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志院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4207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监测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其包括监测设备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体、带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容置腔内位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限制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机底部的驱动组,驱动组带动第一电机沿驱动端部脱离带动端部方向移动,同时限制组件的限制端靠近带动端部,以在驱动端部完全脱离后对带动端部进行限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带动端部能够与驱动端部分离,并且在分离后能够配合限制端保证带动端部不发生转动,以解决不工作时驱动端部和带动端部啮合处的齿长时间受压而变形的问题,同时保证复位的驱动端部能够与带动端部完美啮合。端部能够与带动端部完美啮合。端部能够与带动端部完美啮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监测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时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设备或者某些场景的监测都可以脱离人来进行监管了,尤其在交通领域,因为一条道路上的车流量非常大,如果通过人为进行监管很难实现,因此需要借助监测装置(例如: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者雷达等装置)来完成车辆以及行人的监测;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对监测范围进行调整,很多时候需要驱动监测装置进行转动(水平方向的或者竖直方向的),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6113109U就公开了一种矿山安全管理用实时监测装置,其包括监控器、角度调节机构、转动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通过角度调节机构可对监控器的监控角度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转动调节机构带动监控器转动,有效增加监控范围。
[0004]但是在调整完监测设备的监测范围后,在短时间内就不会继续调整了,这样再通过齿与齿啮合的方式完成监测设备的固定,长时间的固定,啮合处的齿就会受压而变形,为此,亟需提出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包括监测设备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体、带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外壳体内部开设有容置带动组件和驱动组件的容置腔,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带动组件包括带动板,带动板的一端与监测设备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带动端部,带动端部与第一电机输出端上的驱动端部啮合,通过驱动端部驱动使带动端部以自身的圆心为轴进行转动,带动板与带动端部同步转动,外壳体在带动板转动范围的外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容置腔内位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限制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机底部的驱动组,驱动组带动第一电机沿驱动端部脱离带动端部方向移动,同时限制组件的限制端靠近带动端部,以在驱动端部完全脱离后对带动端部进行限制。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朝向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丝杆,第一电机底部设置有底架,底架与丝杆螺纹连接,底架的底部设置有滑板,滑板底部设置有导轨,导轨与滑板滑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腔内:
[0009]位于第二电机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电机支架,电机支架的一端与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0010]位于导轨底部的位置设置有导轨架,导轨架的一端与导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
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0011]位于带动端部外设置有转接架,转接架穿过带动端部的圆心轴与其转动连。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制组件包括限制头,限制头在容置腔内与驱动端部同轴设置,限制头远离驱动端部的一侧设置滑柱,滑柱外设置有滑管,滑管位于外壳体外侧,滑柱穿过外壳体的侧壁与滑管滑动连接,限制头和外壳体内壁之间安装限制弹簧,通过处于压缩状态的限制弹簧向限制头提供一个靠近带动端部的作用力,其中:
[0013]所述限制头位于带动端部所在侧设置有限制齿,在驱动端部靠近带动端部的过程中限制齿逐渐与带动端部进行啮合,形成限制端。
[00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腔内在驱动端部脱离带动端部后,位于驱动端部顶部的位置设置有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包括润滑辊,润滑辊轴向的两侧设置有支撑端,所述润滑辊与支撑端转动连接,以在驱动端部转动时润滑辊与之同步转动,在转动过程中润滑辊内预置的润滑液流出,并附着在驱动端部外表。
[00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辊的轴向两侧设置有辊板,通过辊板在润滑辊的两侧形成支撑端,所述辊板顶部与外壳体内壁固定连接,辊板底部位于润滑辊的圆心处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与润滑辊转动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辊包括内部为空心结构的外壁体和设置在外壁体外围的第一海绵层,第一海绵层与外壁体内的空腔连通。
[001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辊板上对应滑杆的位置开设有连接槽,滑杆在连接槽内滑动,所述滑杆和连接槽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连接弹簧作用在滑杆上使第一海绵层远离靠近的驱动端部,其中:
[0018]远离驱动端部进入一侧的辊板外设置压迫件,压迫件包括连接架和压板,所述连接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辊板上,压板与连接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以在驱动端部进入的轴向上形成一个杠杆结构;
