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及钟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088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壳体及钟表,该壳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有背盖的壳体部件;以及覆盖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并配置于上述背盖的与上述壳体部件侧不同的一面,且与上述壳体部件的上述外周对应地设置有带安装部的罩部件。外周对应地设置有带安装部的罩部件。外周对应地设置有带安装部的罩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及钟表
[0001]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其母案的申请号为“2020101193990”,专利技术名称为“壳体及钟表”。


[0002]本专利技术的
涉及腕表、移动通信机、移动终端机等电子设备使用的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技术介绍

[0003]例如,在腕表中,已知如下构造:如日本特开2000-33004号公报记载那样地,在背面设有背盖的表壳的外周部设有称为前嵌脚的带安装部,在该带安装部安装表带。
[0004]这种腕表构成为,带安装部从表壳的外周部朝向斜下侧突出设置,由此带安装部的前端的下部位于比背盖的背面靠下侧,在该状态下在带安装部安装表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该方案之一是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部件,其安装有背盖;以及罩部件,其覆盖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并配置于上述背盖的与上述壳体部件侧不同的一面,而且与上述壳体部件的上述外周对应地设有带安装部。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表示应用于腕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0007]图2是分解表示图1所示的腕表的放大立体图。
[0008]图3是图1所示的腕表的A-A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0009]图4是表示应用于腕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第一实施方式)
[0011]以下,参照图1~图3,对应用于腕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2]如图1~图3所示,该腕表具备表壳1。该表壳1具备壳体部件2和罩部件3。壳体部件2由主体壳体4和外装壳体5构成。
[0013]如图2及图3所示,主体壳体4由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例如在聚酰胺树脂混入碳纤维或玻璃纤维而成的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优选由在聚酰胺树脂混入碳纤维而得到的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该主体壳体4形成为大致环状,且为在其上部侧的内部埋入有金属制的加强部4a的构造。
[0014]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主体壳体4的上部开口部经由玻璃衬垫6a安装有表玻璃6,在该表玻璃6的下侧的主体壳体4内配置有环状的划分部件7。另外,在该主体壳体4的下部经由防水环8a通过多个第一螺丝8b安装有背盖8。该情况下,供多个第一螺丝8b插入的多个
第一螺丝插入孔8c分别设于背盖8。
[0015]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主体壳体4的内部经由缓冲片9配置有钟表模块10。钟表模块10具备使指针11运转而指示显示时刻的钟表机芯(未图示)、电光显示时刻、日期等信息的显示部(未图示)、驱动并控制它们的电路基板12、向该电路基板12供给电源的电池13等钟表功能所需的各种电子零件。
[0016]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该主体壳体4在外周部的2点侧、4点侧、6点侧、8点侧、10点侧分别设有按钮开关14的按钮安装部15。这些多个按钮安装部15分别具备:向主体壳体4的外部突出的圆筒部15a;以及位于该圆筒部15a内的中心且在主体壳体4贯通其内外设置的贯通孔15b。
[0017]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按钮开关14具备:可滑动地插入贯通孔15b的操作轴14a;以及设于该操作轴14a的外端部且配置于圆筒部15a内的按钮头部14b。由此,按钮开关14构成为,若从主体壳体4的外部按压按钮头部14b,则操作轴14a在贯通孔15b内滑动,操作轴14a的内端部被按入主体壳体4内,该按入的操作轴14a的内端部按压钟表模块10的接点部(未图示)而进行开关动作。
[0018]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外装壳体5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覆盖主体壳体4的上部外周的环状。该外装壳体5以覆盖主体壳体4的上部外周的状态通过双面胶带16安装于主体壳体4的上部。在该外装壳体5的外周部,与主体壳体4的多个按钮安装部15的各圆筒部15a的上部侧的外周对应地设有圆弧状的多个第一缺口部5a。
