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8816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包括设于蓄能器内的输油装置,输油装置包括贯穿蓄能器设置的主油管,主油管在蓄能器内的管体上设有两个三通结构,分别焊接进油管与出油管,进油管与出油管向下延伸设置,底端管口接近蓄能器底部,主油管在进油管与出油管之间安装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为一圆孔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出油口之间用主油管直接连接,有效避免蓄能器压力波动,维持了油压与气压平衡控制;主油管内部增加节流孔板,且节流孔板内孔尺寸大小可以根据润滑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整,适应性强;罐内出油管与罐内进油管处于不同的位置,充分利用热升冷降的自然效果,使罐内油液形成有效的涡流,保证底层沉淀的冷油、杂质油先被循环出去。油先被循环出去。油先被循环出去。

A high performance accum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


[0001]本技术涉及润滑液压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

技术介绍

[0002]在重要的润滑液压系统里,需要配制蓄能器,蓄能器起着储存能量,稳定压力,补偿容量,吸收脉冲等多种作用。蓄能器大多为圆罐形,蓄能器的进、出油口与润滑系统的压力油管路相通,蓄能器上部接压缩空气,在正常工作时,蓄能器下面2/3为油,上面1/3为空气。通过调整气压及进气量大小,使润滑液压油与空气保持压力平衡状态,即油压等于气压,此时液位会固定在一定高度。
[0003]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当润滑液压系统的油压突然升高时,罐内油气压力平衡被打破,油液液位升高,上部空气体积缩小,气压增大直至与油压二次平衡,从而达到吸收系统脉冲的作用。反之,当润滑液压系统因为漏油等故障导致油压突然降低时,气压大于油压,罐内油液液位降低,罐内上部气体体积膨胀,把油液排出蓄能器,补偿润滑液压系统的排量,从而达到补偿容量的作用。进气管路安装有单向阀,保证了空气只能向蓄能器里面流动,不会向外流出。
[0004]由于蓄能器里面油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空气又容易混入油液,因此蓄能器内油气压的平衡极易被破坏,液位上下波动,气液产生搅动导致更多的空气被油液裹走,使润滑液压系统产生噪声,异响及震动等破坏性问题。
[0005]鉴于上述原因,为了保证油压平稳,大部分的蓄能器在设计时,在内部结构都尽量减少罐内油液的流动,但是这就导致了罐内润滑油长时间得不到更换。而罐内润滑油又直接与压缩空气接触,长时间就会出现氧化,沉淀,低温固化等现象,这部分油液如果直接投入润滑液压系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0006]公开号CN 202284575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润滑油蓄能器,包括蓄能器罐体,蓄能器罐体底部横穿有供油管,供油管外部一端设有进油口,供油管外部另一端设有出油口,供油管中部垂直焊接有吸油管,供油管靠近进油口处焊接有微循环管,微循环管位于蓄能器罐体内,微循环管倾斜。本装置在结构上面,尽量减少了蓄能器里面的油液波动,维持了油压与气压平衡控制,仅靠微循环管在罐体内形成循环,油液交换效果不明显,不能使罐内润滑油保持良好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避免了蓄能器压力波动的高性能的蓄能器。
[000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包括设于蓄能器内的输油装置,所述输油装置包括贯穿蓄能器设置的主油管,所述主油管在蓄能器内的管体上设有两个三通结构,分别焊接进油管与出油管,所述进油管与出油管向下延伸设置,底端管口接近蓄能器底部,所述主油管在进油管与出油管之间安装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为一圆孔钢板。
[0010]进一步,进油管与出油管的底端管口反向布置,成八字形连接于主油管,所述进油管底端低于出油管底端,保证底层沉淀的冷油、杂质油先被循环出去。
[0011]进一步,出油管底部为斜口设置,形成斜口面,使罐内油液形成有效的涡流。
[0012]进一步,出油管底部的斜口面朝向与主油管布置方向平行。
[0013]进一步,主油管两端位于蓄能器外部,分别为进油口与出油口。
[0014]进一步,蓄能器顶部设有压缩空气进气口,底部安装支架。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进、出油口之间用主油管直接连接,有效避免了蓄能器压力波动,维持了油压与气压平衡控制;
[0017]2、本技术主油管内部增加节流孔板,且节流孔板内孔尺寸大小可以根据润滑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整,流量越大,节流孔板中间的通孔直径也就越大,可以适合不同的流量、压力工况,适应性强;
[0018]3、本技术进油管与出油管成八字形连接于主油管,罐内出油管与罐内进油管处于不同的位置,充分利用热升冷降的自然效果,使罐内油液形成有效的涡流,保证了底层沉淀的冷油、杂质油先被循环出去。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叙述。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使用时主油管、出油管、进油管的油液流向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节流孔板的结构图。
[0024]其中:1、主油管;2、出油管;3、进油管;4、节流孔板;5、蓄能器;6、压缩空气进气口;7、支架;8、进油口;9、出油口;10、斜口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

