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饰护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214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4:14
一种加热装饰护墙板,包括保温板、饰面板及设在保温板与饰面板之间的发热芯层,发热芯层包括底薄膜、面薄膜、通电发热膜条和第一、第二导电条,底薄膜与面薄膜彼此面对面结合,通电发热膜条有一组且以平行于底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底薄膜朝向面薄膜的一侧或以平行于面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面薄膜朝向底薄膜的一侧,第一导电条位于底薄膜与面薄膜的左端之间且与通电发热膜条的左端电气接触,第二导电条位于底薄膜与面薄膜的右端之间且与通电发热膜条的右端电气接触,底薄膜朝向保温板一侧表面与保温板结合,面薄膜朝向饰面板的一侧表面与饰面板结合。结构简单;保障发热效率,减小整体厚度;电气连接理想;对墙体表面具有装饰作用。表面具有装饰作用。表面具有装饰作用。

Heating decorative wall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饰护墙板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物室内装潢
,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装饰护墙板。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普遍以地坪或地板为载体构建地暖设施,地暖设施虽然在冬季可以使室内获得期望的保暖效果,但是一方面功能相对单调,另一方面施工工程量大并且日常管护特别是维修较为麻烦。由于加热装饰护墙板可以弥补地暖的前述欠缺并且还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器重并且大有全面取代地暖的趋势。
[0003]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加热装饰护墙板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204901913U推荐有“一种内装修用电加热集成墙板”,其是采用加热棒或热钨丝作为发热体或称发热源(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6至0017段),由于制作相对麻烦、电气连接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并且作为中间层的发热功能层的厚度无法朝着尽可能薄的方向发展;CN205976096U提供有“电加热复合墙板”,电热层采用铜制导线敷设在作为载体的保温层的线槽内;CN213686986U介绍有“一种一体式可加热集成墙板”,其是将发热电缆以及导热层设置在内部有空心通孔的墙板上的L形槽内,这种结构的电加热集成墙板的制作也是十分麻烦的;CN207959592U揭示有“一种石墨烯加热墙板”,其结构是:在竹纤维面板与基板之间设置石黑烯发热层,在石墨烯发热层内设有来回折返的导线,虽然石墨烯发热具有无噪声、安全、节能、环保以及热转化率高等长处,但是石墨烯发热层包覆导线的结构形式仍然是相对复杂的。鉴于前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有利于在良好地保障发热效率的前提下依需减小厚度、有益于体现理想的电气连接性能的加热装饰护墙板。
[0005]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加热装饰护墙板,包括在使用状态下用于与建筑物室内墙体固定的保温板、在使用状态下与保温板背对所述墙体一侧相配合的饰面板以及设置在保温板与饰面板之间的发热芯层,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芯层包括底薄膜、面薄膜、通电发热膜条、第一导电条Ⅰ和第二导电条Ⅱ,底薄膜与面薄膜彼此面对面结合在一起,通电发热膜条有彼此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以平行于底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底薄膜朝向面薄膜的一侧或者以平行于面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面薄膜朝向底薄膜的一侧,第一导电条Ⅰ位于底薄膜与面薄膜的左端之间并且与通电发热膜条的左端电气接触,所述第二导电条Ⅱ位于底薄膜与面薄膜的右端之间并且与通电发热膜条的右端电气接触,所述底薄膜朝向所述保温板一侧表面与保温板结合,所述面薄膜朝向所述饰面板的一侧表面与饰面板结合。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饰面板由基础层和贴面层组成,贴面层结合在基础层背对所述保温板的一侧的表面;所述面薄膜背对所述底薄膜的一侧表面
与基础层结合。
[000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板为轻质保温板,并且厚度为4

12mm。
[0008]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轻质保温板为聚氨酯板、聚苯板或聚乙烯板。
[0009]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层的厚度为3

8mm,所述贴面层的克重为100

150g/m2。
[0010]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础层为复合纤维层或雪弗板,所述的贴面层为墙布、PP、PVC装饰膜、PU或木纹纸。
[0011]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薄膜以及面薄膜为透明薄膜。
[0012]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透明薄膜为克重为120

