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丽媛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259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节能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包括设置在房屋内中水处理组件,中水处理组件包括:分离池,嵌设在房屋建筑墙体内,分离池连通有淋浴水管的输出端;储水箱,嵌设在房屋建筑墙体内,储水箱的通过第一连通管与分离池连通,且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有中水再利用装置;人工湿地,设置在房屋建筑外墙,人工湿地通过溢流管与储水箱连通;雨水处理系统,用于将收集到的初期雨水排入到人工湿地,并将后期雨水和人工湿地净化后的初期雨水排入到排水管网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雨水资源和城市建筑有机结合,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对生活中产生的中水重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建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节能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基本方法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然而现有节能建筑大都未能充分利用中水资源,中水处理在城市建筑中普及率极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雨水资源通过汇集收集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形成中水,大部分中水通过灌溉绿植等方式进行再次利用,而城市建筑中水配给管网建设面积小,居民小区建设有中水回用管网的少,限制了居民生活过程中的中水回用。第二,城市建筑中水存在回用系统工艺复杂,初期投资建设费用高,投资回收期过长,运行成本过高和缺乏专业的日常管理维护等问题,均导致中水设施运转困难。
[0003]综上可知,现有城市建筑未能将雨水资源与城市建筑有机结合,造成城市建筑未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且未能将生活中产生的中水进行回用,产生了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4]鉴于此,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将雨水资源与城市建筑有机结合实现雨水资源充分利用,并将生活中产生的中水实现再次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节能建筑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房屋内中水处理组件,所述中水处理组件包括:
[0007]分离池,嵌设在所述房屋建筑墙体内,所述分离池连通有淋浴水管的输出端;
>[0008]储水箱,嵌设在所述房屋建筑墙体内,所述储水箱的通过第一连通管与所述分离池连通,且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有中水再利用装置;
[0009]人工湿地,设置在所述房屋建筑外墙,所述人工湿地通过溢流管与所述储水箱连通;
[0010]雨水处理系统,用于将收集到的初期雨水排入到所述人工湿地,并将后期雨水和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所述初期雨水排入到排水管网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分离池为多级分离池依次串联结构,相邻两级所述分离池间通过第一隔板进行分隔,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高度随上游所述分离池的级数增大而依次降低,第一级所述分离池连通有所述淋浴水管的输出端,所述淋浴水管输入端的高度高于所述连通孔的高度,最后一级所述分离池连通有所述第一连通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连通管输入端的管底高程与所述淋浴水管输出端的管底高程相等;
[0012]所述分离池的底部设置有沉泥部,所述沉泥部的底部连通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有选择地连通污水管,所述排污管用于将所述沉泥部中的沉积污泥排入到所述污水管中。
[0013]进一步地,所述沉泥部为倒梯形,所述沉泥部的底板与所述排污管连通。
[0014]进一步地,第一级所述分离池还连通有水源补充管,所述水源补充管的输入端用于连通自来水管道,所述水源补充管输出端的管底高程高于所述淋浴水管输出端的管底高程。
[0015]进一步地,所述分离池顶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倾斜设置在所述分离池的顶板下方,沿远离第一级所述分离池的方向所述第二隔板的高度依次降低,所述第二隔板开设有分隔孔,最后一级所述分离池连通有浮渣排出管,所述浮渣排出管的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与分离池的顶板之间,所述浮渣排出管的输出端用于连通污水管。
[0016]进一步地,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储水箱内设置有消毒组件,所述储水箱的侧壁连通有溢流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溢流管输入端的管底高程高于所述第一连通管输出端的管底高程,所述第一连通管输出端的管底高程高于所述第二连通管输入端的管底高程,所述储水箱通过所述溢流管与所述人工湿地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储水箱的底板连通有第三连通管,所述储水箱通过所述第三连通管有选择地与所述人工湿地连通。
[0018]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雨水内排管和雨水外排管,所述雨水内排管和雨水外排管分别与所述房屋建筑外墙固定连接,所述雨水内排管用于收集初期雨水,所述雨水外排管用于收集后期雨水,所述雨水外排管与排水管网连通;
