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699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脉冲产生装置,包括一输入电路及一与该输入电路连接的输出电路。该输入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电容及一第三电阻,该输出电路包括一三极管及一输出端。该电容的一极板与该输入端电性连接,另一极板通过该第三电阻与该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该输出端与该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性连接,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冲产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电子系统复位芯片的脉冲产生 装置。
技术介绍
在CPU系统和其他逻辑系统通电的瞬间对系统进行精确检测并复位的复位芯片(Reset IC)广泛应用于多种电子装置中。近年来,随着各类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复位芯片也越来 越多地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中。复位芯片一般需要输入脉冲电压来启动。用于启动常用的复位芯片的脉冲电压一般较低 ,往往只有数十毫伏(mV)。而汽车电子系统中使用的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较大, 一般在2-20伏 特(V)之间。若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则一般的复位芯片应用在汽车电子系统中时难以适应 变化范围过大的输入电压,可能无法正常工作或被不适宜的输入电压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为复位芯片提供适当的脉冲电压的脉冲产生装置。一种脉冲产生装置,包括一输入电路及一与该输入电路连接的输出电路。该输入电路包 括一输入端、 一电容及一第三电阻,该输出电路包括一三极管及一输出端。该电容的一极板 与该输入端电性连接,另一极板通过该第三电阻与该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该输出端与该 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性连接,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脉冲产生装置可以方便地将大小不一的电源电压转换为 较小且易于调控的脉冲电压供复位芯片使用,从而对复位芯片提供有效的保护。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脉冲产生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脉冲产生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l,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脉冲产生装置100由一输入电路10、 一输出电路 20及一检测电路30构成,适用于汽车等机动车辆的车载电子系统中。该输入电路10分别与该 输出电路20及该检测电路30电性连接,其中输入电路10可以接受约在2-20V范围内的常用电 源电压,输出电路20输出供复位芯片50使用的脉冲电压,检测电路30则用于检测该脉冲产生3装置100的输入状态。请一并参阅图2,输入电路lO包括一输入端ll、 一电容12、 一第一电阻R1、 一第二电阻 R2、 一第三电阻R3及一第四电阻R4。该输入端11经过串联的该第一电阻R1及该第二电阻R2连 接至接地点GND。该第一电阻R1与该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有一第一节点X,该电容 12的一极板电性连接至该第一节点X,另一极板则通过串联的该第三电阻R3与该第四电阻R4 连接至接地点GND。该第三电阻R3与该第四电阻R4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有一第二节点Y。输出电路20包括一三极管21、 一输出端22及一第一辅助电源23。该三极管21的基极21B 电性连接至该第二节点Y,其集电极21C与该输出端22及该第一辅助电源23电性连接,其发射 极21E则连接到接地点GND。这样,基极21B可以从第二节点Y获得来自输入电路10的输入,而 第一辅助电源23可在集电极21C与发射极21B之间提供三极管21导通所需的偏压Vb为保护该 第一辅助电源23,可在该第一辅助电源23与该集电极21C之间连接一保护电阻(图未标)。该 输出端22则能够与该复位芯片50连接,用以向该复位芯片50提供预定范围内的工作电压。检测电路30包括一场效应管31、 一检测端32及一第二辅助电源33。该场效应管31的栅极 31G与该第一节点X电性连接,其源极31S接地,其漏极31D与该输出端32及该第二辅助电源 33电性连接。这样,栅极31G可以从第一节点X获得来自输入电路10的输入,第二辅助电源33 可在漏极31D与源极31S之间提供场效管31导通所需的偏压V2。为保护该第二辅助电源33, 也可在该第二辅助电源33与该漏极31D之间连接一保护电阻(图未标)。通过测量该输出端32 的电压可检测该脉冲产生装置100的工作状态。现有电源40可以通过该脉冲产生装置100与复位芯片50电性连接,利用电容12的充放电 功能,将电源40提供的输入电压的瞬间变化转换为复位芯片50启动所需的脉冲信号。使用时,首先将一现有的电源40,例如机动车辆使用的蓄电池连接到输入端ll,将一复 位芯片50连接到输出端22 。该电源40可以同时连接至电子系统中适于由该电源40提供输入的 其他电路(图未示),并使该脉冲产生装置100与上述的其他电路并联,这样就可以在该电源 40开启的时候启动该复位芯片50。由于三极管21未导通时集电极21C与发射极21E之间可视为 断路,故此时输出端22的输出即为第一辅助电源23所提供的偏压Vb当电源40开启时,输入端ll接受电源40提供的输入电压Vo,如前所述,该输入电压Vo可 以为2-20V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由于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串联在输入端11与接地点GND之 间,故位于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之间的节点X处的电压V^VoR2/(Rl+R2)。可见,通过改 变R1及R2的阻值可以调节节点X处的电压分配,使Vx处于较易控制的范围内。由于电容12与节点X连接,因此当输入端ll获得输入电压Vo的瞬间,节点X处的电压Vx即施加在电容12上,为电容12充电。由相关公式可以得知,若电容12的容量为C,充电时间为 tl,则其极板电压VfV-。由于三极管21的基极21B与节点Y连接,且电容 12通过串联的该第三电阻R3及该第四电阻R4连接至接地点GND,故该基极21B处的输入电压 VB=VCR4/(R3+R4)。可见,通过改变R3及R4的阻值可以调节节点Y处的电压分配,使VB处于较 易控制的范围内。当VB超过三极管21的导通电压(若三极管21为锗管,则导通电压一般为0.2V;若三极管 21为硅管,则导通电压一般为0.7V)时,三极管21导通,电容12开始放电,从而向三极管21 提供输入电流。可见,电容12必须在三极管21导通(若三极管21为锗管,则导通条件为Vc〉 0.2V;若三极管21为硅管,则导通条件为Vc〉0.7V)时才开始放电,且放电时的电流I与放电 时间t2的关系遵循公式KVc/(R3+R4)] *e—t2/e(R3+R4)。这样,电容12开始放电时的电压固定 为三极管21的导通电压,而电源40开启瞬间的输入电压不会对电容l2的放电电流产生影响。当三极管21导通后,集电极21C与发射极21E之间导通,上述偏压V工通过该集电极21C与 发射极21E接地,对输出端22不产生影响。此时,电容12的放电电流I经由三极管21的放大而 转换为集电极21C所输出的电流,该输出电流在导通的瞬间经过三极管21的放大而获得最大 值,从而形成脉冲电流。在该脉冲电流的通路上接入适当的电阻(图未示),即可得到复位芯 片50启动所需的脉冲电压。随着放电过程的延续,电容12的极板电压Vc与放电电流I都逐渐 减小。当极板电压Vc减少到三极管21的导通电压以下时,三极管21恢复截止状态,该集电极 21C与发射极21E之间重新成为断路,从而使输出端22的输出恢复到第一偏压Vb而三极管 21截止后,由于电源40经由第一 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到达接地点GND的电路保持接通状态, 节点X处的电压Vx已经稳定,因此电容12此时起到隔直流的作用,该脉冲产生装置100对与其 并联的其他由电源40供电的电路没有影响。另一方面,连接到节点X的场效应管31的栅极31G也从节点X获得电压输入Vx。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脉冲产生装置,包括一输入电路及一与该输入电路连接的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该输入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电容及一第三电阻,该输出电路包括一三极管及一输出端,该电容的一极板与该输入端电性连接,另一极板通过该第三电阻与该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该输出端与该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性连接,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