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89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39
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包括混合室、澄清室与控温装置,所述混合室内近其底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水相进料管与有机相进料管,混合室上与澄清室相近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混合竖板,所述澄清室的顶部设施有向下延伸的澄清竖板,该澄清竖板与混合竖板之间夹成有混合相溢流口;所述控温装置包括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所述一号竖管的底端经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的底端相连接,一号竖管、三号竖管的顶端均向上延伸至混合室的上方,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之间夹成有管管间隙。本设计不仅控温效果较好,而且搅拌、混合功能较强。混合功能较强。混合功能较强。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clarification extrac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澄清萃取槽,尤其涉及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具体适用于提升有机相、水相的混合效果。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有机溶剂萃取设备主要包括多个并联或串联存在的澄清萃取槽,其中,单个澄清萃取槽基本都包括混合室、澄清室与潜室,混合室、澄清室之间由挡板相互隔开,同时,混合室、澄清室之间通过混合相溢流口以相互连通,混合室的底部设置有潜室,该潜室内设置有水相进料管、有机相进料管以使水相、有机相进入混合室混合。该种设计的缺陷如下:
[0003]首先,现有技术需要在混合室的底部设置潜室以放置水相进料管、有机相进料管,不仅复杂了设备的结构难度,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整体高度,增大了占据空间,此外,高度的增加也不利于有机相、水相的混合;
[0004]其次,水相、有机相的混合对温度存在一定的要求,如果低于或高于该温度,不仅有损混合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后续澄清,但在现有技术中,却没有设置相应的温度调控装置,无法克服该缺陷。
[0005]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控温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控温效果较好的控温的澄清萃取槽。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包括混合室与澄清室,所述混合室内近其底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水相进料管与有机相进料管,混合室上与澄清室相近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混合竖板,所述澄清室的顶部设施有向下延伸的澄清竖板,该澄清竖板与混合竖板之间夹成有混合相溢流口;
[0008]所述澄清萃取槽还包括控温装置,该控温装置包括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所述一号竖管的底端经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的底端相连接,一号竖管、三号竖管的顶端均向上延伸至混合室的上方,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之间夹成有管管间隙。
[0009]所述一号竖管的顶端穿经转动轴承后延伸至混合室的上方,所述三号竖管的顶端穿经转动轴承后延伸至混合室的上方,一号竖管、三号竖管上位于转动轴承内部的部位相互分隔设置。
[0010]所述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为一体结构。
[0011]所述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都为弹性管。
[0012]所述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都为波纹管。
[0013]所述二号横管的外部套接有辅助柄的顶部,所述辅助柄的底部与搅拌板的中部垂直连接,且搅拌板与二号横管相互垂直。
[0014]所述水相进料管上的水相出料口位于混合室底部的一角,所述有机相进料管上的有机相出料口位于混合室底部的另一角,水相出料口、有机相出料口位于同一根对角线的两端;
[0015]所述二号横管在混合室底部上的投影位于水相出料口、有机相出料口之间。
[0016]所述混合竖板上近混合相溢流口的部位与缓冲板的内端相连接,该缓冲板的外端向远离混合竖板的方向延伸,且缓冲板的宽度大于混合相溢流口的宽度。
[0017]所述缓冲板为网格状结构,其上设置有多个贯穿通孔。
[0018]所述缓冲板的底部与弹性支撑条的顶端相连接,该弹性支撑条的底端与混合竖板相连接,且弹性支撑条与缓冲板、混合竖板之间的夹角都是锐角。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技术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中,增设有控温装置,该控温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其中,一号竖管、三号竖管的顶端均向上延伸至混合室的上方,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之间夹成有管管间隙,应用时,可在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中通入气体或液体的介质,以对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所在的周围环境,如混合室进行降温或增温的温度调控,同时,介质一直处于流动状态,从一号竖管进,从三号竖管出,或者,从一号竖管出,从三号竖管进都可以,可调性较强,此外,在介质流动的同时,驱动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进行转动,以对其周围的水相、有机相或两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不仅能够兼具搅拌的作用,便于水相、有机相的混合物流入混合相溢流口,而且是边控温边搅拌的状态,效果很好。因此,本技术不仅控温效果较好,而且搅拌、混合功能较强。
[0021]2、本技术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中,与现有技术相比,只包括混合室与澄清室,直接取消了潜室,而且把水相进料管、有机相进料管贴近混合室的底部设置,不仅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降低了设备的整体高度,缩小了占据空间,便于推广应用。因此,本技术不仅占据空间较小,而且成本较低。
[0022]3、本技术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中,优选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与三号竖管都为弹性管,在应用时,随着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进行的转动,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会发生伸缩,尤其是一号竖管、三号竖管的伸缩变化较大,从而扩大了搅拌、控温的覆盖范围,提升了整体控温的效果。因此,本技术不仅控温效果较好,而且可调性较强。
[0023]4、本技术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中,二号横管的外部套接有辅助柄的顶部,所述辅助柄的底部与搅拌板的中部垂直连接,应用时,随着二号横管的转动,二号横管带动搅拌板一起转动,其中,搅拌板的转动主要是为了混合,而一号竖管、二号横管、三号竖管的转动是兼具混合、提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混合效果,尤其当搅拌板与二号横管相互垂直时,效果更佳,此外,辅助柄、搅拌板的存在还相当于给控温装置的底部增加一个吊坠,从而稳定整个控温装置的重心,避免转动时控温装置发生倾斜等失控的情况。因此,本技术不仅混合效果较好,而且稳定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剖视图。
[0026]图3是本技术中一号竖管在转动时的状态变化图。
[0027]图4是本技术中水相进料管、有机相进料管的俯视图。
[0028]图中:混合室1、混合竖板11、澄清室2、澄清竖板21、混合相溢流口22、有机相区23、水相区24、水相进料管3、水相出料口31、有机相进料管4、有机相出料口41、控温装置5、一号竖管51、二号横管52、三号竖管53、管管间隙54、转动轴承55、搅拌板6、辅助柄61、缓冲板7、贯穿通孔71、弹性支撑条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参见图1—图4,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包括混合室1与澄清室2,所述混合室1内近其底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水相进料管3与有机相进料管4,混合室1上与澄清室2相近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混合竖板11,所述澄清室2的顶部设施有向下延伸的澄清竖板21,该澄清竖板21与混合竖板11之间夹成有混合相溢流口22;
[0031]所述澄清萃取槽还包括控温装置5,该控温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包括混合室(1)与澄清室(2),所述混合室(1)内近其底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水相进料管(3)与有机相进料管(4),混合室(1)上与澄清室(2)相近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混合竖板(11),所述澄清室(2)的顶部设施有向下延伸的澄清竖板(21),该澄清竖板(21)与混合竖板(11)之间夹成有混合相溢流口(22),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萃取槽还包括控温装置(5),该控温装置(5)包括一号竖管(51)、二号横管(52)与三号竖管(53),所述一号竖管(51)的底端经二号横管(52)与三号竖管(53)的底端相连接,一号竖管(51)、三号竖管(53)的顶端均向上延伸至混合室(1)的上方,一号竖管(51)、二号横管(52)、三号竖管(53)之间夹成有管管间隙(5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竖管(51)的顶端穿经转动轴承(55)后延伸至混合室(1)的上方,所述三号竖管(53)的顶端穿经转动轴承(55)后延伸至混合室(1)的上方,一号竖管(51)、三号竖管(53)上位于转动轴承(55)内部的部位相互分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竖管(51)、二号横管(52)与三号竖管(53)为一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竖管(51)、二号横管(52)与三号竖管(53)都为弹性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控温的澄清萃取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杰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睿远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