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3657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8:19
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包括胎架和分节段盖梁,胎架上放置有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且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之间形成有湿接段,分节段盖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所述分节段盖梁由若干段分段体连接而成,相邻分段体之间设有相连接的机械套筒,且湿接段处也设有与分节段盖梁相连接的机械套筒;所述分节段盖梁内设有灌浆套筒和预应力钢绞线组,灌浆套筒设置于分节段盖梁底部,预应力钢绞线组沿分节段盖梁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混凝土浇筑前穿插沿盖梁受力方向延伸的若干互相平行预应力通道,在预应力通道内设有预应力钢绞线,通过两端P锚固定,并通过千斤顶张拉至指定长度,适用于大型盖梁施工。适用于大型盖梁施工。适用于大型盖梁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分节盖梁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预制分节盖梁。

技术介绍

[0002]分节预制盖梁产品,在桥梁施工和建造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传统的施工方法要求先预制盖梁,再将盖梁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整体吊装,这种做法十分适合中小型盖梁的构筑,但是对于大型盖梁的构筑,在现场很难有匹配的吊具进行吊装作业,且由于体积与重量过大,施工条件要求较高,存在安全隐患。
[0003]现有的盖梁产品存在以下缺点:第一、传统现浇盖梁现场拼装钢筋笼箍筋间距、主筋间距、预埋件位置、波纹管位置难以精确控制,使得浇筑出来的成品受力情况与设计图纸存在偏差,降低了桥梁安全性;第二、现浇盖梁需等混凝土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工序,使得工期延长且成本提高;第三、整体预制盖梁施工要求先预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整体吊装,该方法只适用于中小型盖梁的构筑,对于大型盖梁在现场难有匹配的吊具,施工要求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
[0004]另外,由于盖梁类型较多,结构尺寸和形状多变,为了满足不同参数盖梁的浇筑需求,实现钢模板的循环利用和通用性,达到模板利用率最优化,因此,开发出一种对盖梁预制和现场吊装施工要求低,适用于大型盖梁施工的分节预制盖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施工便捷,便于吊装和运输,用于批量生产的预制分节盖梁。
[0006]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包括胎架和分节段盖梁,胎架上放置有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且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之间形成有湿接段,分节段盖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所述分节段盖梁由若干段分段体连接而成,相邻分段体之间设有相连接的机械套筒,且湿接段处也设有与分节段盖梁相连接的机械套筒;所述分节段盖梁内设有灌浆套筒和预应力钢绞线组,灌浆套筒设置于分节段盖梁底部,预应力钢绞线组沿分节段盖梁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由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成,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由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成,第一预应力钢绞线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沿分节段盖梁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一端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端部,第一预应力钢绞线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分节段盖梁内,同理第二预应力钢绞线一端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端部,第二预应力钢绞线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分节段盖梁内;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分别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的相对两端。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湿接段上的机械套筒包括顶部机械套筒和底部机械套筒,顶部机械套筒位于湿接段顶部,底部机械套筒位于湿接段底部,湿接段侧部设有
侧面搭接钢筋。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多根第一预应力钢绞线沿主体宽度中部对称设置,同理多根第二预应力钢绞线沿主体宽度中部对称设置,且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数量相一致,最外侧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位于最外侧的第二预应力钢绞线两侧,最内侧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之间设有并排设置的两根第二预应力钢绞线。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相同,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均小于主体的长度,且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大于主体长度的一半。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主体端部锚固处为水平结构,且第一预应力钢绞线沿主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向上倾斜,且主体中部为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的最高点,经过主体中部后第一预应力钢绞线向下倾斜。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预应力钢绞线与主体端部锚固处为水平结构,且第二预应力钢绞线沿主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向上倾斜,且主体中部为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最高点,经过主体中部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向下倾斜。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的张拉过程中,沿主体宽度方向自外向内依次对第一预应力钢绞线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张拉。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或第二预应力钢绞线与主体锚固处设有锚垫板、工作锚板、套筒垫板和钢套筒,锚垫板与第一预应力钢绞线或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相连,套筒垫板两侧分别与钢套筒和锚垫板固定连接,工作锚板位于钢套筒内,且工作锚板与锚垫板相连。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套筒垫板与钢套筒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套筒垫板与锚垫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套筒垫板上形成有灌浆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混凝土浇筑前穿插沿盖梁受力方向延伸的若干互相平行预应力通道,在预应力通道内设有预应力钢绞线,通过两端P锚固定,并通过千斤顶张拉至指定长度,适用于大型盖梁施工。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分节段盖梁与湿接段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1

1面的剖视图;
[0020]图4是图2中2

2面的剖视图;
[0021]图5是图2中2

2面的剖视图;
[0022]图6是盖梁的整体示意图;
[0023]图7是图6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4]图8是图6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5]图9是图6中D

D处的剖视图;
[0026]图10是图6中C

C处的剖视图;
[0027]图11是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的布置示意图;
[0028]图12是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3是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是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示意图;
[0031]图15是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示意图;
[0032]图中附图标记:主体1,预应力钢绞线组2,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3,第一预应力钢绞线 3

1,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4,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灌浆套筒5,锚垫板6,工作锚板7,套筒垫板8,钢套筒9,螺栓10,灌浆孔11,胎架12,湿接段13,机械套筒14,顶部机械套筒14

1,底部机械套筒14

2,侧面搭接钢筋15。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4]如图1

15所示,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包括胎架12和分节段盖梁1,胎架12上放置有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1,且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包括胎架(12)和分节段盖梁(1),胎架(12)上放置有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1),且相对设置的分节段盖梁(1)之间形成有湿接段(13),分节段盖梁(1)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节段盖梁(1)由若干段分段体连接而成,相邻分段体之间设有相连接的机械套筒(14),且湿接段(13)处也设有与分节段盖梁(1)相连接的机械套筒(14);所述分节段盖梁(1)内设有灌浆套筒(5)和预应力钢绞线组(2),灌浆套筒(5)设置于分节段盖梁(1)底部,预应力钢绞线组(2)沿分节段盖梁(1)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组(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3)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4),第一预应力钢绞线组(3)由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组成,第二预应力钢绞线组(4)由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组成,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沿分节段盖梁(1)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一端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1)端部,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分节段盖梁(1)内,同理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一端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1)端部,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分节段盖梁(1)内;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和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分别锚固连接于分节段盖梁(1)的相对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接段(13)上的机械套筒(14)包括顶部机械套筒(14

1)和底部机械套筒(14

2),顶部机械套筒(14

1)位于湿接段(13)顶部,底部机械套筒(14

2)位于湿接段(13)底部,湿接段(13)侧部设有侧面搭接钢筋(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分节盖梁,其特征在于,多根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沿分节段盖梁(1)宽度中部对称设置,同理多根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沿分节段盖梁(1)宽度中部对称设置,且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与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的数量相一致,最外侧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位于最外侧的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两侧,最内侧的第一预应力钢绞线(3

1)之间设有并排设置的两根第二预应力钢绞线(4

1)。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英杰白丽辉赵颖超胡飞鸽龚世文张灵学黄祎涵金一峰李清云陈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