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955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涉及电梯相关领域,为解决目前电梯轿厢内为了保证较好的通风效果,会采用风扇或空调风管进行通风,而电梯轿厢本身相对密闭,为了引入自然风往往又会增加有通风孔,但电梯上下行时轿厢上下部的压强随着运动会有变化,轿厢内部的人员在上下行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情况的问题。所述轿厢外壁内部的外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隔板,所述轿厢外壁内部沿第一隔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轿厢外壁焊接固定,所述轿厢外壁内部与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上行通风槽,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与一侧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上行通风减速腔,所述轿厢外壁内部与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部与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部与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

An elevator car with good ventila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

技术介绍

[0002]轿厢是运载乘客或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其内部净高度至少应为2m。
[0003]目前电梯轿厢内为了保证较好的通风效果,会采用风扇或空调风管进行通风,而电梯轿厢本身相对密闭,为了引入自然风往往又会增加有通风孔,但电梯上下行时轿厢上下部的压强随着运动会有变化,轿厢内部的人员在上下行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情况;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来帮助人们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电梯轿厢内为了保证较好的通风效果,会采用风扇或空调风管进行通风,而电梯轿厢本身相对密闭,为了引入自然风往往又会增加有通风孔,但电梯上下行时轿厢上下部的压强随着运动会有变化,轿厢内部的人员在上下行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情况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外壁,所述轿厢外壁内部的外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隔板,所述轿厢外壁内部沿第一隔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轿厢外壁焊接固定,所述轿厢外壁内部与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上行通风槽,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与一侧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上行通风减速腔,所述轿厢外壁内部与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与另一侧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下行通风减速腔,所述上行通风槽和下行通风槽内均安装有转动叶轮,所述下行通风槽内沿转动叶轮下端的内侧与上行通风槽内沿转动叶轮上端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引风弧形板,第一引风弧形板与第一隔板固定,所述第一隔板上沿转动叶轮内侧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
[0006]优选的,所述上行通风减速腔内沿第一进风口内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引风弧形板,所述上行通风减速腔内沿第一进风口内侧的下端设置有第三引风弧形板,所述第三引风弧形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内侧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引风弧形板,所述第四引风弧形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四引风弧形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第一隔板通过第五引风弧形板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二引风弧形板、第三引风弧形板、第一连接板、第四引风弧形板、第二连接板、第五引风弧形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形成减速通道。
[0007]优选的,所述轿厢外壁内部的内侧焊接固定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第三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通风腔,所述第三隔板与轿厢外壁之间形成后连接腔,后连接腔与通风腔连通,所述第三隔板上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开设有若干个。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上沿减速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隔板两侧的内壁与第二进风口对应位置设置有半球形均风块。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内部均安装有进风滤网。
[0010]优选的,所述轿厢外壁内部的中间设置为承载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该技术中,当电梯下行时,压缩下部空气,下部压强增大,由于下行通风槽贯穿轿厢外壁,为平衡压强,部分空气进入下行通风槽内,并向电梯上端流动;空气在下行通风槽由下向上流动过程中,会碰触到第一引风弧形板,使空气从转动叶轮下端一侧向上流动,带动转动叶轮顺时针转动,转动叶轮转动过程中将部分空气带动转动,从而引入空气;同理,当电梯上行时,压缩上部空气,上部压强增大,由于上行通风槽贯穿轿厢外壁,为平衡压强,部分空气进入上行通风槽内,并向电梯下端流动;空气在上行通风槽由上向下流动过程中,会碰触到上行通风槽内的第一引风弧形板,使空气从转动叶轮上端外侧向下流动,带动转动叶轮顺时针转动,转动叶轮转动过程中将部分空气带动转动,从而引入空气。引入空气结构位于两侧位置,且不是直接将空气引入,而是利用空气带动转动叶轮转动,从而将空气引入,能够减少直接通入空气而带来承载腔内部压强的迅速改变,提高人员乘坐电梯的舒适度;解决了目前电梯轿厢内为了保证较好的通风效果,会采用风扇或空调风管进行通风,而电梯轿厢本身相对密闭,为了引入自然风往往又会增加有通风孔,但电梯上下行时轿厢上下部的压强随着运动会有变化,轿厢内部的人员在上下行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情况的问题。
[0013]2、该技术中,转动叶轮转动过程中将部分空气带动转动,将部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引入第二引风弧形板、第三引风弧形板、第一连接板、第四引风弧形板、第二连接板、第五引风弧形板、第三连接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构成的减速通道内,空气逐渐减速,从第二进风口排出,排出的空气拍打至半球形均风块外部,从而使空气向通风腔内自由流动,充满通风腔和后连接腔,并通过第三隔板上的通风孔向承载腔内流动;承载腔内进入的空气相对均匀且柔和,使通风舒适度增加。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的剖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B处结构放大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的三维剖视图。
[0018]图中:1、轿厢外壁;2、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第三隔板;5、上行通风槽;6、上行通风减速腔;7、通风腔;8、下行通风槽;9、下行通风减速腔;10、承载腔;11、第一引风弧形板;12、转动叶轮;13、第二引风弧形板;14、第三引风弧形板;15、第一连接板;16、第四引风弧形板;17、第二连接板;18、第五引风弧形板;19、第三连接板;20、减速通道;21、第一进风口;22、第二进风口;23、进风滤网;24、半球形均风块;25、后连接腔;26、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外壁1,轿厢外壁1内部的中间设置为承载腔10,轿厢外壁1内部的外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隔板2,轿厢外壁1内部沿第一隔板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隔板3,第二隔板3与轿厢外壁1焊接固定,轿厢外壁1内部与一侧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上行通风槽5,一侧第一隔板2与一侧第二隔板3之间形成上行通风减速腔6,轿厢外壁1内部与另一侧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8,另一侧第一隔板2与另一侧第二隔板3之间形成下行通风减速腔9,上行通风槽5和下行通风槽8内均安装有转动叶轮12,下行通风槽8内沿转动叶轮12下端的内侧与上行通风槽5内沿转动叶轮12上端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引风弧形板11,主要为了将风力集中引出,避免对转动叶轮12多方向施力,其转动方向不确定,从而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外壁(1),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外壁(1)内部的外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隔板(2),所述轿厢外壁(1)内部沿第一隔板(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隔板(3),第二隔板(3)与轿厢外壁(1)焊接固定,所述轿厢外壁(1)内部与一侧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上行通风槽(5),一侧所述第一隔板(2)与一侧所述第二隔板(3)之间形成上行通风减速腔(6),所述轿厢外壁(1)内部与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下行通风槽(8),另一侧所述第一隔板(2)与另一侧所述第二隔板(3)之间形成下行通风减速腔(9),所述上行通风槽(5)和下行通风槽(8)内均安装有转动叶轮(12),所述下行通风槽(8)内沿转动叶轮(12)下端的内侧与上行通风槽(5)内沿转动叶轮(12)上端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引风弧形板(11),第一引风弧形板(11)与第一隔板(2)固定,所述第一隔板(2)上沿转动叶轮(12)内侧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风效果好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通风减速腔(6)内沿第一进风口(21)内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引风弧形板(13),所述上行通风减速腔(6)内沿第一进风口(21)内侧的下端设置有第三引风弧形板(14),所述第三引风弧形板(1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5),所述第一连接板(15)内侧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引风弧形板(16),所述第四引风弧形板(16)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远兵田小雪徐辉陈菊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铜都通用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