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7355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涉及再生稻种植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土地区位的选择:以气候条件和光照条件为重要因素,选择华中偏南以及华南部分稻区,具体为一季水稻收割后,不满足水稻再生收割的光照及气候条件,但收割后仍有一段时间的良好光照和温暖的气候,例如四川中部地区;S2、良种的选择:优选良种水稻,除杂去瘪,扩大种子繁殖的水稻品种,以再生力强、熟期适当、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创新提出齐穗后收割水稻植株作青贮,蓄留再生稻的新模式,解决了温光不足区域不适宜再生稻种植的现状,通过品种匹配,收割时间提前,留桩高度降低,最终实现温光不足区域再生稻正常生产。不足区域再生稻正常生产。不足区域再生稻正常生产。

A planting method for ratooning rice production in areas with insufficient temperature and 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再生稻种植
,具体为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四川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受种植习惯和温光资源制约,四川传统一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主要分布在温光资源较好的川东南丘陵区。其余区域有零星分布,但后期温光资源差,产量与效益不高,制约了再生稻在四川大面积推广开来稻种植制度主要以一季中稻为主,川南部分地区有再生稻种植,但种植面积较小
[0003]目前除川南等再生稻优势区域外,四川绝大部分地区再生稻种植面积零星,受后期温光条件和茬口衔接影响,再生稻产量与效益均较低,因此,如何在保证温光不足区域再生季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稻田的高效利用,是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创新提出齐穗后收割水稻植株作青贮,蓄留再生稻的新模式,解决了温光不足区域不适宜再生稻种植的现状,通过品种匹配,收割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光不足区域实现再生稻生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土地区位的选择:以气候条件和光照条件为重要因素,选择华中偏南以及华南部分稻区,具体为一季水稻收割后,不满足水稻再生收割的光照及气候条件,但收割后仍有一段时间的良好光照和温暖的气候,例如四川中部地区;S2、良种的选择:优选良种水稻,除杂去瘪,扩大种子繁殖的水稻品种,以再生力强、熟期适当、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为重要选择标准,选择头季稻长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稻田进行前期培育;S3、早育密栽:秧田提前育苗,种子加强氯精消毒,拌种后通过水育旱管机播机插秧或人工栽插,搭珙盖膜保温育秧,为了保证头季青贮及再生季稻谷产量,在前茬收获后,抢时栽插,栽插密度较传统一季中稻种植提升20%为宜;S4、科学田管: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渗水适中、排灌方便的秧田地作为水稻的栽插育苗用地,将秧田挖松,达到土块细碎、田面平整,头季稻每亩纯氮施肥20.0Kg,施种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3∶3∶4,田间水分管理前期干湿交替为主,头季收割前10天,田间排水,后不再进水,直至收割,水稻病虫害管控,田间病虫害管理水平稍高于常规管理,尤其注意纹枯病的发病;S5、及时收青贮:为保证再生季水稻产量,收割时期提前,最迟齐穗后15天进行收割,留桩高度较传统再生稻种植变低,其收割留桩高度以15

35cm为宜,机械收割尽量直线行走,减少碾压,提升再生季发芽率;S6、青贮加工:将青贮切断后喷洒乳酸菌发酵剂,再将其进行密封压实,再加工后制成动物饲料;S7、再生季管理:青贮收割后及时复水追肥,并清除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裕元李旭毅杨春桃朱从桦吕程刘忠义吴兵廖宇鹏王越吕宗良王来泉李冠良唐家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广汉市农业农村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