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9846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用于解决患者主动训练参与度低和训练效果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上方连接有壳体;壳体内部有主差速器和分别置于主差速器前后两侧的两个次差速器,所述主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与两个所述次差速器的输入轴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的主差速器由电机驱动;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与两个次差速器的输出半轴一一对应的四个盘形凸轮,所述次差速器的输出半轴分别与同侧对应的盘形凸轮同轴连接,所述输出半轴的外端部由固定架或壳体进行回转支承;所述盘形凸轮的圆周外侧包覆有弹性膜,所述弹性膜与盘形凸轮之间有润滑剂。所述弹性膜与盘形凸轮之间有润滑剂。所述弹性膜与盘形凸轮之间有润滑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科医疗护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内科重症患者治愈后,通常会出现呼吸障碍、认知障碍或运动与感知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作为患者日后正常生活的保障之一,肢体康复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目前,大多数医疗场所采用的仍是人工辅助训练,即通过医护人员的引导使患者肢体进行有规律的活动,这种训练方式极为考验医护人员的体力和耐心;另有一些辅助训练设备可以将患者肢体固定并通过机械单位带动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尽管摆脱了对人工的依赖,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但患者依然被动参与,对肢体运动的感知和反馈较弱,训练效果不佳。
[0003]可见,无论是人工辅助训练还是器械牵引训练,都只是实现了肢体的运动本身,而无法很好地让患者主动参与,尤其是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等部位,长时间的卧床会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受阻,使血液瘀滞在手脚部位导致肌肉酸痛和麻木,患者的障碍主要是无法对指关节运动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不能对该部位进行有效刺激、促使患者主动感知和掌控,则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康复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以解决内科重症患者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主动参与度低、训练效果差的问题,使患者尽快掌控自身肢体,加快康复进程。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以下描述可以清楚知晓。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上方连接有壳体;壳体内部有主差速器和分别置于主差速器前后两侧的两个次差速器,所述主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与两个所述次差速器的输入轴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的主差速器由电机驱动;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与两个次差速器的输出半轴一一对应的四个盘形凸轮,所述次差速器的输出半轴分别与同侧对应的盘形凸轮同轴连接,所述输出半轴的外端部由固定架或壳体进行回转支承;所述盘形凸轮的圆周外侧包覆有弹性膜,所述弹性膜与盘形凸轮之间有润滑剂。
[0007]本专利技术利用多级差速器实现了对多个盘形凸轮的自适应驱动,并藉盘形凸轮的转动实现了对患者不同肢体部位的被动刺激,有助于加快肢体血液循环;同时,多级差速器的动力自动分配功能使得患者可以随时主动参与进训练之中,利用灵活部位调节不灵活部位的刺激强度,并有利于诱导患者对多个盘形凸轮进行掌控,尝试不同的动力分配组合下的不同训练体验,继而产生对动力平衡状态的探索欲,达到患者主动训练和盘形凸轮被动刺激相结合的训练目的,提高患者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加快康复进程。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0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10]图3为本专利技术去除底座后的前视剖面图。
[0011]图4为图3所示的A

A剖视图。
[0012]图5为图3所示的B

B剖视图。
[0013]图6为本专利技术去除固定架后的立体剖视图。
[001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5]技术术语与附图标记:1、固定架2、螺钉3、壳体4、主差速器5、次差速器6、电机7、蜗轮蜗杆机构8、盘形凸轮9、弹性膜101、底座102、支承架301、主壳体302、次壳体401、输出轴402、行星架501、输入轴502、输出半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在描述本专利技术时,为了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将省略对现有已知结构、功能或配置的描述。
