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7351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7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电路板上集成设置有晶闸管组件,包括晶闸管本体和晶闸管底座,晶闸管本体固定连接在晶闸管底座上;晶闸管底座的外侧壁开设有若干散热通孔;晶闸管本体的上端面和侧面均连接有散热片;外壳靠近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外壳远离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出风通孔,与进风口贴合相抵设有冷却组件,包括进风管、散热风扇和滤网,进风管固定在外壳内部,进风管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进风口固定相抵,第二开口朝向晶闸管本体,散热风扇竖直固定在进风管内部,滤网固定在第二开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功率控制器
,尤其涉及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三相功率控制器是指控制一定范围线路用电功率的装置,其作用是限制线路超负荷用电功率。目前,现有的三相功率控制器一般为三相晶闸管功率控制器。三相晶闸管功率控制器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各领域的电压、电流、功率的调节,适用于电阻性负载、电感性负载、变压器一次侧等。但是,现有的三相晶闸管功率控制器对晶闸管的散热效果较差,一旦晶闸管的瞬时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晶闸管烧毁,甚至导致整个三相晶闸管功率控制器被严重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用于提升对晶闸管本体的散热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电路板上集成设置有至少一晶闸管组件,所述晶闸管组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所述晶闸管组件包括晶闸管本体和晶闸管底座,所述晶闸管本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晶闸管底座的上端面;
[0005]所述晶闸管底座内部中空,所述晶闸管底座的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三角形的散热通孔,各所述散热通孔与所述晶闸管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晶闸管底座由高导热材料制作而成;
[0006]所述晶闸管本体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0007]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贴合相抵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滤网和漏斗形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横向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进风管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风口固定相抵,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晶闸管本体,所述散热风扇竖直固定在所述进风管内部,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滤网竖直固定在第二开口处。
[0008]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包括底板和若干波浪形散热鳍片,若干所述波浪形散热鳍片竖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波浪形散热鳍片之间互相平行。
[0009]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包括底板和若干波浪形的散热鳍片,若干所述散热鳍片竖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互相平行。
[00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由金属铜材料制作而成。
[0011]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还集成设置有微控制器、小电流输入端子、小电流滤波元件和电流检测元件;
[0012]所述小电流输入端子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下部;
[0013]所述小电流滤波元件位于所述小电流输入端子的上方,所述小电流滤波元件电连接所述小电流输入端子;
[0014]所述电流检测元件位于所述小电流滤波元件右方,所述电流检测元件电连接所述小电流输入端子;
[0015]所述微控制器位于所述电流检测元件右方,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元件和所述晶闸管本体。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内还设置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与所述滤网贴合相抵。
[0017]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与各所述出风通孔贴合相抵。
[0018]进一步地,所述晶闸管底座由石墨制作而成。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通过在晶闸管本体的下端设置晶闸管底座,使得晶闸管本体下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晶闸管底座有效散发到外壳内部的空气中,避免晶闸管本体与电路板贴合,导致晶闸管本体下端的热量无法有效挥发,实现了对晶闸管本体下端面的有效散热;同时还通过在外壳内部设置冷却组件,冷却组件配合晶闸管本体的上端面和侧面的散热片,实现了对晶闸管本体的上端面和侧面的有效散热;因此本技术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的全方位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中冷却组件的侧剖图。
[0023]附图标记:1、外壳;2、电路板;21、微控制器;22、小电流输入端子;23、小电流滤波元件;24、电流检测元件;31、晶闸管本体;32、晶闸管底座;42、散热鳍片;5、出风通孔;61、散热风扇;62、滤网;63、进风管;631、第一开口;632、第二开口;64、第一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包括外壳1和电路板2,电路板2设置在外壳1内部,电路板2上集成设置有至少一晶闸管组件,晶闸管组件位于电路板2的上部,晶闸管组件包括晶闸管本体31和晶闸管底座32,晶闸管本体31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晶闸管底座32的上端面;
[0026]晶闸管底座32内部中空,晶闸管底座32的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三角形的散热通孔,各散热通孔与晶闸管底座32内部连通,晶闸管底座32由高导热材料制作而成;
[0027]晶闸管本体31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0028]外壳1靠近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与进风口贴合相抵设置有冷
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散热风扇61、滤网62和漏斗形的进风管63,进风管63横向固定在外壳1内部,进风管6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631和第二开口632,第一开口631的口径大于第二开口632,第一开口631与进风口固定相抵,第二开口632朝向晶闸管本体31,散热风扇61竖直固定在进风管63内部,散热风扇61的进风侧朝向第一开口631,散热风扇61的出风侧朝向第二开口632,滤网62竖直固定在第二开口632处。
[0029]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晶闸管本体31的下端设置晶闸管底座32,使得晶闸管本体31下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晶闸管底座32有效散发到外壳1内部的空气中,避免晶闸管本体31与电路板2贴合,导致晶闸管本体31下端的热量无法有效挥发,实现了对晶闸管本体31下端面的有效散热;同时还通过在外壳1内部设置冷却组件,冷却组件配合晶闸管本体31的上端面和侧面的散热片,实现了对晶闸管本体31的上端面和侧面的有效散热;因此本技术方案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31的全方位的散热效果。
[0030]优选的,散热片包括底板和若干波浪形散热鳍片42,若干波浪形散热鳍片42竖直固定在底板上,各波浪形散热鳍片42之间互相平行。
[003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散热鳍片42设计成波浪形的,有效提升了散热鳍片42与空气的散热面积,使得散热鳍片42上的热量流失更快,进一步提升了对晶闸管本体31的散热效率。
[0032]优选的,散热片由金属铜材料制作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小电流功率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电路板上集成设置有至少一晶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晶闸管组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所述晶闸管组件包括晶闸管本体和晶闸管底座,所述晶闸管本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晶闸管底座的上端面;所述晶闸管底座内部中空,所述晶闸管底座的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三角形的散热通孔,各所述散热通孔与所述晶闸管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晶闸管底座由高导热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晶闸管本体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片;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所述外壳远离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出风通孔,与所述进风口贴合相抵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滤网和漏斗形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横向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进风管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风口固定相抵,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晶闸管本体,所述散热风扇竖直固定在所述进风管内部,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滤网竖直固定在第二开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小电流功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丰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