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192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包括铺设于装备目标表面的多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和软管,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一端设有外伸气道管,另一端设有气孔,相邻两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外伸气道管与气孔的配合实现拼接并运输空气。所述软管一端套接在其中一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伸气道管上,软管另一端伸进相邻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气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作为基础单元,拼接后可铺设形成阵列,即使装备目标表面积过大或形状不规则,也可以通过控制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数量和布局来完全覆盖,数个模块共同作用来达到想要的隐身效果。达到想要的隐身效果。达到想要的隐身效果。

A plasma jet coupling modular stealth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面目标隐身
,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普遍采用一些寻常物理遮盖方法来隐身地面重要目标,如寻找一些浓密的植被、大型建筑等屏障,或者是在目标表面涂抹一些吸波材料。但这些方法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隐身作用,无法根据对方雷达参数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特性;而且作业量大,价格昂贵;同时,若对方拥有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上述这些寻常方法几乎无法起到作用。
[0003]等离子体隐身作为一种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可以根据对方监视和雷达参数变化而及时调节自身参数,充分发挥出最佳的雷达对抗能力。同时,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能好等特点,其不仅可以吸收微波,还能吸收红外辐射。但现有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很难在整个目标表面实现等离子体覆盖,仅能在部分部位进行等离子体放电,从而影响隐身效果。
[0004]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910176804X,名称为一种隐身功能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该装置由放电贴片、电磁透明介质图层、碳纤维放电电极及金属导电层构成。申请号为CN2020111275573,名称为一种等离子体和光子晶体复合隐身结构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该结构由等离子体隐身层及光子晶体隐身薄膜构成。但以上专利技术专利所提供方案的缺点在于:1.由于地面大型装备目标的表面积太大且形状不规则,等离子体无法完整覆盖装备表面。2.若地面大型目标移动,已配套安装的等离子体隐身装置不便拆卸与重新安装。3.由于目标面积大,装置形成的等离子体无法一直均匀持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通过多个基础模块拼接而成,可以自由排列铺设于不同形状的大型装备目标表面,易于拆卸与安装。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包括铺设于装备目标表面的多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一端设有外伸气道管,另一端设有气孔,相邻两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外伸气道管与气孔的配合实现拼接并运输空气。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一端套接在其中一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伸气道管上,软管另一端伸进相邻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气孔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固定效果好的结构a实现时,其包括模块本体,在所述模块本体内加工有多个微孔,该微孔内壁为绝缘介质层,每个微孔顶部连接有负极,正极的针状电极伸进微孔下部内,所述针状电极的固定座穿出模块本体底部的固定孔,在模块本体顶部开有喷射口,该喷射口位于对应负极上方。
[0009]进一步的,所述针状电极底部侧面为尖状结构,其与固定座间隙卡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负极通过压盖进行固定,每个压盖设有贯穿圆孔,该圆孔内插入有导体,使其接触到圆环状的负极,所述导体顶部伸出模块本体上表面后通过导线连接在一起,并接入外界接地负极,各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界接地负极相连。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模块本体内的微孔顶部之间设有连接通道,导线通过各个连接通道将负极连接在一起;所述负极通过压盖进行固定,其中一个压盖上设有贯穿圆孔,该圆孔内插入有导体,使其接触到对应圆环状的负极,所述导体顶部伸出模块本体上表面后与外界接地负极相连,各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伸导体相连。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针状电极的固定座插入装备目标表面铺设的电极板孔槽内,所述针状电极放电将通过进气孔进入微孔的空气电离成为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随即通过喷射口喷出,多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一同作用,从而使装备目标表面布满等离子体。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安装简单的结构b实现时,其包括模块本体,在所述模块本体内加工有多个微孔,模块本体上面依次铺设有负极板和绝缘介质层,该负极板在每个微孔位置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上面为设置于绝缘介质层的喷射口,所述微孔下部内设有针状电极,所述针状电极均与底部的固定框相连。
[0014]作为更进一步的,所述负极板一侧设有负极外伸管,其插入相邻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内部,且与该模块的负极板相接触;所述固定框一侧设有正极外伸管,其插入相邻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内部,且与该模块的固定框相接触。
[0015]作为更进一步的,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铺设于装备目标表面,位于端部的正极外伸管与外界正极相连,当外界电极通电时,针状电极放电将从进气孔进入到微孔的空气电离成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随即通过喷射口喷出,多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一同作用,从而使装备目标表面布满等离子体。
[001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将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作为基础单元,拼接后可铺设形成阵列,即使装备目标表面积过大或形状不规则,也可以通过控制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数量和布局来完全覆盖,数个模块共同作用来达到想要的隐身效果。同时由于模块之间是组合拼接的,若在使用过程中,某个模块发生损坏或者功率不足,仅更换该模块即可,这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在安装使用过程中,易于拆卸,可应用于不同的大型装备目标上,大大降低了成本与资源消耗。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侧视图;
[0018]图2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空气流向示意图;
[0019]图3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正负极位置关系图;
[0020]图4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连接结构图;
[0021]图5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微孔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针状电极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a时俯视图;
[0024]图8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侧视图;
[0025]图9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正负极位置关系图;
[0026]图10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结构效果图;
[0027]图11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连接结构图;
[0028]图12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空气流向示意图;
[0029]图13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为结构b时俯视图;
[0030]图14为等离子体隐身模块效果示意图。
[0031]其中:1、绝缘介质层,2、负极或负极板,3、针状电极,4、喷射口,5、进气口,6、微孔,7、装备目标表面,8、压盖,9、负极外伸管,10、正极外伸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3]因此,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于装备目标表面的多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一端设有外伸气道管,另一端设有气孔,相邻两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外伸气道管与气孔的配合实现拼接并运输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一端套接在其中一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伸气道管上,软管另一端伸进相邻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气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隐身模块通过固定效果好的结构a实现时,其包括模块本体,在所述模块本体内加工有多个微孔,该微孔内壁为绝缘介质层,每个微孔顶部连接有负极,正极的针状电极伸进微孔下部内,所述针状电极的固定座穿出模块本体底部的固定孔,在模块本体顶部开有喷射口,该喷射口位于对应负极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状电极底部侧面为尖状结构,其与固定座间隙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通过压盖进行固定,每个压盖设有贯穿圆孔,该圆孔内插入有导体,使其接触到圆环状的负极,所述导体顶部伸出模块本体上表面后通过导线连接在一起,并接入外界接地负极,各个等离子体隐身模块的外界接地负极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等离子体射流耦合模块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内的微孔顶部之间设有连接通道,导线通过各个连接通道将负极连接在一起;所述负极通过压盖进行固定,其中一个压盖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雷孙灯磊王保怀杨贺曾文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