[0019]所述人工湿地还连通有雨水进水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人工湿地通过所述雨水进水管与所述雨水内排管连通,所述人工湿地通过所述第四连通管与所述雨水外排管连通。
[0020]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雨水收集箱,所述雨水收集箱嵌设在所述房屋建筑墙体内,所述雨水收集箱的顶板通过雨水溢流管与所述雨水内排管连通,所述雨水内排管通过雨水收集管与所述雨水收集箱的侧壁连通,所述雨水收集箱的底板通过雨水补充管有选择地与所述人工湿地连通。
[0021]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消毒组件上安装有电控开关,所述排污管上设置有排污阀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连通管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三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雨水补充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排污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及第四阀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22]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23](1)将中水处理系统与城市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墙体内嵌设分离池和储水箱并与建筑排水管网相连,淋浴水经分离池和储水箱处理后用于对中水再利用装置进行供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0024](2)构建人工湿地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淋浴水为人工湿地系统供水,将中水处理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实现城市空间绿化和水处理协同作用。
[0025](3)利用人工湿地对初级雨水进行净化,初级雨水为人工湿地提供养分,初级雨水净化后排入到排水管网中,降低了初级雨水对水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002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7]图1为本技术节能建筑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节能建筑结构分离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节能建筑结构分离池的剖视图;
[0030]图4为本技术节能建筑结构储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节能建筑结构人工湿地的俯视图;
[0032]图6为本技术雨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1、分离池;2、淋浴水管;3、第一挡板;4、水源补充管;5、第一连通管;6、第二挡板;7、储水箱;8、第二连通管;9、中水再利用装置;10、人工湿地;11、第一隔板;12、连通孔;13、沉泥部;14、排污管;15、第二隔板;16、分隔孔;17、浮渣排出管;18、消毒组件;19、溢流管;20、第三连通管;21、雨水内排管;22、雨水外排管;23、雨水进水管;24、第四连通管;25、雨水收集箱;26、雨水补充管;27、雨水溢流管;28、雨水收集管;29、地漏;30、排水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房屋内中水处理组件,所述中水处理组件包括:分离池(1),嵌设在所述房屋的建筑墙体内,所述分离池(1)连通有淋浴水管(2)的输出端;储水箱(7),嵌设在所述房屋的建筑墙体内,所述储水箱(7)的通过第一连通管(5)与所述分离池(1)连通,且通过第二连通管(8)连通有中水再利用装置(9);人工湿地(10),设置在所述房屋的建筑外墙,所述人工湿地(10)通过溢流管(19)与所述储水箱(7)连通;雨水处理系统,用于将收集到的初期雨水排入到所述人工湿地(10),并将后期雨水和所述人工湿地(10)净化后的所述初期雨水排入到排水管网(30)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池(1)为多级分离池依次串联结构,相邻两级所述分离池(1)间通过第一隔板(11)进行分隔,所述第一隔板(11)上设置有连通孔(12),所述连通孔(12)的高度随上游所述分离池(1)的级数增大而依次降低,第一级所述分离池(1)连通有所述淋浴水管(2)的输出端,所述淋浴水管(2)输入端的高度高于所述连通孔(12)的高度,最后一级所述分离池(1)连通有所述第一连通管(5)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连通管(5)输入端的管底高程与所述淋浴水管(2)输出端的管底高程相等;所述分离池(1)的底部设置有沉泥部(13),所述沉泥部(13) 的底部连通有排污管(14),所述排污管(14)有选择地连通污水管,所述排污管(14)用于将所述沉泥部(13)中的沉积污泥排入到所述污水管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部(13)为倒梯形,所述沉泥部(13)的底板与所述排污管(14)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所述分离池(1)还连通有水源补充管(4),所述水源补充管(4)的输入端用于连通自来水管道,所述水源补充管(4)输出端的管底高程高于所述淋浴水管(2)输出端的管底高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池(1)顶部设置有第二隔板(15),所述第二隔板(15)倾斜设置在所述分离池(1)的顶板下方,沿远离第一级所述分离池(1)的方向所述第二隔板(15)的高度依次降低,所述第二隔板(15)开设有分隔孔(16),最后一级所述分离池(1)连通有浮渣排出管(17),所述浮渣排出管(17)的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丽媛蒋晓瑞付彪
申请(专利权)人:郭丽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