所述电阻R12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连接的一端通过电容C9接地。
[0012]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包括:输出检测单元和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D极连接,保护单元的另一端与输出检测单元连接;所述输出检测单元与所述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
[0013]所述输出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和电容C22;所述电阻R19的正极通过电阻R20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20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负极通过电阻R21与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19脚连接;所述电阻R20的正极与电阻R21的正极之间连接有电容C22。
[0014]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输入采样单元包括电容C25和电阻R22,所述电阻R22的正极与电阻R1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负极连接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1脚,且电阻R22的负极通过电容C25接地;
[0015]所述输出采样单元包括电容C28,所述电容C28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的22脚和场效应管Q5的D极连接。
[0016]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23和电容C24,所述电容C23和电容C24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23和电容C24并联后一端与电阻R19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23和电容C24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
[001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MCU配合PWM电路和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共同实现实时智能控制最大功率充电,极大的缩短了用户充电时间,满足用户急需用电的迫切需求,通用性与实用性很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框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MCU连接电路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的电路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PWM电路的电路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滤波电路和电池的连接电路图。
[0025]图中:1、DC输入电路;2、输入保护电路;3、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4、PWM电路;5、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6、滤波电路;7、MCU;8、电池;9、输入采样单元;10、输出采样单元;20、防反接单元;21、过压防护单元;30、输入检测单元;31、输入滤波单元;50、输出检测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用于控制输出功率的PWM电路、MCU、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和电池;所述DC输入电路、输入保护电路、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PWM电路、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滤波电路和电池依次连接,所述MCU分别与PWM电路和电池连接;所述自动充电检测模块包括用于采样输入电流的输入采样单元和输用于采用输出电流的输出采样单元,所述输入采样单元连接在PWM电路与输入检测和滤波电路之间,所述输出采样单元连接在在PWM电路与输出检测与保护电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保护电路包括用于防止反接的防反接单元和用于防止输入电压过大的过压防护单元,所述防反接单元与过压防护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单元包括场效应管Q2、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场效应管Q2的D极连接DC输入电路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8连接DC输入电路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通过电阻R9连接在场效应管Q2的G极和电阻R8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防护单元包括稳压二极管ZV1、稳压二极管TVS1、三极管Q9、场效应管Q11、场效应管Q10、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和电阻R41;所述稳压二极管ZV1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V1的负极分别通过电阻R37和电阻R36与三极管Q9连接,所述三极管Q9通过电阻R38与场效应管Q10的G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G极通过电阻R39与稳压二极管ZV1的正极和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所述效应管Q10的S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11的S极和场效应管Q11的S极;所述场效应管Q10的D极通过电阻41与场效应管Q11的S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D极通过电阻R40与稳压二极管TVS1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TVS1的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1的G极连接在电阻R40和电阻R4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电路包括SC8886电压转换芯片、电感L1、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5和场效应管Q6;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通过电感L1与场效应管Q6的D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与场效应管Q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炜昌黄鹏杨光明赵智星詹海峰谢峰胡宪权冷昭君万威黄浩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炬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