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颖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1548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属于井下皮带清理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底皮带下方积煤人工清理费事费力、效率低,清理效果不佳等技术问题。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包括底盘、行走装置、车体、两组推煤铲和液压控制系统;所述行走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装置驱动底盘移动和转向;所述车体设于底盘顶面,所述车体为前侧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车体内设置有推煤箱,所述推煤箱通过推动装置实现前后方向往复运动;所述推煤铲通过调整装置实现推煤铲的伸缩和高度调整。具有操作简便,输出转矩大,结构紧凑,反应迅速的优点,省时省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井下皮带清理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煤矿井下的环境的采煤输送主要依靠皮带运输完成。井下皮带由于跑偏、洒煤等原因,常常造成皮带下方积煤现象。如果长时间未清理,或清理不干净、不彻底,就会造成积煤和皮带之间长时间相互摩擦,损伤皮带和增加皮带负荷、损耗电能,有时摩擦产生的高温还会产生浓烟,甚至引发火灾等严重事故。由于井下皮带沿线较长,底皮带离底板高度较小,皮带又较宽,人工用铲子清理底皮带中线位置的积煤时,需要垂直弯腰或下蹲,且只能握持铲把上部甚至端部,特别消耗体力,而且清理速度较慢,每天都需要多人长时间进行这项工作,因而这项工作不但耗费工时,还给劳动强度还比较高,且清理效果不佳,往往皮带中线下面积煤难以清理,仍会摩擦皮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解决了传统底皮带下方积煤人工清理费事费力、效率低,清理效果不佳等技术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中:包括底盘、行走装置、车体、两组推煤铲和液压控制系统;
[0005]所述行走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装置驱动底盘移动和转向;所述车体设于底盘顶面,所述车体为前侧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车体内设置有推煤箱,所述推煤箱前端为三角棱柱状结构,且其尖端朝向前侧,所述推煤箱通过推动装置实现前后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推煤铲分别设于车体左右两侧,所述推煤铲通过调整装置实现推煤铲的伸缩和高度调整;
[0006]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设于车体后侧,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分别与行走装置、推动装置和调整装置之间通过油管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推煤铲包括前后方向设置的竖板和设于竖板底面的弧形铲板,所述弧形铲板的弧形口朝外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左行走装置和右行走装置;
[0009]所述左行走装置包括设于底盘左侧的左行走支架、环绕于左行走支架上的左履带和驱动左履带的左液压马达;所述右行走装置包括设于底盘右侧的右行走支架、环绕于右行走支架上的右履带和驱动右履带的右液压马达。
[0010]进一步,所述推煤箱的前侧、后侧和底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推煤箱滑动设于车体内;
[0011]所述推动装置包括两组推动油缸,两组所述推动油缸分别水平朝前设于推煤箱后
侧中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推动油缸后端与车体内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推煤箱后侧壁连接,所述推动油缸驱动推煤箱沿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0012]进一步,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左侧调整装置和右侧调整装置,所述左侧调整装置驱动设于左侧的推煤铲实现伸缩和高度调整,所述右侧调整装置驱动设于右侧的推煤铲实现伸缩和高度调整。
[0013]进一步,所述左侧调整装置包括左侧安装支架、左侧第一油缸和两组左侧第二油缸;
[0014]所述左侧安装支架为倒“凵”形结构,所述左侧安装支架前后方向设于推煤箱底部开口中的左侧,两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分别朝左设置于左侧安装支架顶面前后两端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的缸体首端与左侧安装支架顶面铰接,所述左侧第二油缸的活塞杆端部穿过车体左侧壁后与设于车体左侧的推煤铲右侧壁铰接,所述左侧第二油缸驱动设于左侧的推煤铲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的缸体尾端之间连接有左侧推动杆,所述左侧第一油缸设于左侧推动杆右侧,所述左侧第一油缸的缸体尾端与车体底部铰接,所述左侧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左侧推动杆铰接,所述左侧第一油缸驱动左侧第二油缸绕其缸体首端转动,进而调整左侧推煤铲的高度。
[0015]进一步,所述右侧调整装置包括右侧安装支架、右侧第一油缸和两组右侧第二油缸;