150g/ m2的PET薄膜。
[0013]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通电发热膜条的宽度为4

15mm,相邻通电发热膜条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电气隔离空间,该电气隔离空间的宽度为通电发热膜条33的宽度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0014]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通电发热膜条为石墨烯通电发热浆料的固化膜条、碳膜条、石墨烯碳纳米膜条或碳纳米管膜条。
[001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由作为基板的保温板、作为装饰表面层的饰面板以及位于保温板与饰面板之间的由底薄膜、面薄膜、通电发热膜条、第一导电条Ⅰ和第二导电条Ⅱ构成的发热芯层组成,因而结构十分简单;由于底薄膜、面薄膜以及通电发热膜条三者组合后的厚度相对较薄,因而有利于在良好地保障发热效率的前提下使加热装饰护墙板的整体厚度得以减小;由于发热芯层的电气连接可靠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异常情形,因而有益于体现理想的电气连接性能;当环境温度升高而无需使发热芯层3的结构体系的通电发热膜条发热时,只要切断与第一导电条Ⅰ以及第二导电条Ⅱ电气连接的外部电源,本技术仍起到正常的对墙体表面的装饰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
[0018]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19]请参见图1,示出了在使用状态下用于与建筑物室内墙体固定的保温板1(也可称
g/m2,)的PET薄膜或其它类似的薄膜。
[0031]前述通电发热膜条33的宽度优选为4

15mm,较好地为6

12mm,最好为10mm(本实施例选择10mm),相邻通电发热膜条3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电气隔离空间331,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电气隔离空间331的宽度为通电发热膜条33的宽度的五分之一,但也可以是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0032]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通电发热膜条33为石墨烯导电发热浆料的固化膜条(即“固化膜层”)。具体而言,通过丝网印刷方式或其它类似方式将通过市售渠道获得即购买的例如由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新天地电热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并销售的牌号为SX
‑Ⅱ
导电发热浆料,即石墨烯导电发热浆料附着到前述的底薄膜31朝向上的一侧表面或者附着到面薄膜3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再经烘干装置烘干固化,再在设置前述的第一导电条Ⅰ34(也可称第一导电薄片)以及第二导电条Ⅱ35(也可称第二导电薄片)后采用环保型粘结剂(也可通过热熔融加热加压方式)将底、面薄膜31、32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整体可靠贴合在一起。当然,如前述第一导电条Ⅰ34以及第二导电条Ⅱ35也可使用导电浆料如导电银浆料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装饰护墙板,包括在使用状态下用于与建筑物室内墙体固定的保温板(1)、在使用状态下与保温板(1)背对所述墙体一侧相配合的饰面板(2)以及设置在保温板(1)与饰面板(2)之间的发热芯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芯层(3)包括底薄膜(31)、面薄膜(32)、通电发热膜条(33)、第一导电条Ⅰ(34)和第二导电条Ⅱ(35),底薄膜(31)与面薄膜(32)彼此面对面结合在一起,通电发热膜条(33)有彼此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以平行于底薄膜(31)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底薄膜(31)朝向面薄膜(32)的一侧或者以平行于面薄膜(32)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结合在面薄膜(32)朝向底薄膜(31)的一侧,第一导电条Ⅰ(34)位于底薄膜(31)与面薄膜(32)的左端之间并且与通电发热膜条(33)的左端电气接触,所述第二导电条Ⅱ(35)位于底薄膜(31)与面薄膜(32)的右端之间并且与通电发热膜条(33)的右端电气接触,所述底薄膜(31)朝向所述保温板(1)一侧表面与保温板(1)结合,所述面薄膜(32)朝向所述饰面板(2)的一侧表面与饰面板(2)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饰护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饰面板(2)由基础层(21)和贴面层(22)组成,贴面层(22)结合在基础层(21)背对所述保温板(1)的一侧的表面;所述面薄膜(32)背对所述底薄膜(31)的一侧表面与基础层(21)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饰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银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