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内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5771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眼内尺,包括针套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所述第一针杆的一端与所述针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针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的相反侧,该眼内尺上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简化了眼内标记流程,提高了进行眼内标记时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同时,这一结构在手术的水分离操作中,为使用眼内尺支配晶状体核的转动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眼内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眼内尺。

技术介绍

[0002]完整的晶状体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核与皮质组成,晶状体囊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周围,大约为3

20微米的透明而富有弹性的玻璃状膜。现代白内障囊外手术通过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后,将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取出,而保留完整的囊袋,囊袋可以为人工晶状体植入、固定提供支架。
[0003]目前临床环形连续撕囊术形成的前囊口大小、位置、形态等,对于混浊晶状体核和皮质的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固定等手术中的操作,以及手术后的视觉质量等至关重要。一个理想的前囊撕开口具有以下特点:连续、圆形、居中、合适大小(5.5mm左右)。手术医师要具备能完成一个理想的撕囊口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手眼协调一致,才能够在显微镜下精准的控制自己操作姿势,这是也是手术撕囊能成功的先决条件。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完成理想的撕囊口,因为手术医师在显微镜下通常参考瞳孔的大小、晶状体等眼组织来确定撕囊口的大小,而这些眼内组织的大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受显微镜下的放大率影响,这个参照系的精准度是极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眼内尺,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所述第一针杆的一端与所述针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针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的相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钝化的圆柱体或钝化的类圆锥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半径为0.05mm

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钝化的圆柱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直径为0.05mm

0.3mm,长度为0.05mm

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顶部钝化处理;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类圆锥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底部半径为0.05mm

0.3mm,长度为0.05mm

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顶部钝化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130度

150度;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的夹角处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刻度线的起始零点位于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奕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