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和方法,属于电动汽车
,特别涉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当下,电动汽车被认为是能够解决能源和排放问题的理想交通工具,其可以使用有线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充电。有线充电是电动汽车最常见的充电方式,但充电电缆会有跳闸和触电的危险,不适合在有雪、冰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使用。相比之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采用原边和副边分离的方式,具有便捷、可靠等特点,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
[0003]对于静止充电的汽车,因为停泊位置引发耦合线圈之间错位,导致系统漏感的增加和耦合系数k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性能。与此同时,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循环次数,汽车中电池的充电是先采用恒流模式,然后电池电压快速增加到指定水平后,开始采用恒压模式。因此,在较大偏移容忍度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保证无线充电的过程中,恒流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的快速、稳定切换,对于保护电池、增强电池的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4]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频全桥逆变电路、原边阻抗匹配网络、耦合线圈、副边阻抗匹配网络、恒流恒压切换网络和整流电路;高频全桥逆变电路连接恒定电压源,所述高频全桥逆变电路连接原边阻抗匹配网络,所述原边阻抗匹配网络经过耦合线圈与副边阻抗匹配网络连接,所述副边阻抗匹配网络连接恒流恒压切换网络,所述恒流恒压切换网络通过整流电路与负载相连;所述恒流恒压切换网络包括恒流电容、恒压电容和开关,所述恒流电容和恒压电容并联,所述开关与恒压电容串联,通过所述开关的开闭,实现恒流和恒压充电模式的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线圈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其中第一电感和第三电感与所述原边阻抗匹配网络连接,所述第二电感和第四电感与所述副边阻抗匹配网络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三电感串联,所述第二电感和第四电感并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阻抗匹配网络包括第一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六电容,其中第一电容的输入端连接高频全桥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电容依次与所述第一电感、第三电容和第三电感串联,所述第三电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高频全桥逆变电路,所述第六电容与所述第三电容和第三电感并联。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边阻抗匹配网络包括第二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五电感,其中第二电容与第二电感和第五电感串联,第四电容与第四电感串联,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并联。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恒压切换网络还包括第六电感和第七电感,所述恒压电容和恒流电容并联,且相交于两个连接点,其中一个连接点通过第六电感与所述副边阻抗匹配网络连接;通过第七电感与整流电路连接;另一连接点分别与所述副边阻抗匹配网络和整流电路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结构的恒流恒压切换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阻抗匹配网络包括原边S阻抗匹配网络和原边T型阻抗匹配网络,所述第一电容为原边S阻抗匹配网络的补偿电容C
X
和原边T型阻抗匹配网络的补偿电感L
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莉,张明,孙红军,钱步仁,曹旭东,朱丽萍,魏学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