[0019]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缺口部5a分别形成为下部侧开放的圆弧状。由此,外装壳体5构成为,在配置于主体壳体4的上部外周时,使主体壳体4的多个按钮安装部15的各圆筒部15a的上部侧的外周配置于多个第一缺口部5a内。另外,在该外装壳体5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装饰片5b。
[0020]另外,如图1~图3所示,罩部件3具备配置于背盖8的背面即下表面的罩主体17、配置于主体壳体4的外周的外周罩部18、以及设于该外周罩部18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带安装部19,它们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0021]即,如图1~图3所示,该罩部件3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例如在聚酰胺树脂混入碳纤维或玻璃纤维而得到的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优选由在聚酰胺树脂混入玻璃纤维而得到的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该罩部件3的罩主体17形成为圆板状,且构成为,通过多个第二螺丝20安装于背盖8。
[0022]即,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罩主体17设有供多个第二螺丝20经由环状的多个缓冲体21插入的多个第二螺丝插入孔17a。多个缓冲体21构成为,在多个第二螺丝20的各螺纹部20a分别插入而拧入背盖8时,通过多个第二螺丝20的各头部20b抵碰于罩主体17的下表面。
[0023]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3所示,在背盖8对应于罩主体17的多个第二螺丝插入孔17a设有供多个第二螺丝20旋入的多个螺纹孔8d。由此,罩主体17构成为,通过多个第二螺丝20经由环状的缓冲体21插入多个第二螺丝插入孔17a旋入背盖8的多个螺纹孔8d而紧固,从而安装于背盖8。
[0024]如图2所示,外周罩部18设于罩主体17的外周,覆盖主体壳体4的外周,且形成为大致环状。在该外周罩部18对应于主体壳体4的多个按钮安装部15的各圆筒部15a的下部侧的外周设有圆弧状的多个第二缺口部18a。
[0025]由此,如图2所示,外周罩部18构成为,在配置于主体壳体4的外周时,主体壳体4的多个按钮安装部15的各圆筒部15a的下部侧的外周分别插入多个第二缺口部18a内而配置。该情况下,外周罩部18构成为与上端部安装于主体壳体4的上部外周的外装壳体5的外周侧的下端部接近或接触地配置。
[0026]另外,如图3所示,该外周罩部18也可以配置为,在罩主体17安装于背盖8的下表面配置于主体壳体4的外周时,外周罩部18的内周面和主体壳体4的外周面接近或接触,另外,也可以配置为,在外周罩部18的内周面与主体壳体4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和后述的带安装部19与主体壳体4之间的间隙S1相同的间隙(未图示)。
[0027]由此,如图3所示,外周罩部18构成为,在罩主体17安装于背盖8的下表面配置于主体壳体4的外周的状态下,在表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将该冲击通过外周罩部18缓冲。该情况下,外周罩部18优选构成为,通过其内周面与主体壳体4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以朝向主体壳体4的外周面接近的方式挠曲变形,缓冲冲击。
[0028]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2所示,带安装部19用于在表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安装表带23,且具备一对安装突起部24和带承接部25。一对安装突起部24从外周罩部18向斜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在壳体部件上安装背盖的第一工序;以及在上述背盖的与上述壳体部件侧不同的一面侧安装一体地形成有罩主体、配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的外周罩部以及设置于该外周罩部中的预定位置的两个带安装部的罩部件的第二工序。2.一种壳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在壳体部件上安装背盖的第一工序;将具有带安装部的罩部件以该带安装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上述外周对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背盖的与上述壳体部件侧不同的一面的第二工序;以及将上述罩部件经由缓冲体并通过多个螺丝安装于上述背盖的第三工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和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对应的上述带安装部的内端面之间设有间隙。4.一种壳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在壳体部件上安装背盖的第一工序;以及将具有带安装部的罩部件以该带安装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上述外周对应的方式配置且以在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和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对应的上述带安装部的内端面之间设有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山千
申请(专利权)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