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22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包括:双层流道,所述双层流道包括连通的内流道和外流道;进水流道,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第一挡板,设置在外流道靠近所述进水流道的一侧,并用于阻隔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其中,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流体经过第一挡板的第一通孔进行均化混合,充分混匀后再进入到内流道中,在输送的时候就能够对不同相的流体进行充分混合,其布置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油气混合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


[0001]本技术涉及气液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

技术介绍

[0002]在国内外油田中,油气集输的常用方法多是先对其进行油气分离,然后对液体和气体进行单相输送,这就需要一整套油气集输系统,包括分离设备以及单独的气、液输送管道;
[0003]但是对于长距离或者水下运输,其输送成本高,若仍旧采用气液分离的方式设置多条运输管道,其成本非常高;在相关技术中,也有采用气液混合运输的方式对油气进行同管道运输,但是其结构复杂并且油气混合的效率低。
[0004]因此亟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油气混合效率高的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流体经过第一挡板的第一通孔进行均化混合,充分混匀后再进入到内流道中,在输送的时候就能够对不同相的流体进行充分混合,其布置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油气混合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包括:双层流道,所述双层流道包括连通的内流道和外流道;进水流道,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第一挡板,设置在外流道靠近所述进水流道的一侧,并用于阻隔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其中,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流体经过第一挡板的第一通孔进行均化混合,充分混匀后再进入到内流道中,在输送的时候就能够对不同相的流体进行充分混合,其布置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油气混合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
[0007]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外流道具有被所述第一挡板隔断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内流道连通。流体从第一腔体流动到第二腔体,经过多个第一通孔进行均分,实现至少液体和气体的充分混合,减小气体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
[0008]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外流道具有第一外环壁和第一内环壁,所述第一挡板为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外环壁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外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的进水口。能够通过环形的第一间隙进行环形进水,充分利用了流道的环形空间结构,缩减占地空间。
[0009]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外流道具有与所述内流道连通的第一端部,所述进水流道设置在所述外流道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加大第一挡板之前流体的流动路径,能够在流动路径上布置更多的第一通孔,实现油气的充分混匀。
[0010]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呈在所述第一挡板上呈矩形阵列分
布。均匀的分布能够提高流体的混合效率和混合效果。
[0011]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内流道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提供流体运动的动力。经过混合后的流体运动到驱动组件,能够减小气体对驱动组件的气蚀破坏。
[0012]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叶轮和导叶,所述叶轮用于抽吸流体,所述导叶用于收集流体,所述第一方向包括所述内流道内流体的流向。能够起到在抽吸流体的同时充分混匀该流体。
[0013]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和导叶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叶轮和导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间隔设置。进一步混匀流体。
[0014]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为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端部沿着流体流向其宽度逐渐减小。能够对刚刚均化的流体进行压缩,实现二次混匀。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采用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包括:双层流道,所述双层流道包括连通的内流道和外流道;进水流道,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第一挡板,设置在外流道靠近所述进水流道的一侧,并用于阻隔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其中,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流体经过第一挡板的第一通孔进行均化混合,充分混匀后再进入到内流道中,在输送的时候就能够对不同相的流体进行充分混合,其布置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油气混合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后续结构的气蚀破坏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导叶结构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叶轮结构图。
[0022]具体元素符号说明:
[0023]1‑
进水流道,2

第一挡板,3

外流道,4

内流道,5

驱动组件,6

转动轴,31

第一外环壁,32

第一内环壁,33

第一端部,51

导叶,52

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多相混输技术作为陆地及深海油气开采工程项目的关键技术,其关键设备是多相增压泵。目前,国外的德国Bornemann公司、挪威Framo公司、法国Sulzer公司及Leistritz等公司水下多相泵产品几乎垄断国内用户市场。
[0027]国内目前尚无专业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于一体的水下多相增压泵研发机构。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对水下多相增压泵的选型、结构探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无工程实际应用成果。因此对水下多相增压泵技术的持续研究、开发及应用迫在眉睫。
[0028]请参阅图1至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流道,所述双层流道包括连通的内流道和外流道;进水流道,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第一挡板,设置在外流道靠近所述进水流道的一侧,并用于阻隔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其中,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流道具有被所述第一挡板隔断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内流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流道具有第一外环壁和第一内环壁,所述第一挡板为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外环壁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外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的进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均化式水下气液多相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流道具有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勇曹永刘恒刘家欢雷洋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自贡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