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883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54
本申请属于飞机起落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起落架外筒、起落架活塞杆、液压供压控制盒、收放机构、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以及机械限位锁定机构。本申请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在确保起落架功能和承载不变的情况下,利用起落架着陆撞击后缓冲运动原理能够缩短起落架缓冲行程长度,还能够实现轮胎位置的优化,对保证飞机主承力结构传力效率、结构空间利用率和减重方面有明显的收益,解决了传统起落架收放运动机构的起落架支柱长度无法改变,轮胎与起落架活塞杆之间的角度固定,其在收上位置结构必须为躲避起落架支柱和轮胎而改变传力结构的问题。和轮胎而改变传力结构的问题。和轮胎而改变传力结构的问题。

A miniaturized landing gear retracting and retracting mechanism without damaging the aircraft bear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


[0001]本申请属于飞机起落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起落架是现代各类民用、军用水平或垂直起降飞机在地面停放、滑行及着陆撞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功能部件。飞机在地面停放、滑行及着陆撞击过程中起落架的支柱必须设计得具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除起落架轮胎外的其它部件在所有飞机地面运动过程中与跑道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当飞机处于空中飞行期间,为减少飞机的气动阻力需将起落架收入飞机起落架舱内部。保证起落架支柱长度较长及轮胎尺寸较大的起落架收纳在飞机机身内部,需牺牲一定的飞机机体主承力结构的传载效率,或者牺牲部分用于装油或安装机载设备的空间。飞机大部分有效工作时间处于空中,那么既能保证飞机在地面运行过程中有足够的离地高度又可减小起落架在飞机内部的收纳空间的起落架收放运动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0003]目前,传统的飞机起落架收放运动采用直接将全伸长状态的起落架旋转收入飞机起落架舱内。这种收放运动机构的缺陷是起落架在收上位置占用空间大,起落架支柱部位和轮胎部位通常会打断飞行载荷传力路线,从而导致部分飞机主承力结构传载效率降低和被迫增加结构重量问题,有悖于现代飞机轻质高承载的技术发展方向。
[0004]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0006]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起落架外筒,所述起落架外筒的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中设置有游动活塞,所述游动活塞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成缓冲器高压腔以及缓冲器低压油气混合腔;起落架活塞杆,所述起落架活塞杆由下端嵌套在所述起落架外筒内部,所述起落架活塞杆与所述起落架外筒之间具有减小支柱长度腔;液压供压控制盒,所述液压供压控制盒通过进回油管路与所述减小支柱长度腔连接;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的第一端与机身结构铰接,中部与所述起落架外筒铰接;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收放机构的第二端铰接;机械限位锁定机构,所述机械限位锁定机构包括轮轴传动杆、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以及机轮轴限位下撑杆,其中,
所述轮轴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二端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起落架活塞杆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下撑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轮轴传动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的第二端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下撑杆的第二端与机轮轴铰接,所述机轮轴上安装有机轮轮胎。
[0007]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游动活塞配合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中。
[0008]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活塞杆与所述起落架外筒之间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中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呈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下端的空腔为减小支柱长度腔,上端的空腔通过在所述起落架活塞杆上开设小孔与所述缓冲器低压油气混合腔连通。
[0009]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放机构包括收放作动筒、拉杆摇臂以及传动拉杆,其中,所述收放作动筒的第一端与机身结构铰接,第二端与所述起落架外筒铰接,所述拉杆摇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起落架外筒铰接,且该端与所述收放作动筒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拉杆摇臂的第二端铰接;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传动拉杆的第二端铰接。
[0010]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放作动筒与所述拉杆摇臂一体成型或通过接头固定连接。
[0011]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拉杆摇臂的第二端通过万向节结构铰接;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传动拉杆的第二端通过万向节结构铰接。
[0012]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包括上平行限位杆、上扭力臂、上扭力臂平行杆、中平行限位杆、下扭力臂平行杆、下扭力臂以及下平行限位杆,其中,所述上平行限位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上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传动拉杆铰接;所述上扭力臂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平行限位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中平行限位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下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上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中平行限位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下扭力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上扭力臂的第二端铰接;所述下平行限位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下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轮轴传动杆铰接,所述下平行限位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扭力臂的第二端铰接。
[0013]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平行限位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上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传动拉杆通过万向节结构铰接;所述下平行限位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下扭力臂平行杆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轮轴传动杆通过万向节结构铰接。
[0014]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折叠撑杆,所述折叠撑杆的第一端与机身结构铰接,第二端与所述起落架外筒铰接,所述折叠撑杆用于起落架放下状态的锁定。
[0015]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申请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能够缩短起落架收上位置长度、优化起落架手上后轮胎摆放位置,在不影响飞机地面运行安全性和离地间隙要求条件下,减小轮舱体积且不破坏飞机主承力结构。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主视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侧视图;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缩小起落架长度的原理示意图,为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7]其中:1

液压供压控制盒;2

进回油管路;3

收放作动筒;4

拉杆摇臂;5

传动拉杆;6

上平行限位杆;7

上扭力臂;8

上扭力臂平行杆;9

中平行限位杆;10

下扭力臂平行杆;11

下扭力臂;12

轮轴传动杆;13

机轮轴;14

起落架外筒;15

折叠撑杆;16

起落架活塞杆;17

减小支柱长度腔;18

机轮轮胎;19

缓冲器高压腔;20

缓冲器低压油气混合腔;21

游动活塞;22

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23

机轮轴限位下撑杆;24

下平行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申请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起落架外筒(14),所述起落架外筒(14)的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中设置有游动活塞(21),所述游动活塞(21)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成缓冲器高压腔(19)以及缓冲器低压油气混合腔(20);起落架活塞杆(16),所述起落架活塞杆(16)由下端嵌套在所述起落架外筒(14)内部,所述起落架活塞杆(16)与所述起落架外筒(14)之间具有减小支柱长度腔(17);液压供压控制盒(1),所述液压供压控制盒(1)通过进回油管路(2)与所述减小支柱长度腔(17)连接;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的第一端与机身结构铰接,中部与所述起落架外筒(14)铰接;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收放机构的第二端铰接;机械限位锁定机构,所述机械限位锁定机构包括轮轴传动杆(12)、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22)以及机轮轴限位下撑杆(23),其中,所述轮轴传动杆(12)的第一端与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的第二端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22)的第一端与所述起落架活塞杆(16)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下撑杆(23)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轮轴传动杆(12)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机轮轴限位转轴摇臂(22)的第二端铰接,所述机轮轴限位下撑杆(23)的第二端与机轮轴(13)铰接,所述机轮轴(13)上安装有机轮轮胎(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游动活塞(21)配合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活塞杆(16)与所述起落架外筒(14)之间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中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呈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下端的空腔为减小支柱长度腔(17),上端的空腔通过在所述起落架活塞杆(16)上开设小孔与所述缓冲器低压油气混合腔(2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破坏飞机承载结构的小型化起落架收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机构包括收放作动筒(3)、拉杆摇臂(4)以及传动拉杆(5),其中,所述收放作动筒(3)的第一端与机身结构铰接,第二端与所述起落架外筒(14)铰接,所述拉杆摇臂(4)的第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智孝宋扬张健王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