[0019]所述压迫件还包括压块,压块固定在第一电机上。
[002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端部靠近带动端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管,驱动端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导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形成驱动端部的支撑端,其中:
[0021]所述第一导管的端部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在容置腔内的拐角处围成一个存储润滑液的腔体,通过该腔体内的润滑液对润滑辊内以及带动端部腔室内进行供给;
[0022]所述第二导管的端部穿过转接架与带动端部内的腔室连通;
[0023]所述润滑辊包括外壁体,外壁体内设置有第二海绵层,第二海绵层在外壁体的轴向上设置进液通道,第二海绵层在外壁体内的一端预留有一个空间,该空间内设置有多个引流板;
[0024]所述外壁体与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均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管与隔离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管与转接架固定连接,第二导管与带动端部转动连接。
[0025]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使用智能交通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0026](一)、转动阶段:
[0027]S1、驱动端部和带动端部啮合,第一电机驱动驱动端部转动,通过驱动端部带动带
动端部转动;
[0028]S2、带动端部转动后会带动带动板同步转动,带动板带动监测设备监测端进行转动,以调整监测端的监测范围;
[0029](二)、脱离阶段:
[0030]S3、监测范围调整完成后,第二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丝杆作用在底架上,使底架带动第一电机以及驱动端部朝脱离带动端部的方向移动;
[0031]S4、在驱动端部脱离带动端部的过程中限制头受限制弹簧作用靠近带动端部,并带动限制齿与带动端部啮合。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3]1、该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中,通过驱动组使驱动端部脱离带动端部,从而实现带动端部与驱动端部的分离,并且在分离后能够配合限制端保证带动端部不发生转动,以解决不工作时驱动端部和带动端部啮合处的齿长时间受压而变形的问题,同时保证复位的驱动端部能够与带动端部完美啮合。
[0034]2、该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中,润滑辊与支撑端转动连接,以在驱动端部转动时驱动端部能够与之同步转动,在转动过程中润滑辊内预留的润滑液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包括监测设备(100)和驱动机构(200),所述驱动机构(200)包括外壳体(210)、带动组件(220)和驱动组件(230),所述外壳体(210)内部开设有容置带动组件(220)和驱动组件(230)的容置腔(210A),驱动组件(230)包括第一电机(231),带动组件(220)包括带动板(221),带动板(221)的一端与监测设备(100)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带动端部(222),带动端部(222)与第一电机(231)输出端上的驱动端部(232)啮合,通过驱动端部(232)驱动使带动端部(222)以自身的圆心为轴进行转动,带动板(221)与带动端部(222)同步转动,外壳体(210)在带动板(221)转动范围的外侧开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210A)内位于第一电机(231)输出端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限制组件(240),所述驱动组件(2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机(231)底部的驱动组,驱动组带动第一电机(231)沿驱动端部(232)脱离带动端部(222)方向移动,同时限制组件(240)的限制端靠近带动端部(222),以在驱动端部(232)完全脱离后对带动端部(222)进行限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包括第二电机(234),所述第二电机(234)的输出端朝向第一电机(231),所述第二电机(234)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丝杆(2341),第一电机(231)底部设置有底架(2311),底架(2311)与丝杆(2341)螺纹连接,底架(2311)的底部设置有滑板(2312),滑板(2312)底部设置有导轨(233),导轨(233)与滑板(2312)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210A)内:位于第二电机(234)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电机支架(212),电机支架(212)的一端与第二电机(23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体(210)内壁固定连接;位于导轨(233)底部的位置设置有导轨架(213),导轨架(213)的一端与导轨(2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体(210)内壁固定连接;位于带动端部(222)外设置有转接架(214),转接架(214)穿过带动端部(222)的圆心轴与其转动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组件(240)包括限制头(241),限制头(241)在容置腔(210A)内与驱动端部(232)同轴设置,限制头(241)远离驱动端部(232)的一侧设置滑柱(242),滑柱(242)外设置有滑管(243),滑管(243)位于外壳体(210)外侧,滑柱(242)穿过外壳体(210)的侧壁与滑管(243)滑动连接,限制头(241)和外壳体(210)内壁之间安装限制弹簧(244),通过处于压缩状态的限制弹簧(244)向限制头(241)提供一个靠近带动端部(222)的作用力,其中:所述限制头(241)位于带动端部(222)所在侧设置有限制齿(2411),在驱动端部(232)靠近带动端部(222)的过程中限制齿(2411)逐渐与带动端部(222)进行啮合,形成限制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210A)内在驱动端部(232)脱离带动端部(222)后,位于驱动端部(232)顶部的位置设置有润滑组件(250),所述润滑组件(250)包括润滑辊(252),润滑辊(252)轴向的两侧设置有支撑端,所述润滑辊(252)与支撑端转动连接,以在驱动端部(232)转动时润滑辊(252)与之同步转动,在转动过程中润滑辊(252)内预置的润滑液流出,并附着在驱动端部(232)外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院
申请(专利权)人:王志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