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0838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电插头(2)的联接半部件(1),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1)的其他联接半部件(3),包括外壳(4)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7),触点载体(7)布置在外壳(4)中,以及包括套筒(8),套筒与外壳(4)分开且布置在外壳(4)上以无螺纹地可旋转,其中,套筒(8)形成联接半部件(1)的连接器(8a)以连接到其他联接半部件(3),其中,套筒(8)包括外套筒(9),外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4)上,并且套筒(8)包括内套筒(15),内套筒与外套筒(8)分开,其中,内套筒(15)布置在外套筒(9)上,并且内套筒(15)在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4)且相对于外套筒(9)可移动。一方面涉及一种电插头(2)。一方面涉及一种方法。一种方法。一种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涉及用于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的其他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包括外壳。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触点载体布置在外壳中。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与外壳分开的套筒。该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套筒形成连接器以将联接半部件与其他联接半部件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分开的联接半部件的电插头,其能够彼此联接。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将电插头的第一联接半部件与电插头的第二联接半部件联接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从DE 10 2005 026 148 B4已知一种插头连接器联接件。其中,电插头包括两个分开的联接半部件。它们以可以非破坏性释放的方式彼此联接。第一联接半部件具有外壳。在该外壳上将单件式套筒布置为能够旋转。套筒和外壳布置为在该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固定。然而,套筒可以相对于外壳绕该纵向轴线旋转。为连接两个联接半部件,它们被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引导并因此轴向地进入彼此。为此目的,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被推入套筒中。电插头包括快速锁定装置。该快速锁定装置包括布置在套筒上的径向向内地取向的条。当使两个联接半部件轴向地在一起时,这些条接合在锁定机构后面。这些锁定机构形成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这些锁定机构是条,其绕纵向轴线成方位角地取向。一旦旋转套筒,从而也实现套筒上的径向条相对于这些锁定机构的相对运动。由于这些条直接接触这些锁定机构,所以发生两个联接半部件的朝向彼此的轴向拉动。这是这种情况,因为锁定机构具有倾斜的接触表面,如果套筒在方位角方向上旋转,则套筒的条沿着倾斜的接触表面被引导。由此,然后实现两个联接半部件的锁定状态。
[0003]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可能产生方位角容差。这可能导致未最终实现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如果套筒围绕纵向轴线旋转得不足够远以实际实现完全的联接最终状态或最终位置,就是这种情况。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其具有关于套筒的改善的设置,并且一旦联接到电插头的其他联接半部件,则允许改善实现联接最终状态。目标特别是至少减小关于套筒的旋转的最终位置的方位角容差,以实现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这意味着,对于电插头,两个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应被安全地实现。
[0005]该目标由一种联接半部件、一种电插头和一种用于联接两个联接半部件的方法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涉及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的与之分开的其他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具有外壳。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该触点载体特别地配置为与外壳分开。触点载体布置在外壳中。此外,联接半部
件具有与外壳分开的套筒。该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这意味着,将套筒保持或布置在外壳上在没有螺纹的情况下实现。然而,套筒在外壳上布置为使得其可以相对于外壳绕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旋转。套筒形成联接半部件的连接器以与其他联接半部件直接连接。特别地,套筒从而是使得与其他联接半部件直接联接的部件。
[0007]套筒包括外套筒。该外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特别地,其直接布置在外套筒上。套筒还包括内套筒,其与外套筒分开。内套筒也是与外壳分开的部件。内套筒布置在外套筒上。内套筒被接收在外套筒中。内套筒在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相对于外壳且相对于外套筒可移动。因此,其布置在该外套筒中以在该轴向方向(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移动。因此,在提出的联接半部件中,套筒被配置为多部分部件。其包括两个分开的部分,即外套筒和布置在其中的内套筒。内套筒特别地根据预期用途而配置为用于与第二联接半部件直接联接。
[0008]通过这样的概念,有助于改进与第二联接半部件的联接。特别地,从而有助于改进达到套筒的方位角最终位置。因此,可以至少减小该套筒的旋转期间的方位角容差。因此,达到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可以同等地以改善的方式实现。由此,达到并也维持了联接状态。
