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双向密肋楼盖的曲折巨柱框架
‑
核心筒结构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框架
‑
核心筒结构体系,具体的说是一种采用双向密肋楼盖的曲折巨柱框架
‑
核心筒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框架
‑
核心筒结构由竖直柱小跨度外框架、内核心筒以及连接内外结构的主次梁楼盖组成,该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良好的抗震性能,广泛运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结构工程除了满足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必要要求外,技术先进和美观适用的需求也日趋增长,而传统的框架
‑
核心筒结构因其固有的结构特点往往无法满足该需求,其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0003]其一,竖直外框柱水平定位固定,限制了建筑体型和功能沿高度发生多样变化的可能性,导致大部分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体型同质化,影响城市美观和创新。
[0004]其二,外框柱跨度较小(一般不大于12米),数量较多(一般不少于12根),对建筑平面功能的灵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双向密肋楼盖的曲折巨柱框架
‑
核心筒结构体系,包括:外框架、核心筒(4),以及,每一楼层连接在外框架与核心筒(4)之间的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设有至少一个转折楼层(F),对于每一个转折楼层(F),所述外框架的至少一根框架柱(1)在该转折楼层(F)的楼盖位置处设有转折节点(1A),该转折节点(1A)为所述框架柱(1)的直柱段(1
‑
1)与斜柱段(1
‑
2)的交接处或所述框架柱(1)的两段不共轴的斜柱段(1
‑
2)的交接处,所述直柱段(1
‑
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斜柱段(1
‑
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竖直方向;并且,所述外框架具有分布在八边形角部位置的八根所述框架柱(1),且所述外框架的每一个楼层所对应的八根框架梁(2)均包含四根较大跨度框架梁(2A)和四根较小跨度框架梁,且所述较大跨度框架梁(2A)和较小跨度框架梁沿周向交替布置,所述四根较大跨度框架梁(2A)中的跨度最小者不短于所述四根较小跨度框架梁中的跨度最大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双向密肋楼盖的曲折巨柱框架
‑
核心筒(4)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在每一楼层的四根较大跨度框架梁(2A)中的任意两根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所述转折楼层(F)的楼盖为双向密肋楼盖(3),该双向密肋楼盖(3)由楼板(3
‑
1)与其支撑结构构成,所述支撑结构从内至外分为内圈实心部分(3A)、肋梁部分(3B)和外圈实心部分(3C),所述肋梁部分(3B)为由相互垂直的多根横向肋梁(3
‑
2)和多根纵向肋梁(3
‑
3)组成的类环形网格状结构,且所述横向肋梁(3
‑
2)平行于所述外框架在对应转折楼层(F)的四根较大跨度框架梁(2A)中的两根;所述内圈实心部分(3A)和外圈实心部分(3C)均为实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内圈实心部分(3A)位于所述肋梁部分(3B)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核心筒(4)之间,所述外圈实心部分(3C)位于所述肋梁部分(3B)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外框架在相应转折楼层(F)处的转折节点(1A)和框架梁(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采用双向密肋楼盖的曲折巨柱框架
‑
核心筒(4)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密肋楼盖(3)采用先布置膜壳阵列再施工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以使得钢筋混凝土在膜壳阵列的相邻两行膜壳行之间形成所述横向肋梁(3
‑
2),钢筋混凝土在膜壳阵列的相邻两列膜壳列之间形成所述纵向肋梁(3
‑
3);其中,所述膜壳行由沿横向肋梁(3
‑
2)均匀间隔布置的多个膜壳组成,所述膜壳列由沿纵向肋梁(3
‑
3)均匀间隔布置的多个膜壳组成;并且,所述双向密肋楼盖(3)的肋梁部分(3B)、内圈实心部分(3A)和外圈实心部分(3C)通过所述膜壳阵列的以下布置方式定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赤宇,林景华,林昭王,郑仰东,徐刚,叶浩,黄林,李蔚,梁艺霏,刘佳,陈旭淼,李远清,汤足熠,陈进于,黄凯亮,曾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