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43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长方体结构的砖本体,沿砖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为第一承接区、第一通孔、第二承接区、第二通孔以及第三承接区,砖本体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称面位于第二承接区内,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关于对称面对称,沿砖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二承接区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承接区的长度;砖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垂直砖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一端部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第二端部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第一凸起能够卡接在另一砖本体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挡土墙砖进行堆叠时,在保证空心结构体积的情况下,整体堆叠结构稳定。结构稳定。结构稳定。

A retaining wall brick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挡土墙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挡土墙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挡土墙砖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土木建筑中,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为提升景观效果,挡土墙砖的应用非常普遍,挡土墙砖在应用时,需要层层进行堆叠设置,挡土墙砖本体较为厚重,为了方便运输、方便施工,以及为了整体的景观效果和后期绿化便捷性,挡土墙砖大部分都为空心结构,而为了保证挡土墙砖进行堆叠后的稳定性,挡土墙砖上的空心结构体积不会太大,如果挡土墙砖上的空心结构体积过大,则在进行挡土墙砖的堆叠时,挡土墙砖则会存在支撑点不够的情况,影响整体施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挡土墙砖结构,解决了现有挡土墙砖的空心结构体积过大影响堆叠稳定性的问题。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包括长方体结构的砖本体,沿砖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为第一承接区、第一通孔、第二承接区、第二通孔以及第三承接区,砖本体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称面位于第二承接区内,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关于对称面对称,沿砖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二承接区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承接区的长度;砖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垂直砖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一端部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第二端部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第一凸起能够卡接在另一砖本体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称设置,在挡土墙砖进行堆叠时,是交叉堆叠的,上层挡土墙砖的第一通孔位于下层挡土墙砖的第二通孔上方,上层挡土墙砖的第二通孔位于下层挡土墙砖的第一通孔上方,上层的第一承接区以及第三承接区位于下层的第二承接区上,上层第二承接区位于下层的第一承接区和第三承接区的连接位置上方,沿着砖本体的长度方向堆叠时,第一承接区、第二承接区以及第三承接区均具有与下层结构的连接点,砖本体的实心部分并未悬空在空心结构上方,并且砖本体端部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能够固定同层挡土墙砖的相对位置,进一步稳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沿砖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上均设置有隔断槽,当第一凸起卡接在另一砖本体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时,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能够将对应的第一端部表面以及第二端部表面覆盖,且多个第一凸起上的隔断槽能够和多个第二凸起上的隔断槽形成过水通道;多个挡土墙砖交叉堆叠成台阶状结构时,可以通过过水通道进行排水,避免在下雨天时挡土墙砖后方土块的水分过多。
[0008]进一步的,砖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垂直砖本体
的宽度方向;第二承接区表面设置有过水凹槽,过水凹槽一端位于第一侧面,另一端位于第二侧面,沿第一侧面到第二侧面的方向,过水凹槽的深度逐渐增加,砖本体的第一侧面更靠近后方的土块,雨天排水时,从过水通道里排出的水能够通过过水凹槽留到下一层的过水通道内进行排出,避免水分进行到第一通孔内或第二通孔内填充的土块中,增强土块的水分。
[0009]进一步的,砖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垂直砖本体的高度方向;过水通道为直线结构,过水通道的一端靠近第一侧面设置,且开口面与第一表面齐平,另一端靠近第二表面设置,且开口面与第二侧面齐平,水从上层过水通道中流出时,从第二侧面处流出,能够直接落到下层的第二承接区上,设置在第二承接区上的过水凹槽能够引导水流从过水凹槽中流到下一层的第一表面处,落入到过水通道在第一表面的开口中。
[0010]进一步的,第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凸起,第二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凸起,第三凸起能够卡接在另一砖本体的相邻两个第四凸起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均沿砖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过水凹槽在第二侧面上的端部位于相邻两个第四凸起的卡接位置处;挡土墙砖前后排列时,能够通过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稳定整体结构。
[0011]进一步的,第三凸起的总数为奇数,第四凸起的总数为偶数,第一侧面靠近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两个边沿均设置有第三凸起,限制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的安装位置,避免其对过水凹槽产生影响。
[0012]进一步的,过水凹槽的任一端部开口面积均大于过水通道的任一开口面积。
[0013]进一步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有两个。
[0014]进一步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0015]进一步的,过水凹槽的长度方向与砖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且所述过水凹槽关于所述砖本体的对称面对称。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通过设置对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多个挡土墙砖进行交叉堆叠时,保证上层的第一承接区、第二承接区以及第三承接区均与下层结构具有连接点,避免悬空、导致整体结构不稳定的情况,同时砖本体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能够对同层挡土墙砖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进一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挡土墙砖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挡土墙砖的两端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挡土墙砖堆叠形成的台阶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挡土墙砖堆叠形成的竖墙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4]1‑
砖本体,11

第一承接区,12

第一通孔,13

第二承接区,14

第二通孔,15

第三承接区,21

第一端部,22

第二端部,31

第一凸起,32

第二凸起,33

第三凸起,34

第四凸起,4

隔断槽,5

过水通道,6

过水凹槽,71

第一侧面,72

第二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6]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技术。在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体结构的砖本体(1),沿所述砖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为第一承接区(11)、第一通孔(12)、第二承接区(13)、第二通孔(14)以及第三承接区(15),所述砖本体(1)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称面位于所述第二承接区(13)内,所述第一通孔(12)和所述第二通孔(14)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沿所述砖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承接区(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承接区(11)的长度;所述砖本体(1)具有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所述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均垂直所述砖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端部(21)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31),所述第二端部(22)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32),所述第一凸起(31)能够卡接在另一砖本体(1)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32)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31)和所述第二凸起(32)均沿所述砖本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凸起(31)和所述第二凸起(32)上均设置有隔断槽(4),当所述第一凸起(31)卡接在另一砖本体(1)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32)之间形成的卡接间隙中时,多个所述第一凸起(31)和多个所述第二凸起(32)能够将对应的第一端部(21)表面以及第二端部(22)表面覆盖,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31)上的隔断槽(4)能够和多个所述第二凸起(32)上的隔断槽(4)形成过水通道(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挡土墙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本体(1)具有第一侧面(71)和第二侧面(72),所述第一侧面(71)和所述第二侧面(72)均垂直所述砖本体(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承接区(13)表面设置有过水凹槽(6),所述过水凹槽(6)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71),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面(72),沿所述第一侧面(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黄玉萍黄冬丽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市市政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