[0016]所述右侧安装支架为倒“凵”形结构,所述右侧安装支架前后方向设于推煤箱底部开口中的右侧,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分别朝右设置于右侧安装支架顶面前后两端处,且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分别设于两组左侧第二油缸外侧,所述右侧第二油缸的缸体首端与右侧安装支架顶面铰接,所述右侧第二油缸的活塞杆端部穿过车体右侧壁后与设于车体右侧的推煤铲左侧壁铰接,所述右侧第二油缸驱动设于右侧的推煤铲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的缸体尾端之间连接有右侧推动杆,所述右侧第一油缸设于右侧推动杆左侧,所述右侧第一油缸的缸体尾端与车体底部铰接,所述右侧第一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右侧推动杆铰接,所述右侧第一油缸驱动右侧第二油缸绕其缸体首端转动,进而调整右侧推煤铲的高度。
[0017]进一步,所述右侧推动杆为倒“凵”形结构。
[0018]进一步,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箱、三联泵、第一液压系统、第二液压系统和第三液压系统,所述三联泵的输入端与油箱连接,所述三联泵包括第一联泵、第二联泵和第三联泵,所述第一联泵向第一液压系统供油,所述第二联泵向第二液压系统供油,所述第三联泵向第三液压系统供油;
[0019]所述第一液压系统包括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联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一油管分别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P 口连接,所述第一油管靠近第一联泵处通过第一溢流阀与油箱连通,所述油箱通过第二油管分别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回油T口连接,所述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A口通过第三油管分别与两组左侧第二油缸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A口通过第四油管分别与两组右侧第二油缸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B口通过第五油管分别与两组左侧第二油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B口通过第六油管分别与两组右侧第二油缸的无杆腔连
接;
[0020]所述第二液压系统包括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联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七油管分别与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P 口连接,所述第七油管靠近第二联泵处通过第二溢流阀与油箱连通,所述油箱通过第八油管分别与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回油T口连接,所述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A口通过第九油管与左液压马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B口通过第十油管与左液压马达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A口通过第十一油管与右液压马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B口通过第十二油管与右液压马达的另一端连接;
[0021]所述第三液压系统包括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第七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三溢流阀,所述第三联泵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油管分别与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七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P口连接,所述第十三油管靠近第三联泵处通过第三溢流阀与油箱连通,所述油箱通过第十四油管分别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七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回油T口连接,所述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行走装置(2)、车体(3)、两组推煤铲(4)和液压控制系统(5);所述行走装置(2)安装于所述底盘(1)上,所述行走装置(2)驱动底盘(1)移动和转向;所述车体(3)设于底盘(1)顶面,所述车体(3)为前侧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车体(3)内设置有推煤箱(6),所述推煤箱(6)前端为三角棱柱状结构,且其尖端朝向前侧,所述推煤箱(6)通过推动装置(7)实现前后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推煤铲(4)分别设于车体(3)左右两侧,所述推煤铲(4)通过调整装置(8)实现推煤铲(4)的伸缩和高度调整;所述液压控制系统(5)设于车体(3)后侧,所述液压控制系统(5)分别与行走装置(2)、推动装置(7)和调整装置(8)之间通过油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煤铲(4)包括前后方向设置的竖板(4

