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879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包括外侧的表层和内侧的里层,所述表层和里层之间有抗菌防螨黏胶层;所述表层的纱线交织出若干空隙,所述里层的纱线交织出若干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空隙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抗菌防螨黏胶层填充于所述凸起与所述空隙的结合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抗菌防螨黏胶层填充于纱线交织出的凸起与空隙的结合处,这样黏胶在保证表层和里层的结合同时,不会影响面料整体的透气性,且里层为氨纶面料,具有良好的亲肤效果,表层具有智能调温纱线,实现26℃~32℃恒温可控的效果,持续满足人体舒适感。持续满足人体舒适感。持续满足人体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具体为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秋冬家居服装,大都还是以常规棉纺或者化纤类混纺面料为主,常规棉纺面料虽然具备天然的亲肤优势,但随着人体体温的变化,容易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化纤类混纺面料,尤其是腈纶类混纺是冬季主流,虽然可以达到吸湿发热、保暖的效果,但容易出现过热的情况,使人产生不适感,并且在多层面料使用黏胶进行编织粘合时,黏胶容易影响透气性,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包括外侧的表层和内侧的里层,所述表层和里层之间有抗菌防螨黏胶层;
[0006]所述表层的纱线交织出若干空隙,所述里层的纱线交织出若干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空隙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抗菌防螨黏胶层填充于所述凸起与所述空隙的结合处。
[0007]优选的,所述表层的纱线包括智能调温纱线和氨纶一。
[0008]优选的,所述智能调温纱线和氨纶一采用S形的经纬交织方式织成。
[0009]优选的,所述里层的纱线包括氨纶二和氨纶三。
[0010]优选的,所述氨纶二为波浪形走线,所述氨纶三绕在所述氨纶二的每个波峰四周形成所述凸起。
[0011]优选的,所述智能调温纱线为40S TempSense智能调温纱线。
[0012]优选的,所述氨纶一、所述氨纶二和氨纶三均采用20D的氨纶。
[0013]优选的,所述抗菌防螨黏胶层采用40S 100%粘胶。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通过将抗菌防螨黏胶层填充于纱线交织出的凸起与空隙的结合处,这样黏胶在保证表层和里层的结合同时,不会影响面料整体的透气性,且里层为氨纶面料,具有良好的亲肤效果,表层具有智能调温纱线,实现26℃~32℃恒温可控的效果,持续满足人体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表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里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表层;11、智能调温纱线;12、氨纶一;13、空隙;2、里层;21、氨纶二;22、氨纶三;23、凸起;3、抗菌防螨黏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4]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包括外侧的表层1和内侧的里层2,所述表层1和里层2之间有抗菌防螨黏胶层3;
[0025]所述表层1的纱线交织出若干空隙13,所述里层2的纱线交织出若干凸起23,所述凸起23与所述空隙13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抗菌防螨黏胶层3填充于所述凸起23与所述空隙13的结合处。具体的,表层1的纱线包括智能调温纱线11和氨纶一12,智能调温纱线11和氨纶一12采用S形的经纬交织方式织成。里层2的纱线包括氨纶二21和氨纶三22,氨纶二21为波浪形走线,所述氨纶三22绕在所述氨纶二21的每个波峰四周形成所述凸起23。这种结合方式使得抗菌防螨黏胶层3分布在凸起23与所述空隙13的结合处,这样抗菌防螨黏胶层3在保证表层1和里层2的结合同时,不会影响面料整体的透气性。
[0026]进一步地,抗菌防螨黏胶层3由黏胶中掺入1

1.3%的银离子抗菌剂制成,因为银对液体中的微生物具有吸附作用,微生物被银吸附后,起呼吸作用的酶就失去功效,微生物就会迅速死亡。银离子的杀菌能力特别强,每升水中只要含亿万分之二毫克的银离子,即可杀死水中大部分细菌。使得面料具有高效的抗菌防螨性能。
[0027]在本实施例的选料上,智能调温纱线11为40S TempSense智能调温纱线,氨纶一12、所述氨纶二21和氨纶三22均采用20D的氨纶。抗菌防螨黏胶层3采用40S 100%粘胶。
[0028]本实施例中,编织方式如下:编织:3路为一个周期;
[0029]第1路:出针方式是下针筒一段针和二段针全成圈出针,用纱:40S TempSense智能调温纱线与20D氨同时喂纱,线长是125mm/42mm,50个线圈的长度;
[0030]第2路:出针方式是下针筒一段针和二段针全成圈出针,用纱:40S TempSense智能调温纱线与20D氨同时喂纱,线长是125mm/42mm,50个线圈的长度;
[0031]第3路:出针方式是下针筒一段针和二段针全成圈出针,用纱:40S粘胶纱线与20D
氨同时喂纱,线长是125mm/42mm,50个线圈的长度。
[00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的表层(1)和内侧的里层(2),所述表层(1)和里层(2)之间有抗菌防螨黏胶层(3);所述表层(1)的纱线交织出若干空隙(13),所述里层(2)的纱线交织出若干凸起(23),所述凸起(23)与所述空隙(13)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抗菌防螨黏胶层(3)填充于所述凸起(23)与所述空隙(13)的结合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的纱线包括智能调温纱线(11)和氨纶一(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防螨、抗菌、亲肤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调温纱线(11)和氨纶一(12)采用S形的经纬交织方式织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防螨、抗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咏蝶俞柯锋刘沙柯马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