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165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包括抽吸支管阵列和导流斜槽,两者均用于安装于吸收塔底部,且抽吸支管阵列设置于吸收塔底部的中心区域,导流斜槽设置于抽吸支管阵列的四周或两侧,抽吸支管的抽吸口朝向吸收塔塔底设置;导流斜槽的外侧固定或抵接于吸收塔内壁,且自吸收塔塔壁向吸收塔内侧倾斜向下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浆液循环泵流量,通过设置锯齿状导流槽、抽吸母管和支管,产生了塔内浆液的流动驱动力,完成了防沉积操作,从而省去了侧进式搅拌器或脉冲悬浮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省设备投资、维护成本和运行能耗。耗。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工业企业湿法脱硫和脱硫废水浓缩及零排放
,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在工业企业的湿法脱硫工艺系统中,吸收塔是脱硫反应的主要设备,相应地浓缩塔是废水浓缩及零排放的主要设备。无论是吸收塔还是浓缩塔,均在塔底部设置循环浆液池,为防止循环浆液池中的固体悬浮物发生沉淀,需要在吸收塔底部外壁上配置侧进式搅拌器,以防止不及时清理时软垢变成硬垢;或者另外配置脉冲悬浮和压缩空气悬浮系统。但即使这样,仍不能解决吸收塔中心地带的固体副产物物堆积问题,另外,侧进式搅拌器还容易造成塔壁区域的磨损和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塔防沉降装置,以取代侧进式搅拌器、脉冲悬浮和压缩空气悬浮系统,低成本、能耗地解决塔底浆液中固体颗粒物沉降堆积的传统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包括抽吸支管阵列和导流斜槽,两者均用于安装于吸收塔底部,且抽吸支管阵列设置于吸收塔底部的中心区域,导流斜槽设置于抽吸支管阵列的四周或两侧,抽吸支管的抽吸口朝向吸收塔塔底设置;
[0007]导流斜槽的外侧固定或抵接于吸收塔内壁,且自吸收塔塔壁向吸收塔内侧倾斜向下设置。
[0008]上述本技术的以上一种或多种实施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9]1)本技术利用浆液循环泵流量,通过设置锯齿状导流槽、抽吸母管和支管,产生了塔内浆液的流动驱动力,完成了防沉积操作,从而省去了侧进式搅拌器或脉冲悬浮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省设备投资、维护成本和运行能耗,能更好地解决吸收塔中心区域的浆液固体物质的沉积问题,克服了侧进式搅拌器存在的固有缺点。
[0010]2)采用的设备与部件均为固定式结构,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基本无需维护,具有较明显的运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可以作为现有吸收塔搅拌设施的替代和升级方案。
附图说明
[001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2]图1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的整体工艺系统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中沿A

A方向的抽吸母管/支管阵列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中B

B方向的锯齿状凹槽的断面图。
[0015]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16]其中,1

吸收塔;2

循环泵吸入管;3

母管;4

抽吸支管;5

锯齿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18]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包括抽吸支管阵列和导流斜槽,两者均用于安装于吸收塔底部,且抽吸支管阵列设置于吸收塔底部的中心区域,导流斜槽设置于抽吸支管阵列的四周或两侧,抽吸支管的抽吸口朝向吸收塔塔底设置;
[0019]导流斜槽的外侧固定或抵接于吸收塔内壁,且自吸收塔塔壁向吸收塔内侧倾斜向下设置。
[0020]导流斜槽在吸入口阵列的两侧布置,形成浆液从两侧向中心区域流动的趋势,消除两侧可能发生的固体颗粒物的沉降堆积问题。
[0021]在吸收塔的塔底设置导流斜槽,从而利用循环泵的运行流量,驱使塔底循环浆液持续流动,从而消除塔底部分的,尤其是中心区域的流动死区,避免了固体颗粒物发生沉降堆积的可能;即使在系统停运后重新启动时,抽吸支管阵列也能逐步吸起塔底沉积物,快速恢复塔内浆液的均质流动状态。实际案例中,全部循环泵的合计流量远远大于塔内浆液悬浮所需要的流量,利用循环泵组的强大流量,维持塔内浆液池的浆液持续流动,防止浆液在塔底任何区域内发生固体颗粒物的沉降堆积。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斜槽为锯齿状凹槽,液相中的固体沉淀将首先沿锯齿斜面汇入凹槽底部,然后流向循环浆液泵的抽吸口。
[0023]优选的,锯齿状凹槽的倾斜角度为1
°
~15
°
,优选为6
°
~15
°

[0024]当锯齿状凹槽的纵向倾斜度设置在6
°
以上时,循环浆液将获得一定的自然流动冲击力,使得浆液中的固体颗粒物无法在导流斜槽上停留下来;另外,锯齿状凹槽倾斜度的设置也与浆液循环量和塔径以及浆液浓度三个因素有关,当浆液循环量越大、塔径越小,相同的倾斜度产生的流下冲击力越大。浆液浓度越高,需要的倾斜度越大。
[0025]优选的,锯齿状凹槽的槽壁斜度为30

60
°
。以防止浆液中的固体颗粒在槽壁上停留。
[0026]优选的,锯齿状凹槽的材质为硬泡沫材料或硬泡沫颗粒与耐酸胶泥的混合材料等。
[0027]泡沫颗粒与耐酸胶泥的混合材料中,泡沫颗粒与耐酸胶泥的体积比可以为3:1或1:1等,泡沫颗粒的材质可以为聚氨酯硬泡沫材料、聚苯乙烯等,泡沫颗粒的粒径可以为2

10mm不等。
[0028]优选的,锯齿状凹槽的边缘与抽吸口的距离为500

2000mm。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抽吸支管阵列通过母管相互连通,且母管通过若干循环泵吸入管分别与不同循环泵连接。
[0030]母管使得循环泵入口管道相互联通,确保在某一台循环泵停运或循环泵吸入管堵塞时,保持对全部塔底区域的浆液的抽取能力。
[0031]优选的,所述循环泵用于与吸收塔的喷淋层连接。
[0032]优选的,抽吸支管阵列中,相邻抽吸支管的间距为200

500mm。
[0033]优选的,抽吸支管的吸入口为喇叭状。抽吸口采用喇叭型设计,能够产生足够吸力,将底部浆液顺利吸入母管。
[0034]进一步优选的,抽吸支管的喉口内径为15

100mm。所述吸入支管的口径越小,抽取力越大。但口径过小,会引发一定液相阻力。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抽吸支管的抽吸口与塔底之间的距离为50

300mm。所述吸入支管的吸入口离吸收塔底板越近,产生的局部抽取力越强,但抽取覆盖的范围会因此减少。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7]如图1所示,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抽吸支管阵列和导流斜槽,两者均用于安装于吸收塔底部,且抽吸支管阵列设置于吸收塔底部的中心区域,导流斜槽设置于抽吸支管阵列的四周或两侧,抽吸支管的抽吸口朝向吸收塔塔底设置;导流斜槽的外侧固定或抵接于吸收塔内壁,且自吸收塔塔壁向吸收塔内侧倾斜向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斜槽为锯齿状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锯齿状凹槽的纵向倾斜角度为6
°‑
15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锯齿状凹槽的侧向槽壁斜度为30

60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塔底部中心区域防沉降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述平吕德利山岩岩武云荣朱亮孙德山吕扬邢立慧程萌赵顺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