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2966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该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中,壳体包括具有第一腔室的底座和具有第二腔室的罩壳,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在相邻近的端部敞口,且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敞口处对接,从而形成用来容置增压泵的安装空间,在罩壳的第二腔室内布置降噪结构,通过降噪结构中沿着罩壳轴向依次布置的透音孔,可以对噪音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由于各个相邻两个透音孔在罩壳同一横截面的投影不重叠,因此增压泵的噪音声波在向外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四散放射的发出,而是在透音孔的作用下在第二腔室形成多个角度的转折,以使声波的能量在降噪结构内得到消耗,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净水机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日常饮用自来水经过了多种清洁、杀菌消毒手段,经出厂水质检测能够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但入户前需要经管道和二次加压的水箱,管道和二次加压水箱中的铁锈等诸多原因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净水机是一种通过多级过滤的方式将水中的杂质以及微生物过滤掉的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净水机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
[0003]安装家用净水机时需要测量进水压力的大小,若进水压力太大(>0.3MPa),则需要先安装减压阀,才能保证净水机正常工作;反之若进水压力太小(<0.1MPa),则需要在净水机上使用增压泵进行增压。使用增压泵可以为过滤部件正常工作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进而保证净水流量,但是使用增压泵具有噪声大的问题,常常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去降低噪声,例如专利号为CN201920653816.2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增压泵减震降噪装置》该结构中,增压泵安装在增压泵上支架及增压泵下支架中,增压泵上支架与增压泵下支架两者配合将增压泵卡住,螺柱上套有橡胶垫片,从增压泵上支架上方穿入,弹簧从增压泵下支架下方套在螺柱上,防松螺母上套有上螺母垫片,从增压泵下支架下方与螺柱配合,利用弹簧的弹性缓冲作用,减少增压泵振动导致与增压泵接触部件的共振,达到减震降噪的作用。
[0004]虽然市面上类似的减震降噪装置能够降低增压泵的噪音(最低分贝可达40dB),但是增压泵设于橱柜中容易引起橱柜或水管振动,最终用户实际感受到的噪音仍然较高,用户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有效减少线束和水管震动传递的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包括:
[0007]壳体,包括具有第一腔室的底座和具有第二腔室的罩壳,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在相邻近的端部敞口,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敞口处对接,从而形成用来容置增压泵的安装空间;
[0008]降噪结构,设于第二腔室内且远离第二腔室的敞口布置,包括至少两个在罩壳的轴向上依次布置、且呈环状的透音孔,且相邻两个透音孔在罩壳同一横截面的投影不重叠。
[0009]透音孔可以是不同的设计形式,优选地,所述降噪结构还包括有至少两个在罩壳的轴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止震板,各所述透音孔开设在对应的止震板上且错位布置,以使各个止震板上的透音孔与相邻止震板的壁板相对应。
[0010]为了确保透音孔能覆盖足够的引导面积,优选地,各所述透音孔同轴布置。
[0011]优选地,所述止震板包括内外布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第二板体的周缘
连接在罩壳内壁上且内部中空形成安装口,所述第一板体的布置在第二板体的安装口处,且其外缘与敞口的内缘之间在周向上留有间隔形成所述透音孔。
[0012]具体地,所述透音孔内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边缘处。
[0013]为了确保支撑稳定,优选地,所述支撑杆至少有两个且在透音孔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的外缘和第二板体安装口的内缘均具有朝向罩壳敞口方向延伸的环形侧板。
[0015]为了减小噪音的传递,优选地,所述罩壳的侧壁在与顶壁相邻近的上端具有第一连接段,所述降噪结构设于该第一连接段内。
[0016]具体地,所述罩壳还包括收口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腔室布置在第二连接段所限定的区域内,且第二连接段的底部形成第二腔室的敞口,所述收口段衔接在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从而使增压泵的顶部与降噪结构之间留有间隔。
[0017]为了进一步消除噪音声波,优选地,所述收口段的口径自邻近第二连接段的一端向邻近第一连接段的一端逐渐收缩。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中,在罩壳的第二腔室内布置降噪结构,通过降噪结构中沿着罩壳轴向依次布置的透音孔,可以对噪音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由于各个相邻两个透音孔在罩壳同一横截面的投影不重叠,因此增压泵的噪音声波在向外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四散放射的发出,而是在透音孔的作用下在第二腔室形成多个角度的转折,以使声波的能量在降噪结构内得到消耗,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降噪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省略罩壳后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罩壳的整体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降噪结构3。
[0026]其中上述的壳体100包括具有第一腔室101的底座1和具有第二腔室102的罩壳2,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均在相邻近的端部敞口,且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在敞口处对接,从而形成用来容置增压泵103的安装空间104。
[0027]在本实施例中,对增压泵的降噪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增设了降噪结构3,上述的降噪结构3设于第二腔室102内且远离第二腔室102的敞口布置,包括至少两个在罩壳2的轴向上依次布置、且呈环状的透音孔30,且相邻两个透音孔30在罩壳2同一横截
面的投影不重叠。当然,透音孔30可以由不同的结构设计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降噪结构3还包括有至少两个在罩壳2的轴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止震板31,各透音孔30开设在对应的止震板31上且错位布置,以使各个止震板31上的透音孔30与相邻止震板31的壁板相对应,且各透音孔30同轴布置。具体而言,上述的止震板31包括内外布置的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其中第二板体312的周缘连接在罩壳2内壁上且内部中空形成安装口,第一板体311的布置在第二板体312的安装口处,且其外缘与敞口的内缘之间在周向上留有间隔形成透音孔30。此外,在透音孔30内设置有支撑杆32,支撑杆3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的边缘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32至少有两个且在透音孔30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0028]在本实施例中,对增压泵另一方面的降噪是通过罩壳2的外部弧线设计。具体而言,上述的罩壳2的侧壁在与顶壁相邻近的上端具有第一连接段2a,上文中提到的降噪结构3(各个止震板31)设于该第一连接段2a内。除此之外,上述的罩壳2还包括收口段2b和第二连接段2c,第二腔室102布置在第二连接段2c所限定的区域内,且第二连接段2c的底部形成第二腔室102的敞口,收口段2b衔接在第一连接段2a和第二连接段2c之间从而使增压泵103的顶部与降噪结构3之间留有间隔。本实施例中的收口段2b的口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泵的减震降噪装置,包括:壳体(100),包括具有第一腔室(101)的底座(1)和具有第二腔室(102)的罩壳(2),所述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均在相邻近的端部敞口,且所述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在敞口处对接,从而形成用来容置增压泵(103)的安装空间(10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降噪结构(3),设于第二腔室(102)内且远离第二腔室(102)的敞口布置,包括至少两个在罩壳(2)的轴向上依次布置、且呈环状的透音孔(30),且相邻两个透音孔(30)在罩壳(2)同一横截面的投影不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结构(3)还包括有至少两个在罩壳(2)的轴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止震板(31),各所述透音孔(30)开设在对应的止震板(31)上且错位布置,以使各个止震板(31)上的透音孔(30)与相邻止震板(31)的壁板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透音孔(30)同轴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震板(31)包括内外布置的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其中第二板体(312)的周缘连接在罩壳(2)内壁上且内部中空形成安装口,所述第一板体(311)的布置在第二板体(312)的安装口处,且其外缘与敞口的内缘之间在周向上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行飞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