1)和设于竖板(4

1)底面的弧形铲板(4

2),所述弧形铲板(4

2)的弧形口朝外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左行走装置(2

1)和右行走装置(2

2);所述左行走装置(2

1)包括设于底盘(1)左侧的左行走支架(2
‑1‑
1)、环绕于左行走支架(2
‑1‑
1)上的左履带(2
‑1‑
2)和驱动左履带的左液压马达(2
‑1‑
3);所述右行走装置(2

2)包括设于底盘右侧的右行走支架(2
‑2‑
1)、环绕于右行走支架(2
‑2‑
1)上的右履带(2
‑2‑
2)和驱动右履带(2
‑2‑
2)的右液压马达(2
‑2‑
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煤箱(6)的前侧、后侧和底部均设置有开口(6

1),所述推煤箱(6)滑动设于车体(3)内;所述推动装置(7)包括两组推动油缸(7

1),两组所述推动油缸(7

1)分别水平朝前设于推煤箱(6)后侧中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推动油缸(7

1)后端与车体(3)内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油缸(7

1)的活塞杆端部与推煤箱(6)后侧壁连接,所述推动油缸(7

1)驱动推煤箱(6)沿前后方向往复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8)包括左侧调整装置(8

1)和右侧调整装置(8

2),所述左侧调整装置(8

1)驱动设于左侧的推煤铲(4)实现伸缩和高度调整,所述右侧调整装置(8

2)驱动设于右侧的推煤铲(4)实现伸缩和高度调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调整装置(8

1)包括左侧安装支架(8
‑1‑
1)、左侧第一油缸(8
‑1‑
2)和两组左侧第二油缸(8
‑1‑
3);所述左侧安装支架(8
‑1‑
1)为倒“凵”形结构,所述左侧安装支架(8
‑1‑
1)前后方向设于推煤箱(6)底部开口中的左侧,两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8
‑1‑
3)分别朝左设置于左侧安装支架(8
‑1‑
1)顶面前后两端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8
‑1‑
3)的缸体首端与左侧安装支架(8
‑1‑
1)顶面铰接,所述左侧第二油缸(8
‑1‑
3)的活塞杆端部穿过车体(3)左侧壁后与设于车体(3)左侧的推煤铲(4)右侧壁铰接,所述左侧第二油缸(8
‑1‑
3)驱动设于左侧的推煤铲(4)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左侧第二油缸(8
‑1‑
3)的缸体尾端之间连接有左侧推动杆(8
‑1‑
4),所述左侧第一油缸(8
‑1‑
2)设于左侧推动杆(8
‑1‑
4)右侧,所述左侧第一油缸(8
‑1‑
2)的缸体尾端与车体(3)底部铰接,所述左侧第一油缸(8
‑1‑
2)的活塞杆端部与左侧推动杆
(8
‑1‑
4)铰接,所述左侧第一油缸(8
‑1‑
2)驱动左侧第二油缸(8
‑1‑
3)绕其缸体首端转动,进而调整左侧推煤铲(4)的高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调整装置(8

2)包括右侧安装支架(8
‑2‑
1)、右侧第一油缸(8
‑2‑
2)和两组右侧第二油缸(8
‑2‑
3);所述右侧安装支架(8
‑2‑
1)为倒“凵”形结构,所述右侧安装支架(8
‑2‑
1)前后方向设于推煤箱(6)底部开口中的右侧,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分别朝右设置于右侧安装支架(8
‑2‑
1)顶面前后两端处,且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分别设于两组左侧第二油缸(8
‑1‑
3)外侧,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的缸体首端与右侧安装支架(8
‑2‑
1)顶面铰接,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的活塞杆端部穿过车体(3)右侧壁后与设于车体(3)右侧的推煤铲(4)左侧壁铰接,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驱动设于右侧的推煤铲(4)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两组所述右侧第二油缸(8
‑2‑
3)的缸体尾端之间连接有右侧推动杆(8
‑2‑
4),所述右侧第一油缸(8
‑2‑
2)设于右侧推动杆(8
‑2‑
4)左侧,所述右侧第一油缸(8
‑2‑
2)的缸体尾端与车体(3)底部铰接,所述右侧第一油缸(8
‑2‑
2)的活塞杆端部与右侧推动杆(8
‑2‑
4)铰接,所述右侧第一油缸(8
‑2‑
2)驱动右侧第二油缸(8
‑2‑
3)绕其缸体首端转动,进而调整右侧推煤铲(4)的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推动杆(8
‑2‑
4)为倒“凵”形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清理底皮带下方积煤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系统(5)包括油箱(5

1)、三联泵、第一液压系统(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君李俊彦崔正文张建荣王小朋米鹏申水旺张巍许颖韩慧岩杨旭彬
申请(专利权)人:许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