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梭式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605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梭式矿车,主要包括底盘和与隧道内轨道相匹配的行走轮对以及主箱体和箱体门,所述主箱体与所述底盘的后端铰接,并通过顶升油缸与所述底盘的前端连接,所述箱体门设置在所述主箱体的后部,所述箱体门的顶部与所述主箱体铰接,其底部和两侧与所述主箱体均不连接,且其内侧与所述主箱体底部之间设置有顶推油缸;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通过液压油管与设置在所述底盘前端的液压泵连接,所述液压泵配套有液压多路换向阀,用以控制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故障率低,容易维修,且在运输过程不会出现漏料的情况,解决了传统梭式矿车运料需要人工清理轨道漏料的问题,并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并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并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性能梭式矿车


[0001]本技术涉及梭式矿车
,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梭式矿车。

技术介绍

[0002]梭式矿车,又称轨轮式梭式矿车,是一种用于隧道、井巷、矿山开采、引水洞、导流洞、石油输送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隧洞掘进和采矿施工中的一种出碴、装矿的运输贮存设备,属于提升贮运设备;并专门用于大坡度有轨斜井运输物料。
[0003]现有的梭式矿车多为皮带式矿车采用皮带输送物料,其是在矿车箱体与底盘之间安装了一条输送皮带,通过前段主滚筒电机及后端从动轮进行传动,底盘上安装有6组皮带拖轮,皮带拖轮安装在底盘上,由于皮带式矿车的箱体、输送带、底盘之间有活动缝隙,容易造成物料在运输过程中洒料现场,且在进行卸料时,皮带容易被喷浆料卡住,从而影响卸料效率,且故障率高,维修困难;其在大坡度有轨斜井中,运送喷浆料时容易从下料口漏料,导致轨道两侧及中间位置都是洒落的喷浆料,给轨道清理增加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高性能梭式矿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因故障率高、容易漏料而导致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设计一种高性能梭式矿车,主要包括:
[0007]行走装置,包括底盘和与隧道内轨道相匹配的行走轮对;
[0008]箱体,包括主箱体和箱体门,所述主箱体与所述底盘的后端铰接,并通过顶升油缸与所述底盘的前端连接,所述箱体门设置在所述主箱体的后部,所述箱体门的顶部与所述主箱体铰接,其底部和两侧与所述主箱体均不固定连接,且其内侧与所述主箱体底部之间设置有顶推油缸;
[0009]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通过液压油管与设置在所述底盘前端的液压泵连接,所述液压泵配套有液压多路换向阀,用以控制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
[0010]优选的,所述行走轮对的数量至少为2副。
[0011]优选的,所述主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振动器,用于快速卸料,并清除粘着在所述主箱体底部的物料。
[0012]优选的,所述主箱体的外侧设置有加强板,以增加其强度。
[0013]优选的,所述箱体的材质为20mm耐用钢板。
[0014]优选的,所述主箱体与所述底盘的后端通过联轴器铰接,且所述主箱体与所述底盘之间加设有耳板,通过销轴加以固定。
[0015]优选的,液压多路换向阀的型号为ZS1

L10E

YT

2OT。
[0016]优选的,所述液压泵连接有电机,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液压泵工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主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0018] 1.本技术采用液压驱动箱体进行卸料,其故障率低,并且比较容易维修,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9]2.本技术的箱体只有箱体门可以通过顶推油缸打开,其余部位皆为封闭的,且所述箱体门通过液压系统紧闭,其密封性能好,因此,在物料进行大坡度斜井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料的现象,解决了传统梭式矿车运料需要人工清理轨道漏料的问题,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4]以上各图中,1为箱体,11为主箱体,12为箱体门,13为加强板,14为联轴器,15为振动器,21为顶升油缸,22为顶推油缸,31、32为行走轮对,4为底盘,5为液压泵,6为斜井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涉及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单元零部件或结构等器件,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0028]实施例1:一种高性能梭式矿车,参见图1至图4,主要包括行走装置,包括底盘4和与隧道内轨道相匹配的行走轮对31和32,所述行走轮对共有两副,在施工中根据隧道中轨道6的尺寸进行轮对的选择,本实施例中隧道中轨道布置的间距为900mm,因此选择轮距为900mm的行走轮对,根据现场斜井到洞口的坡比为42%,洞口到操作室的坡比为12%,洞口变坡点较大,若采用大直径的轮子,会使整个矿车重心间距增大,容易出现跳轨现象,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尺寸为460mm*120mm的行走轮对,矿车在经过变坡点的时候轴距过长会出现翘头现象,根据现场试验,采用1500mm的轴距最为合适;所述底盘的尺寸根据需要选择为4500*1570*500mm。
[0029]箱体1,根据需要所述箱体1的尺寸选择为4050*1570*1000mm,所述箱体1的材质为20mm的耐用钢板,其包括主箱体11和箱体门12,所述主箱体11与所述底盘4的后端通过联轴器14铰接,并通过顶升油缸21与所述底盘4的前端连接,且所述主箱体11与所述底盘4之间加设有耳板,通过销轴加以固定,所述主箱体11的底部设置有振动器15,所述振动器15的功率为2.2KW,频率为50HZ,振动率为1200kg,转速为2800r/min,在卸料时,打开所述振动器15可以加快卸料的速率,且当有物料粘着在所述主箱体11的底部时,所述振动器15可以将其清理下来,无需人工再去清理,在所述主箱体15的外围设置有加强板13,以保证所述箱体1
的强度;所述箱体门12设置在所述主箱体11的后部,所述箱体门12的顶部与所述主箱体11铰接,其底部和两侧与所述主箱体11均不连接,且其内侧与所述主箱体11底部之间设置有顶推油缸22。
[0030]所述顶升油缸21和顶推油缸22通过设置在所述底盘4两侧的液压油管与设置在所述底盘4前端的液压泵5连接,所述液压泵5配套有液压多路换向阀,用以控制所述顶升油缸21和顶推油缸22,所述多路换向阀的型号为ZS1

L10E

YT

2OT,其压力为16MPa,流量为40L/min,所述液压泵5连接有电机,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液压泵5进行工作。
[0031]上述高性能梭式矿车的操作使用方法如下:
[003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行走轮对,以及合适尺寸的底盘和箱体,由所述行走轮对配合斜井上的轨道,进行物料的运送,当矿车到达指定地点后,便可进行卸料,卸料时,首先在卸料处用快速插头在配电箱取电,启动电机,使液压泵开始工作,通过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梭式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装置,包括底盘和与隧道内轨道相匹配的行走轮对;箱体,包括主箱体和箱体门,所述主箱体与所述底盘的后端铰接,并通过顶升油缸与所述底盘的前端连接,所述箱体门设置在所述主箱体的后部,所述箱体门的顶部与所述主箱体铰接,其底部和两侧与所述主箱体均不固定连接,且其内侧与所述主箱体底部之间设置有顶推油缸;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通过设置在所述底盘两侧的液压油管与设置在所述底盘前端的液压泵连接,所述液压泵配套有液压多路换向阀,用以控制所述顶升油缸和顶推油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梭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对的数量至少为2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满库梁海青郭海坡王海龙刘福见孟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