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3133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塔体,其上设有均连通于塔体内腔的进气通孔、出气通孔和出液通口,塔体内部设有喷雾构件和冷凝构件,喷雾构件包括喷嘴,冷凝构件将塔体上下分为混合腔和分离腔,进气通孔和喷嘴均正对于混合腔,出气通孔和出液通口均正对于分离腔,冷凝构件具有冷凝通道,冷凝通道的顶端与混合腔相互连通,冷凝通道的底端与分离腔相互连通,雾化后的冷却液以喷淋方式进入到混合腔内,废气从进气通孔进入,并与雾化后的冷却液接触实现预混合,使得废气在传热过程中的气液比值更大,提高废气在冷凝通道内的传热效果,预混合后的废气形成气液混合体并进入到冷凝通道内。凝通道内。凝通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气冷凝液收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回收法在回收有价值的VOCs废气治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目前的较多的VOCs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冷媒介设置在细管道或通道外侧,VOCs废气穿过细管道或者通道,通过细管道或者通道的传热实现VOCs废气冷凝,细管道或者通道的传热效果不理想,造成VOCs的冷凝回收率不高,导致尾气的VOCs排放限值达不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塔体,其上设有均连通于所述塔体内腔的进气通孔、出气通孔和出液通口,所述塔体内设有喷雾构件和冷凝构件,所述喷雾构件包括喷嘴,所述冷凝构件将所述塔体上下分为混合腔和分离腔,所述进气通孔和所述喷嘴均正对于所述混合腔,所述出气通孔和所述出液通口均正对于所述分离腔,所述冷凝构件具有冷凝通道,所述冷凝通道的顶端与所述混合腔相互连通,所述冷凝通道的底端与所述分离腔相互连通。
[000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喷嘴将流入到喷雾构件内的冷却液雾化,雾化后的冷却液以喷淋方式进入到混合腔内,废气从进气通孔进入,并与雾化后的冷却液接触实现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废气形成气液混合体并进入到冷凝通道内,冷凝通道对废气起到液化作用,液化后的废气和冷却液从出液通口排出,未液化的废气和雾化冷却液从出气通孔排出,通过冷却液与废气的混合,使得废气在传热过程中的气液比值更大,提高废气在冷凝通道内的传热效果,提高废气冷凝回收效果。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构件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在塔体的左内侧和右内侧均沿上下方向排列有多个,位于左侧的所有所述隔板与位于右侧的所有所述隔板在左右方向上一对一地相互错位,左侧的所述隔板与右侧的所述隔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向下倾斜,间隔交错的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冷凝通道。左侧隔板和右侧隔板在左右方向上依次间隔地相互错位,形成弯折状的冷凝通道,与冷却液预混合后的废气向下撞到隔板后,提高废气与冷却液的混合效果,同时对废气进行进一步冷凝,接着继续沿着弯折状的冷凝通道来回移动,提高废气的冷凝效果,而且左侧隔板和右侧隔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向下延伸,方便冷凝的废气持续朝下流通,起到导向作用。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隔板的顶面设有阻隔槽。增加废气与隔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对废气的冷凝回收效果。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上的阻隔槽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将上下相邻的两个隔板分为上隔板和下隔板,其中上隔板和下隔板在塔体内
左右不同侧,冷凝后的废气呈液状,并沿上隔板阻隔槽的延伸方向流动,当流至下隔板上时,该液体始终具有朝上隔板的阻隔槽延伸方向流动的趋势,并撞击到下隔板的阻隔槽中,下隔板的阻隔槽对流动的液体起到阻隔混合的作用,提高废气冷凝效果。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隔板内部设有冷媒管道,所述冷媒管道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隔板的侧壁并形成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可以通过冷媒管道进入并流动,当废气与隔板接触时,可通过传热作用将废气液化,同时冷媒温度可调整,提高对不同废气的冷凝回收效果。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出气通孔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侧壁,所述出液通口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底板。液化后的废气和冷却液从出液通口处流出,而呈气态的废气以及仍处于雾化状态的冷却液则从出气通孔排出,气体和液体的排出路径不同,未能液化的废气可以重新导入塔内进行冷凝,而液体则进入下一工序实现废气与冷却液的分离和收集,提高废气处理效率。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塔体内围绕所述出气通孔设有围板,所述围板围起的空间底部覆盖有挡液板,所述挡液板的端面设有排气孔。围板阻隔液体直接飞溅到出气通孔处,若是液体在出液通口处累积的较多时,挡液板对液体能起到阻挡作用,气体则穿过排气孔并从出气通孔流出,防止液体直接灌入到围板围起的空间内。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本技术还包括收集箱,所述收集箱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底部,所述收集箱包括壳体和溢流板,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液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进液口位于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出液通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二排液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二排液口处均设有排液阀,所述溢流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并朝上延伸,所述溢流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分液腔和收集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分液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排液口与所述收集腔相互连通。冷凝后的废气和冷却液一起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分液腔内,冷却液和冷凝废液的密度具有差异,随着分液腔内液体的增多,冷却液和冷凝废液分层,上层的液体没过溢流板并进入到收集腔内,打开排液阀后,冷凝废液和冷却液可以分别从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处流出并分开收集,实现对冷凝后的废气的收集,方便快捷。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处设有向下延伸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侧壁设有漏液孔。液体随导流管流入到分液腔内,减少流入液体冲击液面的力度,提高分层效果,而且导流管侧壁设有漏液孔,方便在液体积压在导流管时,密度较小的液体可以从漏液孔排出,保持塔体和壳体内气压一致,方便液体的流出。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出液通口、所述第一排液口和所述第二排液口的周向均设有导流斜板。液体可在重力作用下沿导流斜板向下流动,方便液体的完全排出。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冷凝回收装置的结构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隔板的俯视图,其中包括塔体左内侧的隔板与右内侧的隔板。
[0019]附图中:110

塔体、111

进气通孔、112

出气通孔、113

出液通口、120

喷雾构件、121

喷嘴、130

混合腔、140

分离腔、150

隔板、160

围板、161

挡液板、162

排气孔、170

壳体、171

进液口、172

第一排液口、173

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10),其上设有均连通于所述塔体(110)内腔的进气通孔(111)、出气通孔(112)和出液通口(113),所述塔体(110)内设有喷雾构件(120)和冷凝构件,所述喷雾构件(120)包括喷嘴(121),所述冷凝构件将所述塔体(110)上下分为混合腔(130)和分离腔(140),所述进气通孔(111)和所述喷嘴(121)均正对于所述混合腔(130),所述出气通孔(112)和所述出液通口(113)均正对于所述分离腔(140),所述冷凝构件具有冷凝通道,所述冷凝通道的顶端与所述混合腔(130)相互连通,所述冷凝通道的底端与所述分离腔(140)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构件包括隔板(150),所述隔板(150)在塔体(110)的左内侧和右内侧均沿上下方向排列有多个,位于左侧的所有所述隔板(150)与位于右侧的所有所述隔板(150)在左右方向上一对一地相互错位,左侧的所述隔板(150)与右侧的所述隔板(150)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向下倾斜,间隔交错的所述隔板(150)之间形成所述冷凝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50)的顶面设有阻隔槽(2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150)上的阻隔槽(210)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50)内部设有冷媒管道,所述冷媒管道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隔板(150)的侧壁并形成冷媒入口(220)和冷媒出口(23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冷凝回收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东亮严迎燕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