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孟科专利>正文

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655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涉及昆虫自动捕获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杆和活动杆,以及可选配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固定杆包括连接区、承托区、支撑臂、转动孔和限位槽,所述活动杆包括配重区、捕获区、转动轴和配重物;所述活动杆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固定杆支撑臂上的转动孔内,使活动杆在支撑臂的支撑作用下沿转动轴形成一活动杠杆;所述捕获机构可与胶带、布带、水桶等组成完整捕获装置,当昆虫爬行至捕获区时,活动杆在虫体重力作用下发生翻转,使昆虫落入下方水桶内,活动杆则在虫体跌落后自动复位,实现昆虫的连续自动捕获;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捕捉效率低、应用范围受限的问题。题。题。

A lever type automatic insect captur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昆虫捕获
,具体涉及一种昆虫自动捕获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食用昆虫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许多食用昆虫蛋白质含量高,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物质,营养价值远超一般的畜禽、鱼虾和蛋类。过去市场上的食用昆虫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日益多样化,对食用昆虫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野生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多种食用昆虫开始人工养殖。例如,近年来我国的金蝉人工养殖技术已相对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成熟的金蝉若虫一般在晚上出土,且出土后会迅速爬上附近树干蜕变为成虫,养殖户必须在若虫出土后的短暂时间内将其快速捕获。否则若虫蜕变为成虫后不但难以捕捉,而且口感和价值大打折扣。因此,金蝉若虫出土后的快速捕获始终是金蝉养殖的一个难题。过去主要依靠人工捕获,不但费时费力、人力成本高企,而且容易因捕获不及时导致部分若虫蜕变,一些后半夜出土的若虫往往也难以捕获,给金蝉养殖造成一定损失。
[0003]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经设计开发了部分自动捕获装置。尽管现有的自动捕获装置种类繁多,但设计中大多缺少活动单元,主要依靠昆虫爬行过程中自行跌落来实现捕获,捕获方式被动,捕获效率不高。个别具有主动变构功能的捕获装置设计又过于复杂,需要复杂的电路、电机和传感器实现捕获功能,制造和使用成本高昂,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此外,现有的捕获装置多是面向林地金蝉养殖设计,需要将捕获装置固定在树干上才能发挥捕获功能,难以在芦笋、苜蓿等新兴养殖方式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该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可通过多种方式在林地、草地等不同场地应用,大幅降低昆虫捕获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捕获效率。此外,该捕获机构还可布置在农田、林地、草地,用于多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害虫的捕捉和防治。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包括固定杆和活动杆,以及可选配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固定杆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包括连接区、承托区、支撑臂、转动孔和限位槽,所述承托区为去除上半部分管壁的半管状结构;所述活动杆包括配重区、捕获区、转动轴和配重物;所述活动杆通过转动轴安装在支撑臂上的转动孔内,活动杆在支撑臂的支撑作用下沿转动轴形成一活动杠杆,使活动杆可在支撑臂和限位槽形成的区域内做一定角度的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支撑板和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位于支撑板中部并斜向外伸出;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扦插杆和第二连接柱,扦插杆下端尖细,第二连接柱斜向上位于扦插杆顶端;第三连接件包括桶体和第三连接柱,第三连接柱位于桶体上沿并斜向上伸向桶体内侧。
[0007]优选地,所述承托区上沿与转动孔之间有一定距离,使承托区上沿自然构成一限位槽,对活动杆发挥限位作用,使所述捕获机构在正确安装后活动杆翻转时配重区不能越过竖直中线并与竖直方向保持一微小夹角,保证活动杆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
