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的在线制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线制氢相关
,具体为一种液相放电等离子在线制氢装置,特指一种可应用于车船载制氢、加氢站等分布式制氢领域的模块化在线制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严峻的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促使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氢能因其能量密度高、灵活高效、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氢能应用方式以氢燃料电池为主,使用氢燃料电池技术代替直接燃烧,可以将氢能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转化为电能这一基础能源。但氢燃料电池推广应用面临着氢气“制储输用”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高效低成本制氢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现阶段缺乏安全可靠的氢气储存和输运技术,导致难以构建氢气分配网络。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以配置高压储氢罐作为氢源,储氢罐内部压力高,安全性差且造价成本高。电解水制氢存在耗能较高的问题,所以当前技术方案倾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取“绿氢”,但并不适用作为车船载燃料电池的氢源。将等离子技术应用于制氢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气相放电重整制氢液存在需要外部供热、启动速度慢等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的在线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制氢模块;所述制氢模块包括活动密封滑块(1)、电极结构外壳(2)、高压电极固定板(11)、高压电极(12)、排气通路固定板(13)、低压电极固定板(14)、低压电极(15)、储液槽(5)、供电通路、排气通路和进排液通路;所述活动密封滑块(1)、高压电极固定板(11)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电极结构外壳(2)内,储液槽(5)的顶部开口与电极结构外壳(2)的底部连通,排气通路固定板(13)和低压电极固定板(14)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在储液槽(5)的上部;所述活动密封滑块(1)与高压电极固定板(11)连接,高压电极固定板(11)上设有阵列通孔,高压电极(12)的上部阵列布置在高压电极固定板(11)的通孔上,排气通路固定板(13)和低压电极固定板(14)均设有与高压电极(12)对应位置的通孔,高压电极(12)的下部穿过排气通路固定板(13)和低压电极固定板(14)的通孔与低压电极固定板(14)内的阵列布置的低压电极(15)配合形成阵列式的电极结构;活动密封滑块(1)能推动高压电极固定板(11)在电极结构外壳(2)内移动;所述供电通路将高压电极(12)和低压电极(15)与供电源连接;所述排气通路将高压电极(12)和低压电极(15)产生的气体排出;所述进排液通路用于储液槽(5)内液体的进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的在线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2)为高压电极金属丝(20)插入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内的组合结构,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的上端与高压电极固定板(11)连接,高压电极金属丝(20)与供电通路连接;所述低压电极(15)为低压电极供电线路(22)连接低压电极金属环(23)的组合结构;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管壁上从上至下设有多个等距排列的径向开孔,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与低压电极金属环(23)为同轴心布置,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的下端深入低压电极金属环(23)内,形成同轴心悬挂结构,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套管(21)的径向开孔与低压电极金属环(23)保持水平,所述低压电极金属环(23)安装于低压电极固定板(14)的内并与低压电极供电线路(22)的一端连接,低压电极供电线路(22)的另一端与供电通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的在线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2)和低压电极(15)配合形成阵列式的电极结构为阵列式的收束放电通道针
‑
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天一,王军锋,张伟,王道睿,张俊杰,胡添,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