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开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4005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该方法以N,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属于先进材料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氧化铟锡(ITO)作为一种宽带隙(3.5

4.3eV)半导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导电性、较高的透明度以及耐酸碱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传感、光伏、电子和信息等多个领域。通常,传统的ITO导电电极采用溅射、电子束蒸发等工艺制备而得,不仅设备昂贵、耗能高,而且ITO靶材的利用率低,存在稀有金属元素铟(In)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开始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合成具有良好电导率的ITO一维纳米线,并应用于制备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然而,传统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的ITO一维纳米线杂乱无章,无序排列,未能挖掘无机纳米线克服传统光刻方法局限性的潜力。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用来制备长度、方向、位置和数量等可控,能够大规模对齐的ITO纳米线阵列。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低成本、高产率、节能环保地制备大规模尺寸可调、有序排列的ITO纳米线阵列,亟需一种新的制备方法。
[0003]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流体打印技术制备ITO纳米导线,将功能性ITO前驱体直接打印到衬底上制备电子元器件和电路,不仅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具有低成本、高产率和节能环保等优点,还实现了纳米线的大规模尺寸可调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了无机纳米线在克服传统光刻方法局限性的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该方法以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无水乙醇为混合溶剂,溶解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及氯化亚锡二水合物制得前驱体溶液,然后利用电流体打印设备打印出ITO纳米导线阵列,最后经过一步高温退火,直接得到ITO纳米导线。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ITO纳米导线,不仅具有低成本、高产率、节能环保、工艺简单、操作简便、适宜大规模制备等优点,而且所制备的ITO纳米导线化学稳定性好、尺寸可调、可以有序排列,克服了现有技术制备纳米导线成本高、产率低、工艺复杂和环境不友好等缺点,适用于传感、光伏、电子和信息等多个领域。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07](1)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无水乙醇混合,配置混合溶剂;
[0008]其中,质量比N,N

二甲基甲酰胺:无水乙醇=1~20:1;
[0009](2)将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及氯化亚锡二水合物溶于混合溶剂中,在20~70℃温度条件下搅拌0.5~24小时,配置打印所用前驱体溶液;
[0010]其中,质量比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1:1~4,氯化亚锡二水合物:硝酸铟水合物=1:1~20,前驱体溶液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浓度为5%~20%;
[0011](3)利用电流体打印机,将前驱体溶液打印为纳米线;
[0012]其中,在注射器针头上施加0.5~3kV的高电压,将注射器针头到基板的距离设置为0.5~8mm,注射器的出液流量设置为1~250nL/min,基板的移动速度设置为50~1000mm/s;
[0013](4)将打印所得的纳米线在空气气氛中300~700℃温度条件下高温退火30~240min,最终得到ITO纳米导线。
[0014]所述ITO纳米导线的直径为100~6000nm,长度为0.01~20cm。多条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为10~2000μm。
[0015]本专利技术的实质特点为:
[0016]利用传统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ITO纳米线,注射器针头上施加的电压较高(约10~25kV),注射器针头与基板距离较远(约10~25cm),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所需电压较低(约0.5~3kV),针头与基板距离较近(约0.5~8mm);此外,在传统静电纺丝方法中基板是固定不动的,而在本专利技术中基板以设置的速度高速运动,进而打印出有序、笔直且连续的ITO纳米导线,为无机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开辟了路径。
[0017]与其他数码可控打印的方法制备导线的方案(包括金属铜、银等)相比,本方法制备ITO纳米导线,只需要高温退火,不需要在高温氢气氛围中还原,相比之下工艺简单、安全(氢气易爆炸)、节能环保。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1、与传统的制备导电电极所采用的贵金属溅射与蒸发等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制备的ITO纳米导线工艺简单、操作简便且不需要掩模板,充分显示了无机纳米线在克服传统光刻方法局限性的潜力;
[0020]2、与制备ITO导电电极所常用的溅射、电子束蒸发等工艺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方法制备ITO纳米导线成本低、产率高、节能环保、环境友好;
[0021]3、与传统的静电纺丝方法所制备的ITO纳米线相比,本专利技术制备的ITO纳米导线长度、方向、位置和数量可控,可有序排列,能够直接实现图案化,在器件和电路的图案化设计和制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拓展空间,可根据需求选择性打印图案化的器件和电路;
[0022]4、本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Si/SiO2,Al2O3和玻璃等多种衬底,可应用于光伏、传感、电子和信息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普通玻璃衬底上打印的ITO纳米线,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能,可以作为导线和器件互连线,制备光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应用于显示和光电探测等领域。
[0023]5、与利用数码可控打印的方法制备金属导线(铜、银等)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ITO纳米导线,高温退火后不需要在高温氢气氛围中进行还原,相比之下工艺简单、安全(氢气易爆炸)、节能环保,只需要一步高温退火便可得到纳米导线。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实施例1中ITO纳米导线电极的光学显微镜图片;
[0025]图2是实施例1中ITO纳米导线电极阵列的光学显微镜图片;
[0026]图3是传统静电纺丝方法所制备ITO纳米线的SEM图片,其中,图3A为空气中未热处理,图3B为氮气中500℃热处理,图3C为空气中1000℃热处理,图3D为氮气中1000℃热处理的ITO纳米线;
[0027]图4是在玻璃衬底上打印的ITO纳米导线电极阵列的数码照片;
[0028]图5是实施例1中ITO纳米导线电阻率测试示意图;
[0029]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但不仅限于此。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例1
[0031](1)将质量比为20:1的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无水乙醇混合,配置混合溶剂;
[0032](2)将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及氯化亚锡二水合物溶于混合溶剂中,在50℃温度条件下搅拌6小时,配置打印所用前驱体溶液;其中,质量比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1:1.2,氯化亚锡二水合物:硝酸铟水合物=1:6.5,前驱体溶液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浓度为10.4%;
[0033](3)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码可控打印ITO纳米导线的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无水乙醇混合,配置混合溶剂;其中,质量比N,N

二甲基甲酰胺:无水乙醇=1~20:1;(2)将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及氯化亚锡二水合物溶于混合溶剂中,在20~70℃温度条件下搅拌0.5~24小时,配置打印所用前驱体溶液;其中,质量比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铟水合物=1:1~4,氯化亚锡二水合物:硝酸铟水合物=1:1~20,前驱体溶液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浓度为5%~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涛屈尚达孙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