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15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民爆火工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包括脚线端子、雷管控制芯片、发火储能单元、起爆开关及点火器;还包括整流桥电路和第一单向导通电路;所述脚线端子的两连接引脚与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为电能导通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确保各发电子雷管在起爆后残余的电能量不会通过脚线端子回流集聚至起爆母线上,进而消除了因雷管爆炸后,起爆母线裸露的两线头意外触碰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民爆火工品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工业数码电子雷管是采用一电子控制模块对起爆过程进行控制的雷管,电子控制模块的关键器件有雷管控制芯片、发火电容和点火器件,各关键器件与其他配套元器件(如脚线端子、工作电容、电阻等)集成在电路板上,雷管控制芯片通过脚线端子与起爆主机相连,电子雷管在爆破现场使用时,先将多发电子雷管的电子控制模块通过脚线进行并联组网,再通过起爆母线连接到起爆主机上。由于电子雷管行业监管政策的推动,带有监管功能的数码电子雷管将全面取代传统电雷管,由此,在煤矿井下作业中也将推行数码电子雷管。
[0003]煤矿井下生产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特点是断面小、地质构造对爆破作业影响大、周边环境复杂,电磁环境、高温、含硫、潮湿、伴随可燃气产生等。煤矿井下使用的产品需满足《GB3836.1

2010 爆炸性环境设备通用要求》及《GB3836
‑4‑
2010本质安全型》等标准的要求,目前,专门设计用于煤矿井下,公安监管存在盲区的煤许电子雷管及配套起爆器国内研究较少,而在煤许产品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当前市场上亟需一种在煤安标准规定的低能量状态下仍能可靠发火的同时,还能够消除雷管起爆前后,因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意外产生的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能够消除因电子雷管控制模块上的剩余能量回流至起爆母线,起爆母线两线头意外接触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等安全隐患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到的亟需一种能够消除因电子雷管控制模块上的剩余能量回流至起爆母线意外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的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包括脚线端子、雷管控制芯片、发火储能单元、起爆开关及点火器;所述发火储能单元、起爆开关及点火器依次串联在所述雷管控制芯片输出端并形成点火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桥电路和第一单向导通电路;所述脚线端子的两连接引脚与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为电能导通方向。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脚线端子与雷管控制芯片之间的回路上设置单向导通电路,能够确保各发电子雷管在起爆后点火回路上残余的电能量不会通过脚线端子回流集聚至起爆母线上,进而消除了因雷管爆炸后,现场起爆母线裸露的两线头意外触碰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而且在雷管脚线入口处增加整流桥电路,符合入口本质安全要求,整流桥电路使得脚线端子接入电路时不用区
分脚线端子的极性。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可选的,还包括信号采集电路和第二单向导通电路;所述第二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脚线端子的一连接引脚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一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为电能导通方向;所述信号采集电路另一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电连接。
[0009]本技术实施列采用上述可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脚线端子与信号采集电路之间设置单向导通电路,确保电子雷管起爆后,各发电子雷管在起爆后残余的电能量不会通过信号采集电路到脚线端子这一通路回流集聚至起爆母线上,进而消除了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的安全隐患。
[0010]可选的,还包括入口保护电路,所述入口保护电路设置在所述脚线端子和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之间。
[0011]可选的,所述入口保护电路包括半导体放电管,所述半导体放电管并联在所述脚线端子的两连接引脚与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之间。
[0012]本技术实施列采用上述可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脚线输入端的两个端头之间连接半导体放电管,避免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电路上因高电压或瞬时大电流导致电子元件损坏并产生火花引燃煤矿井下的可燃气体。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为串联在所述整流桥电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输入端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二极管;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整流桥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负极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输入端电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单向导通电路为串联在所述脚线端子的一连接引脚与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二极管;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脚线端子的一连接引脚电连接,负极与所述信号采集电路电连接。
[0015]本技术实施列采用上述可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第二二极管均能阻止后端雷管控制芯片部分电路的剩余能量通过脚线端子回流至起爆母线上,避免了起爆母线两线头意外接触产生的电火花引燃井下可燃气体,串联多个二极管时,能够确保在一个二极管损坏或工作异常的情况下,其他二极管进行替补,进而进一步加强了整个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在起爆后的安全性。
[0016]可选的,所述雷管控制芯片还连接有第一工作电容。
[0017]可选的,所述发火储能单元由多个储能电容并联构成。
[0018]本技术实施列采用上述可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多个储能电容并联构成的发火储能单元能够确保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匹配药剂范围宽、发火可靠。
[0019]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煤许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1

脚线端子,12

入口保护电路,13

第一单向导通电路, 14

发火储能单元,15

点火器,16

信号采集电路,17

第二单向导通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4]请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本技术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包括脚线端子、雷管控制芯片、发火储能单元、起爆开关及点火器;所述发火储能单元、起爆开关及点火器依次串联在所述雷管控制芯片输出端并形成点火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桥电路和第一单向导通电路;所述脚线端子的两连接引脚与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为电能导通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采集电路和第二单向导通电路;所述第二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脚线端子的一连接引脚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一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为电能导通方向;所述信号采集电路另一端与所述雷管控制芯片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入口保护电路,所述入口保护电路设置在所述脚线端子和所述整流桥电路输入端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孔德曾习文杨安科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