[0016]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与之相近含义的词语,均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0017]由图1至图7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由水平横置的U形底座101和置于底座101上方的支承架102组成的固定架1,所述支承架102与底座101经竖向轴线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01的下方连接有螺钉2,支承架102的上方连接有壳体3;所述壳体3由主壳体301和对称置于主壳体301前后两侧的两个次壳体302组成,所述次壳体302与主壳体301之间前后滑动连接;所述主壳体301内部有主差速器4,所述次壳体302内部有次差速器5,所述主差速器4的两个输出轴401分别为伸缩轴,且所述两个输出轴401与两个所述次差速器5的输入轴501同轴传动连接或共用同一轴;所述的主壳体301内有电机6,所述主差速器4的行星架402与电机6之间经蜗轮蜗杆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的次壳体302的左右两侧分别有盘形凸轮8,盘形凸轮8的突出部沿所述盘形凸轮8的自身轴线螺旋环绕设置;所述次差速器5的两个输出半轴502分别与同侧对应的盘形凸轮8同轴连接,所述输出半轴502的外端部与支承架102转动连接以实现对输出半轴502的回转支承;所述盘形凸轮8的圆周外侧包覆有医用橡胶、硅胶等材料制成的弹性膜9,所述弹性膜9与盘形凸轮8之间有医用润滑剂如甘油、液体石蜡等。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使用前,将底座101的U形口对准床架或床板侧面,而后轻移底座101使床架或床板侧面插入所述U形口内,旋紧螺钉2将底座101固定。
[0019]使用时,以手部锻炼为例,参考附图7,令患者手掌覆盖于装置上方并与弹性模9接触,支承架102与底座101之间沿竖向轴线的相对转动可以使支承架102自动适应患者手部的方向,防止使用时产生别扭和不适;启动电机6使主差速器4和次差速器5同时运转,可以预见,四个所述盘形凸轮8在差速器的传动作用下同时转动,由于盘形凸轮8的半径不断变化,因此患者手部受到盘形凸轮8的不断驱动而产生规律性的上下蠕动,从而实现按摩刺激作用,一方面可以辅助手部进行运动训练,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患者的手部触觉,使患者充分
感知运动的变化和规律,增强其自身对手部肌肉的掌控感。
[0020]利用上述方法,可以使患者手部逐渐恢复血液流通而初步恢复运动能力,此时可令患者的手指呈抓握状,将四个盘形凸轮8握在手中;在此状态下,盘形凸轮8不仅可以如上所述般刺激手掌,还可以充分驱动指关节进行活动,促使手指部位恢复运动灵活度。
[0021]当患者的手掌、手指等各部位均受到良好运动刺激而恢复基本运动能力后,患者的抓握力度必然会发生变化,此时,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患者手部各部位抓握力度的不同自动实现抓握力量训练,其实现原理如下: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主差速器4和次差速器5都是常规意义下的差速器,其主要作用是动力和转速的自动分配功能,基于此,当任一盘形凸轮8受到的抓握力增加时,会导致该盘形凸轮8的转动受阻而减速或停止,与之对应的次差速器5会将动力分配至另一盘形凸轮8使之转速增加,则另一盘形凸轮8对手部的局部刺激显著增强;同理,当任一次差速器5连接的两个盘形凸轮8同时受阻而减速或停止时,主差速器4将动力分配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包括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内部有主差速器(4)和分别置于主差速器(4)前后两侧的两个次差速器(5),所述两个次差速器(5)的输入轴(501)分别与主差速器(4)的两个输出轴(401)传动连接;所述壳体(3)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与次差速器(5)的输出半轴(502)一一对应的盘形凸轮(8),所述输出半轴(502)分别与同侧对应的盘形凸轮(8)同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3)由主壳体(301)和对称置于主壳体(301)前后两侧的两个次壳体(302)组成,所述次壳体(302)与主壳体(301)之间前后滑动连接;所述主差速器(4)的两个输出轴(401)分别为伸缩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差速器(4)由动力装置驱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盘形凸轮(8)的突出部沿所述盘形凸轮(8)的自身轴线螺旋环绕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科重症患者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盘形凸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二玲刘晓刚周蓬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中心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