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946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6:1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及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共四片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还满足条件式154 deg/mm≤FOV/SD11≤243 deg/mm,其中,FOV为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便于缩小成像透镜组的前端透镜组的口径,满足成像透镜组小头部的需求,并通过优化各透镜的面形、光焦度、厚度、材料等参数,满足轻薄化设计和成像效果好的需求。化设计和成像效果好的需求。化设计和成像效果好的需求。

Imaging lens group,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摄像
,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快速更新迭代,消费者对摄像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广角摄像头因其具有更大的视野,可以在有限的距离范围内拍摄出大场面或全景照片,越来越受用户青睐。由于广角摄像头拍摄的图片常容易发生畸变,需要对广角摄像头的各透镜进行搭配,以便进行畸变矫正还原图像。然而,在搭配各透镜的面型、间距等参数来满足摄像头的广角化需求时,又难以满足摄像头的小型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成像透镜组难以兼顾大视场角和小尺寸头部的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成像透镜组具有曲折力的透镜的数量为四片;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4 deg/mm≤FOV/SD11≤243 deg/mm,其中,FOV为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设置第一透镜具有负曲折力,有利于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成像透镜组,进而扩大成像透镜组的视场范围,设置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有利于减小各视场的光线偏折角度,降低畸变风险,提升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0006]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具有正曲折力,起到汇聚光线的作用,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的像差,且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两者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有利于加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曲折力,提升成像透镜组的结构紧凑性,有利于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其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还可为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提供不同曲折力,有利于降低内外视场光程差,提升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0007]设置第四透镜具有负曲折力,有利于抑制中心视场光线的出射角度,可较好地抑制球差、场曲,提高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性能。
[0008]设置成像透镜组还满足:条件式(1)154 deg/mm≤FOV/SD11≤243 deg/mm。满足条件式(1)时,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得到合理配置,成像透镜组在具有较大视场角的同时具有较小尺寸的头部。当FOV/SD11<154 deg/mm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过大,一方面导致成像透镜组的头部尺寸过大,不利于成像
透镜组实现小头部特性,另一方面导致成像透镜组的通光量过大,成像面亮度过大,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当FOV/SD11>243 deg/mm时,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过大,容易造成边缘视场畸变过大,图像边缘会出现扭曲现象,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0009]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通过设置成像透镜组包括具有曲折力的四片透镜,通过优化各透镜的面形、光焦度、厚度、材料等参数,将四片透镜的面型合理搭配,利于压缩成像透镜组光学总长以满足轻薄化设计,使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能够进入成像透镜组,扩大成像透镜组的视场范围,以及利于降低成像透镜组的色差、畸变、像散、场曲等像差。
[001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2.1≤f/SD11≤3.5;其中,f为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0011]基于上述实施例,参数f与参数SD11的比值,反映了成像透镜组的相对进光量。当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时,成像透镜组的相对进光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在满足成像透镜组小头部需求的情况下,可使成像透镜组获得较大的入瞳直径,有助于降低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FNO,并提升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和像质;其中,较大的入瞳直径可提供更多的进光量,非常适合将成像透镜组应用于屏下摄像模组等光线较低场景的摄像模组中。当f/SD11>3.5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较小,虽可实现小头部,但成像透镜组的相对进光量较低,暗环境下的成像质量差;当f/SD11<2.1时,成像透镜组的相对进光量得以保障,但第一透镜的有效口径过大,不利于实现小头部。
[001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3)0.9≤ET1/CT1≤1.1,其中,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即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E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即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
[0013]基于上述实施例,当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3)时,有利于第一透镜的小头部结构的外观设计,从而缩短成像透镜组头部口径的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屏幕开孔的大小,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同时,还有利于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的面型不会过度弯曲,从而降低第一透镜的成型和组装难度,提升成型和组装良率。当ET1/CT1>1.1时,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过大,导致第一透镜的曲折力过强,光线偏折角度过大,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修正难度加大,难以满足高质量拍摄需求;当ET1/CT1<0.9时,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过大,加工制造难度加大,且不利于缩短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从而不利于成像透镜组的轻薄化。
[0014]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4)0.9≤TTL/(2*IMGH)≤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总长,IMGH为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0015]基于上述实施例,当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4)时,便于调节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和成像面的大小在合适的范围内,来调节整个成像透镜组的尺寸,以及在具有四片透镜的透镜组中,当光学总长一定的情况下,成像透镜组具有更大的成像面,从而使成像透镜组具有更高的像素。当TTL/(2*IMGH)>1,则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设计;当TTL/(2*IMGH)<0.9,则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尺寸过大,成像透镜组的像素低。
[0016]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5)1.8≤TTL/f≤2.2,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总长,f为成像透
镜组的有效焦距。
[0017]基于上述实施例,当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5)时,便于调节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和有效焦距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兼顾成像透镜组的尺寸和成像效果需求。
[0018]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

4.3≤f1/f≤

1.9;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0019]基于上述实施例,当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时,通过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成像透镜组具有曲折力的透镜的数量为四片;所述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4deg/mm≤FOV/SD11≤243 deg/mm,其中,FOV为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1≤f/SD11≤3.5;其中,f为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9≤ET1/CT1≤1.1,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E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8≤TTL/f≤2.2,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满足条件式: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贵徐标杨健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