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427832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该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包括底层混凝土层;界面层,设置于底层混凝土上;面层混凝土层,设置于界面层上;以质量份计,底层混凝土层包括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份;水4~13份;面层混凝土层包括水泥3~37份,粗骨料0~30份,细骨料0.4~34份,掺合料2.6~9份,添加剂0.12~5.5份;水4~13;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面层混凝土层。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添加引气剂、防冻剂,不改变水泥强度等条件下,获得一种抗冻性能优良,尤其是抗剥落能力突出的混凝土路面、道面、桥面、墙材或桥墩,使得不增加新的材料成本投入和施工成本投入的条件下,提高混凝土件的抗冻、抗剥落性能。抗剥落性能。

Frost and spalling resistant concrete and its form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和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结构件应用于建筑工程或者道路桥梁工程中,例如,道面、路面、桥面、墙材、板材和桥墩等工程中时,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
[0003]现有技术中,关于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的提高,常用的办法包括在混凝土中掺用引气型外加剂,在水泥浆中形成彼此分离的孔隙,而这些互不连通的微细气孔在混凝土受冻初期能使毛细孔中的静水压力减小,起到减压作用;在混凝土受冻结冰过程中,这些孔隙可以阻止或抑制水泥浆中微小冰体的生成;还可以控制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或者通过加强早期养护或者添加防冻剂防止水泥浆体早期受冻,或者选用合适的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引气剂、防冻剂等,或者需要改变水泥的强度等,可能造成混凝土结构件制造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早期养护等工艺,可能造成施工工艺的繁琐,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添加引气剂、防冻剂,以及不改变混凝土中水泥强度等的条件下,获得一种抗冻性能优良,尤其是抗剥落能力突出的混凝土路面、道面、桥面、墙材或桥墩,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新的材料成本投入和施工成本投入的条件下,提高混凝土件的抗冻性能,同时施工工艺简单,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其包括:
[0006]底层混凝土层;
[0007]界面层,设置于底层混凝土上;
[0008]面层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界面层上;其中,以质量份计,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份;水4~13份;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3~37份,粗骨料0~30份,细骨料0.4~34份,掺合料2.6~9份,添加剂0.12~5.5份;水4~13;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0]优选的,前述的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其依次包括:面层混凝土层、界面层、底层混凝土层、界面层和面层混凝土层。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12]底层混凝土层成型;
[0013]在所述底层混凝土层上设置界面层;
[0014]在所述界面层上浇筑面层混凝土层;其中,其中,以质量份计,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份;水4~13份;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3~37份,粗骨料0~30份,细骨料0.4~34份,掺合料2.6~9份,添加剂0.12~5.5份;水4~13;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
[001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6]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0017]1)面层混凝土层成型;
[0018]2)在所述面层混凝土层上设置界面层;
[0019]3)在步骤2)所述界面层上浇筑底层混凝土层;
[0020]4)在所述底层混凝土层上设置界面层;
[0021]5)在步骤4)所述界面层上浇筑面层混凝土层。
[0022]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胶凝材料水泥选自通用硅酸盐水泥、特种水泥和气硬性胶凝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0023]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掺合料选自粉煤灰、矿渣、石粉、钢渣粉和石灰石粉中的至少一种。
[0024]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超细矿物掺合料的比表面积≥500m2/kg,选自超细矿渣、超细水泥、硅灰、超细石灰石粉和超细粉煤灰中的至少一种。
[0025]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添加剂中至少包括减水剂和早强剂;所述减水剂选自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蒽系减水剂、三聚氰胺系减水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早强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氯化钠、硅酸钠、硝酸钠、乙酸钠、三乙醇胺和甲醇中的至少一种。
[0026]优选的,前述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面层混凝土层中的添加剂至少包括减水剂和膨胀剂;所述减水剂选自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蒽系减水剂、三聚氰胺系减水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膨胀剂选自硫铝酸钙类膨胀剂、氧化镁基膨胀剂、石灰基膨胀剂和铁粉系膨胀剂中的至少一种。
[002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前述的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在混凝土板材、混凝土墙材或混凝土桥墩领域的应用,述面层混凝土层面向表层暴露服役。
[0028]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29]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和应用,其通过控制底层混凝土层和面层混凝土层配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调节底层混凝土层和面层混凝土层各自的变形值,使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面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从而在面层混凝土层中产生受压的效果,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安装所述抗冻抗剥落混凝土时,使所述面层混凝土层面向表面暴露服役,也即得到一种表层受压的抗冻抗剥落混凝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添加引气剂、防冻剂,以及不改变混凝土中水泥强度等的条件下,获得一种抗冻性能优良
的混凝土板材、墙材或桥墩,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新的材料成本投入和施工成本投入的条件下,提高混凝土件的抗冻性能,同时施工工艺简单,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0030]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32]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其包括底层混凝土层和面层混凝土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层混凝土层与所述面层混凝土层之间的界面层。其中,以质量份计,所述底层混凝土层包括:胶凝材料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层混凝土层;界面层,设置于底层混凝土上;面层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界面层上;其中,以质量份计,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份;水4~13份;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3~37份,粗骨料0~30份,细骨料0.4~34份,掺合料2.6~9份,添加剂0.12~5.5份;水4~13;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冻抗剥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依次包括:面层混凝土层、界面层、底层混凝土层、界面层和面层混凝土层。3.一种抗冻抗剥落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底层混凝土层成型;在所述底层混凝土层上设置界面层;在所述界面层上浇筑面层混凝土层;其中,其中,以质量份计,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2~42份,粗骨料0~28份,细骨料0.15~35份,超细矿物掺合料2.4~11.5份,添加剂0.08~2.4份;水4~13份;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水泥3~37份,粗骨料0~30份,细骨料0.4~34份,掺合料2.6~9份,添加剂0.12~5.5份;水4~13;所述底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小于所述面层混凝土层的变形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面层混凝土层成型;2)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地王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