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140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9:20
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结构体系,包括地下结构、地连墙、管片、第一临时被动支撑、第二临时被动支撑和注浆装置;地下结构包括底板、中板、顶板、纵向支撑和侧墙;侧墙下部设有泄水孔;纵向支撑设在底板顶部中间;中板设在纵向支撑与侧墙的中部之间;中板上预留有洞口和第一缺口;顶板设在纵向支撑与侧墙顶部之间;顶板上预留有第二缺口;地连墙设在侧墙外侧;地连墙顶部设有压顶梁;管片设在底板上和纵向支撑顶部的顶板上;底板左右两侧设有垫条;注浆装置间隔布置在每个第一缺口中,注浆装置下端插入土体中,注浆装置的上端位于中板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施过程中地下结构上浮及缓解侧墙出现裂痕的技术问题。下结构上浮及缓解侧墙出现裂痕的技术问题。下结构上浮及缓解侧墙出现裂痕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结构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既有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技术为抽排基坑内积水,在明挖隧道底部设置支撑装置,并对明挖隧道结构周围的中粗砂进行清理;往基坑内灌水,同时在明挖隧道结构的顶板上设置压重,并调整压重使明挖隧道结构处于临界悬浮状态,将支撑装置取出;抽排基坑内的水,同时对顶板位置进行监测;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板底注浆直至浆液溢到底板底以上标高。
[0003]现有技术局限于明挖隧道,设置隧道底部支撑较困难且后期还需取出;挖除中砂越往下空间越狭小,后期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掏砂,施工繁琐。本技术旨在解决在施过程中地下结构上浮及缓解侧墙出现裂痕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市政综合管廊的组合式钢模板,要解决传统的施过程中地下结构上浮及缓解侧墙出现裂痕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期间控制地下结构上浮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地下结构;所述地下结构包括有底板(1)、中板(2)、顶板(3)、纵向支撑(4)和侧墙(5);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5)设置在底板(1)的顶部两侧;在侧墙(5)的下部、沿纵向间隔开设有泄水孔(6);所述纵向支撑(4)设置在底板(1)的顶部中间,并且纵向支撑(4)与侧墙(5)平行间隔设置;所述中板(2)设置在纵向支撑(4)与侧墙(5)的中部之间;在中板(2)上预留有洞口(7)和第一缺口(8);所述洞口(7)设置在靠近纵向支撑(4)一侧;所述第一缺口(8)设置在靠近侧墙(5)一侧;所述顶板(3)设置在纵向支撑(4)与侧墙(5)的顶部之间;在顶板(3)上、靠近侧墙(5)一侧预留有第二缺口(9);所述结构体系还包括有地连墙(10)、管片(11)、第一临时被动支撑(12)、第二临时被动支撑(13)和注浆装置(14);所述地连墙(10)设置在侧墙(5)的外侧,且与侧墙(5)面接触;该地连墙(10)的顶部超出侧墙(5)的顶部,在地连墙(10)的顶部设置有压顶梁(15);所述压顶梁(15)的底部压接在顶板(3)上;所述管片(11)有三块,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底板(1)上和纵向支撑(4)顶部的顶板(3)上;在每块底板(1)的左右两侧、沿着底板(1)的两侧纵边分别设置有用以垫设管片(11)的垫条(16);所述垫条(16)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且垫条(16)与管片(11)对应部位面接触;所述第一临时被动支撑(12)在每个第一缺口(8)中分别设置有一组,每组第一临时被动支撑(12)沿纵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临时被动支撑(13)在每个第二缺口(9)中分别设置有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香会张恺伦林雪刘达白磊吴楠毛鹏轩杨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