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聚偏氟乙烯及其制备方法、隔膜及锂离子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3419244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性聚偏氟乙烯及其制备方法、隔膜及锂离子电池。该改性聚偏氟乙烯具有式(I)所示结构。将特定种类的基团引入聚偏氟乙烯中,能够得到上述改性聚偏氟乙烯。由于上述特定基团具有强极性或强电负性强,将其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时,基团中的N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性聚偏氟乙烯及其制备方法、隔膜及锂离子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制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改性聚偏氟乙烯及其制备方法、隔膜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如LiCoO2、LiNi1‑
x

y
Co
x
Mn
y
O2三元材料等)中均含有过渡金属,这导致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高电压下,过渡金属容易从正极材料中溶出,而且溶解到电解液中的过渡金属离子会迁移到负极表面,并在充电的过程中还原成金属单质。在过渡金属单质的催化作用下,负极表面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分解会加速,进而加剧电池性能的衰减。此外,过渡金属单质在负极表面会沉积形成枝晶,严重情况下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的内短路,从而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改善过渡金属溶出的问题非常重要。
[0003]目前抑制过渡金属溶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聚偏氟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偏氟乙烯具有式(I)所示结构: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氨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的氨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烯基取代的氨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炔基取代的氨基、C6~C
10
的芳基取代的氨基、酰胺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的酰胺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烯基取代的酰胺基、C1~C7的直链或支链炔基取代的酰胺基、C6~C
10
的芳基取代的酰胺基、硝基、硝基取代的C1~C7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硝基取代的C6~C
10
的芳基;且所述R1和所述R2不同时选自氢原子,也不同时选自氨基、酰胺基和硝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种;a取20~250之间的任意整数,b取1~5之间的任意整数,c取200~480之间的任意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偏氟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偏氟乙烯具有以下结构之一:结构之一:其中a1为20~250,b1为1~5,c1为200~480;a2为20~100,b2为1~3,c2为200~280;a3为
20~90,b3为1~4,c3为200~30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性聚偏氟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a与所述b的比值为(20~50):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偏氟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偏氟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30~110万。5.一种改性聚偏氟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偏氟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第一惰性气氛条件下,将偏氟乙烯单体、第一乳化剂、第一溶剂、第一分子量调节剂和第一引发剂混合并进行第一聚合,得到第一聚合产物,并控制所述第一聚合反应进行1~6h后停止反应,得到含有第一预聚物的第一反应体系;在第二惰性气氛条件下,将聚合单体、第二乳化剂、第二溶剂、第二分子量调节剂和第二引发剂混合并进行第二聚合,得到第二聚合产物,并控制所述第二聚合反应进行0.2~3h后停止反应,得到含有第二预聚物的第二反应体系;所述聚合单体具有式(II)所述的化学结构:CH2=CR1R2(II);R1和R2分别与权利要求1具有相同定义;在第三惰性气氛条件下,将所述第一反应体系、所述第二反应体系与第三引发剂混合并进行嵌段共聚,并控制所述嵌段共聚反应进行2~6h后停止反应,得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偏氟乙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性聚偏氟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氟乙烯单体、所述第一乳化剂、所述第一溶剂、所述第一分子量调节剂与所述第一引发剂的重量比为100:(0.1~0.2):(300~1000):(0.0001~0.001):(0.05~1.5);所述聚合单体、所述第二乳化剂、所述第二溶剂、所述第二分子量调节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林娟田启超代瑞周岩李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