[0008]优选地,所述配重区为圆柱状结构,外径略小于承托区内径,使所述捕获机构在正确安装后配重区可贴合在承托区内壁。
[0009]优选地,所述配重区封装或填充配重物,调节活动杆的翻转扭矩,控制昆虫爬上捕获区后活动杆的翻转位点,并在虫体从捕获区跌落后,使活动杆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
[0010]优选地,所述配重区可通过封装磁性金属并在承托区安装磁铁的方式调节活动杆的翻转扭矩。
[0011]优选地,所述捕获区外表面光滑,散在分布有单向着力结构,着力结构数量由基端向顶端逐渐减少,使所述活动杆处在正常位时昆虫可正常着力向上攀爬,当活动杆翻转后,捕获区着力点消失,昆虫无处着力,自动从捕获区跌落;所述单向着力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倒锥形凹陷、锥形凸起、逆鳞状凸起、短刺状凸起。
[0012]优选地,所述捕获区可具有一定向下弧度,使昆虫爬上捕获区后活动杆更容易翻转,且翻转后昆虫更容易跌落。
[0013]优选地,所述捕获区内部中空,以减轻捕获区重量。
[0014]优选地,所述捕获区从基端向顶端逐渐变细,使昆虫在活动杆翻转后更容易跌落。
[0015]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连接区、承托区、支撑臂和活动杆的配重区外表面粗糙,可伪装成树干表皮,以便于昆虫顺利通过。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三连接柱外径等于或略小于固定杆连接区内径,以便于所述捕获机构与所述连接件组装。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支撑板下半部分、第二连接件扦插杆、第三连接件筒体外表面粗糙,可伪装成树干表皮,以便于昆虫顺利通过。
[0018]优选地,所述捕获机构可独立应用,也可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装后应用。
[0019]本技术提供的昆虫自动捕获机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所述昆虫自动捕获机构利用杠杆原理将捕获区设计成一活动杠杆,当昆虫爬行至活动杆捕获区时,在虫体自身重力作用下,活动杆发生翻转,由斜向上的角度翻转为接近竖直向下,且活动杆捕获区表面光滑,仅有散在的单向着力结构,即当活动杆处于正常位时,昆虫可正常着力并向上攀爬,当活动杆处于翻转位时,表面着力点消失,昆虫无处着力,从而在自身重力和翻转形成的俯冲力作用下从捕获区跌落;所述捕获区由基端向顶端变细的设计使活动杆翻转后昆虫更容易跌落;所述承托区上沿形成的限位槽可限制活动杆翻转后的角度,避免配重区越过竖直中线,保证活动杆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从而实现连续自动捕获;所述配重区可根据不同昆虫的虫体大小调整配重物重量,从而调节活动杆的翻转扭矩,使所述捕获机构可用于不同种类昆虫的捕获;所述连接区为中空管状结构,方便捕获机构的安装或与连接件组装;所述捕获机构可与胶带、布带、水桶等常见工具组成完整捕获装置,在林地、草地、田地等不同场地应用;本技术利用昆虫自然习性和杠杆原理,将捕获区设计成活动单元,极大地提高了捕获效率,同时扩大了自动捕获装置的应用范围,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弊端,可显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收益;此外,所述捕获机构除可用
于养殖昆虫的捕获之外,还可用于多种农业、林业、畜牧业害虫的捕捉和防治。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第三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固定杆;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杠杆式昆虫自动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1)和活动杆(2),以及可选配的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和第三连接件(5);所述固定杆(1)包括连接区(11)、承托区(12)、支撑臂(13)、转动孔(14)和限位槽(15);所述活动杆(2)包括配重区(21)、捕获区(22)、转动轴(23)和配重物(24);所述活动杆(2)通过转动轴(23)安装在支撑臂(13)上的转动孔(14)内;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支撑板(31)和第一连接柱(32),第一连接柱(32)位于支撑板(31)中部并斜向外伸出;所述第二连接件(4)包括扦插杆(41)和第二连接柱(42),扦插杆(41)下端尖细,第二连接柱(42)斜向上位于扦插杆(41)顶端;第三连接件(5)包括桶体(51)和第三连接柱(52),第三连接柱(52)位于桶体(51)上沿并斜向上伸向桶体(51)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自动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2)可翻转。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孟科张胜昊张凤丹张孟强
申请(专利权)人:张孟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