4所示,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包括设于蓄能器5内的输油装置,输油装置包括贯穿蓄能器5设置的主油管1,蓄能器5顶部设有压缩空气进气口6,底部安装支架7,主油管1两端位于蓄能器5外部,分别为进油口8与出油口9,主油管1在蓄能器5内的管体上设有两个三通结构,分别焊接进油管3与出油管2,进油管3与出油管2向下延伸设置,底端管口接近蓄能器5底部,主油管1在进油管3与出油管2之间安装节流孔板4,节流孔板4为一圆孔钢板,如图4。进、出油口之间用主油管1直接连接,有效避免了蓄能器压力波动,维持了油压与气压平衡控制;主油管1内部增加节流孔板4,且节流孔板4内孔尺寸大小可以根据润滑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整,流量越大,节流孔板4中间的通孔直径也就越大,可以适合不同的流量、压力工况,适应性强.
[0026]如图2所示,进油管3与出油管2的底端管口反向布置,成八字形连接于主油管1,进油管3底端低于出油管2底端。出油管2底部为斜口设置,形成斜口面10。出油管2底部的斜口面10朝向与主油管1布置方向平行。罐内出油管2与罐内进油管3处于不同的位置,充分利用热升冷降的自然效果,使罐内油液形成有效的涡流,保证了底层沉淀的冷油、杂质油先被循
环出去。
[0027]本装置在工作时,由于进、出油口用主油管1直接连接,因此绝大多数的油液通过主油管1内部的节流孔板4流走,与蓄能器1里面的油液没有直接交换,因此不会引起液面的波动。由于节流孔板4的阻塞作用,蓄能器1进油口8管里的一小部分新鲜的高质量的油液,被强制通过罐内出油管2流入蓄能器5罐内底部,通过出油管2管口的斜口面10方向引导,带动蓄能器5内部的油液一起转动,在罐内形成微小的涡流旋动,如图3流向箭头示意。
[0028]正常情况下,蓄能器5里油压与气压维持平衡,因此蓄能器5里的液位是不变的,由于罐内出油管2持续不断带来了循环新油,因此蓄能器5底部的油在压力作用下,会从罐内进油管3处进入,随主油管1流出蓄能器5。油液流动时,从罐内出油管2流出的热油,温度比蓄能器5内的冷油高,因此会以涡流旋动状态状缓慢上升,蓄能器5里的冷油,含水分较多,杂质较多的油,由于比重大都会沉淀在底部。罐内进油管3的管口设计在最下面,因此底部的冷油会先被交换循环出去,因此,只要润滑系统处于工作状态,蓄能器5里面的油就一直处于循环交换的状态中,出油管2持续不断给罐内补充新油,进油管3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包括设于蓄能器内的输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装置包括贯穿蓄能器设置的主油管,所述主油管在蓄能器内的管体上设有两个三通结构,分别焊接进油管与出油管,所述进油管与出油管向下延伸设置,底端管口接近蓄能器底部,所述主油管在进油管与出油管之间安装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为一圆孔钢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的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与出油管的底端管口反向布置,成八字形连接于主油管,所述进油管底端低于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豪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润滑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