[0009]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在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配置引导件。通过引导件来引导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通过引导件,从而有助于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高度精确概念的相对可移动性。这在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轴向联接中是尤其有利的。由此避免了内套筒的不期望的倾斜。由此了避免外套筒或内套筒的堵住和/或卡住。这也有利地促进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的改进的达到,因为由此,外套筒也可以以改善的方式绕纵向轴线旋转,以便能够以限定且安全的方式达到方位角旋转最终位置。
[0010]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件部分。第一引导件部分布置在外套筒的内侧上。特别地,该第一引导件部分与外套筒一体成型。优选地,引导件包括第二引导件部分。第二引导件部分布置在内套筒上。此处也可以设想,第二引导件与内套筒一体成型。第一引导件部分和第二引导件部分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是彼此接合的。这是引导件的尤其有利的概念。这是因为由此也实现了不仅促进运动的高度精确轴向引导,而且当外套筒围绕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旋转时内套筒自动地一起旋转。然而,在没有内套筒被朝向外侧露出且能够由用户抓握的情况下,其从而进行与外套筒相同的旋转运动。特别地,从而也设想到引导件促进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该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经由外套筒的整个旋转运动路径的特定部分路径来配置。特别地,然而,该方位角运动联接不是被配置在外套筒的整个可能的旋转运动路径上。该方位角运动联接对于旋转运动路径优选地达到小于外套筒的整个可能的旋转运动路径的100%,然而,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通过该相对大的部分的方位角运动联接,实现了当联接和旋转外套筒时,两个联接半部件以最佳可能方式朝向彼此被轴向地拉动。然而,另一方面,还促进在套筒的整个旋转运动路径的最后的、次要的方位角旋转运动部分上,外套筒和内套筒可以在该方位角方向上接触联接。这是特别地有利的,以便以改善的方式达到联接最终位置。特别地,这还是有利的,以便用户可能地也以改善的方式能够感知联接最终位置。这是因为就此而言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接触联接可以被用户识别。
[0011]可以设想,引导件部分是轴向地延伸的凹槽。还可以设想,引导件部分是轴向地延伸的加高部。优选地,凹槽或加高部配置为在该轴向方向上是完全直线的,并且从而处于联接半部件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因此,提供了关于直线的轴向引导件的特别精确的引导件部分。
[0012]可以设想,另一引导件部分包括相反于凹槽或加高部的联接几何形状。通过这样的设计,在该连接中,有助于两个引导件部分的联接的最佳可能方式。另一方面,从而也实现了节省空间的设计。通过这些互补几何形状也促进两个引导件部分在尽可能大的表面上的接触。由此也可以有利地生成对应的保持力。因此,促进了用于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的尤其可靠的保持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电插头(2)的联接半部件(1),所述联接半部件被配置为用于联接到所述电插头(1)的其他联接半部件(3),包括外壳(4)和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7),所述触点载体(7)布置在所述外壳(4)中,并且包括套筒(8),所述套筒(8)与所述外壳(4)分开且布置在所述外壳(4)上以能够无螺纹地旋转,其中,所述套筒(8)形成所述联接半部件(1)的连接器(8a)以连接到所述其他联接半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8)包括外套筒(9),所述外套筒(9)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外壳(4)上,并且所述套筒(8)包括内套筒(15),所述内套筒(15)与所述外套筒(9)分开,其中,所述内套筒(15)布置在所述外套筒(9)上,并且所述内套筒(15)能够在所述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4)和相对于所述外套筒(9)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配置引导件(22),通过所述引导件(22)引导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22)包括第一引导件部分(23),所述第一引导件部分(23)布置在所述外套筒(9)的内侧(11a)上,并且所述引导件(22)包括第二引导件部分(21),所述第二引导件部分(21)布置在所述内套筒(15)上,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部分(23)和所述第二引导件部分(21)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引导件部分(21,23)轴向地取向且是径向向外地指向的凹槽,或者引导件部分(21,23)轴向地取向且是径向向内地指向的加高部。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另一引导件部分(21,23)包括互补于凹槽或加高部的联接几何形状。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的另一引导件部分(21,23)配置为弹性地可回弹。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引导件(22)形成了方位角保持力,所述外套筒(9)和所述内套筒(15)在围绕所述纵向轴线(A)旋转期间通过所述方位角保持力而运动地联接,其中,通过所述方位角保持力,力阈值被预定,使得在联接到所述第二联接半部件(3)时、在所述外套筒(15)上的方位角扭转力超出所述力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的旋转联接解除联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引导件(22)形成触觉反馈器(26),两个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通过所述触觉反馈器(26)而能够被触觉地感知,其中,当释放所述旋转联接时达到所述最终位置,并且通过释放所述旋转联接生成触觉信号。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9)包括观察窗(24),所述观察窗(24)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取向且能够完全穿过所述外套筒(9)的壁(11),其中,通过所述观察窗(24)配置了光学反馈器(25),通过所述光学反馈器(25)能够从所述外套筒(9)的外部观察两个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9)包括前边缘(12),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蒙切尔
申请(专利权)人:泰连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