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466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包括大球囊、小球囊、导管和导丝;导管中心有容纳、导通导丝的中心腔体,导管两端是与中心腔体连通的导丝入口和导丝出口;导管外周依次覆盖有第一充气腔体和第二充气腔体,第一充气腔体上近导丝入口端连通有第一充气口,第二充气腔体上近导丝入口端连通有第第二充气口,第一充气腔体、第二充气腔体以及导丝的中心腔体为相互独立的空间;小球囊位于靠近导丝出口一端,与第一充气腔体连通;大球囊位于在小球囊后部,与第二充气腔体连通;导丝通过导管导向进入病灶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次介入就进行穿刺和扩张的操作,大球囊对导管、导丝以及小球囊起到定位作用,确保准确快速的找准穿刺和扩张位置,提高安全性。安全性。安全性。

A double balloon interventional cath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

技术介绍

[0002]介入治疗是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血管内病灶破除,而使血管内恢复通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使用导管将导丝导入血管内,通过导丝将病灶穿通,再利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球囊导管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用经皮穿刺技术将它插入血管的狭窄部位,在严密监护下进行球囊扩张膨胀,使血管的狭窄部位得到扩张。
[0003]目前导丝、导管和球囊导管是各自独立的两个设备,在治疗时,穿刺和扩张需要分别进行介入操作,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降低了作业效率,而且单独进行穿刺或者扩张的时候,难以控制导丝或者球囊的方向和位置,穿刺时找不准位置容易偏离中心病灶的区域穿刺到血管壁上造成内出血,扩张时球囊找不准定位很难进入穿刺开缝位置,则不能有效的将病灶区域扩张,影响治疗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可以一次介入就进行穿刺和扩张的操作,并能实现导管定位,确保准确快速的找准穿刺和扩张位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包括大球囊、小球囊、导管和导丝;所述导管中心有容纳、导通导丝的中心腔体,导管两端是与中心腔体连通的导丝入口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外周依次覆盖有第一充气腔体和第二充气腔体,所述第一充气腔体上近导丝入口端连通有第一充气口,所述第二充气腔体上近导丝入口端连通有第第二充气口,所述第一充气腔体、第二充气腔体以及导丝的中心腔体为相互独立的空间;所述小球囊位于靠近导丝出口一端,与第一充气腔体连通;所述大球囊位于在小球囊后部,与第二充气腔体连通;所述导丝通过导管导向进入病灶区域。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球囊导管和穿刺导管合并为一体,导丝通过导管中心腔体可进行穿刺对病灶区域进行开缝,小球囊进行扩张,一次介入就进行穿刺和扩张的操作,大球囊张开后支撑到血管内壁可以保证导管始终位于血管内的中心位置,从对导管、导丝以及小球囊起到定位作用,确保准确快速的找准穿刺和扩张位置,提高安全性。此外,在小球囊开通范围不够,还可以选择用大球囊进行二次扩张,使开通范围变得更大,使用起来更灵活。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第一充气腔体和第二充气腔体均为柔性材料制作。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在血管内移动导向,且不会伤害到血管壁。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大球囊扩展直径小于等于20mm,所述小球囊扩展直径小于等于5mm。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大小球囊的直径根据病体需求可以进行调整,这里考虑主要是泛用性能。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大球囊和小球囊尺之间的距离为3mm。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大球囊距离导丝出口和小球囊越近,对二者的定位效果越好,因此大球囊和小球囊尺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导管上导丝出口处设有对比剂注孔。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前端小球囊没扩张时,用通过导管中心腔体先注入对比剂以便于观察导管前端小球囊位置。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小球囊和大球囊中间有对比剂注孔。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管中心腔体先注入对比剂以便于观察大球囊位置。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导丝控制端有导丝控制柄。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于控制导丝导入方向,方便操作导丝。
[001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导丝出口处有坡度形成尖端口。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导管球囊进入。
[002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导管近导丝入口端设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为对称设置在导管上下两侧的翼板。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导管进入人体内较深时,阻隔板能够阻挡在人体表皮外,防止导管继续向体内进入引起事故。
[002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充气口和第一充气口分别设置在导管上下两侧一前一后的位置。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位置来区分大小球囊的充气口,当然也可以采用设置不同大小的充气口或者在充气口上进行相应的标识等合适的手段来进行区分。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对比剂注孔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阻隔板的示意图;
[0029]图中:1、导丝控制柄,2、导管,3、第一充气口,4、大球囊,5、小球囊,6、导丝,7、第二充气口,8、第一充气腔体,9、第二充气腔体,10、对比剂注孔,11、阻隔板,12、导丝入口,13、导丝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包括大球囊4、小球囊5、导管2和导丝6;所述导管2中心有容纳、导通导丝6的中心腔体,导管2两端是与中心腔体连通的导丝入口12和导丝出口13;所述导管外周依次覆盖有第一充气腔体9和第二充气腔体8,所述第一充气腔体9上近导丝入口12端连通有第一充气口7,所述第二充气腔体8上近导丝入口12端连通有第第二充气口3,所述第一充气腔体9、第二充气腔体8以及导丝6的中心腔体为相互独立的空间;所述小球囊5位于靠近导丝出口13一端,与第一充气腔体9连通;所述大球囊4
位于在小球囊5后部,与第二充气腔体8连通;所述导丝6通过导管2导向进入病灶区域。本专利技术将球囊导管和穿刺导管合并为一体,导丝6通过导管2中心腔体可进行穿刺对病灶区域进行开缝,小球囊5进行扩张,一次介入就进行穿刺和扩张的操作,大球囊4张开后支撑到血管内壁可以保证导管始终位于血管内的中心位置,从对导管2、导丝6以及小球囊5起到定位作用,确保准确快速的找准穿刺和扩张位置,提高安全性。此外,在小球囊开通范围不够,还可以选择用大球囊进行二次扩张,使开通范围变得更大,使用起来更灵活。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导管2、第一充气腔体8和第二充气腔体9均为柔性材料制作。方便在血管内移动导向,且不会伤害到血管壁。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大球囊4扩展直径小于等于20mm,所述小球囊5扩展直径小于等于5mm。大小球囊的直径根据病体需求可以进行调整,这里考虑主要是泛用性能。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大球囊4和小球囊尺5之间的距离为3mm。大球囊距离导丝出口和小球囊越近,对二者的定位效果越好,因此大球囊4和小球囊尺5之间的距离不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球囊(4)、小球囊(5)、导管(2)和导丝(6);所述导管(2)中心有容纳、导通导丝(6)的中心腔体,导管(2)两端是与中心腔体连通的导丝入口(12)和导丝出口(13);所述导管外周依次覆盖有第一充气腔体(9)和第二充气腔体(8),所述第一充气腔体(9)上近导丝入口(12)端连通有第一充气口(7),所述第二充气腔体(8)上近导丝入口(12)端连通有第第二充气口(3),所述第一充气腔体(9)、第二充气腔体(8)以及导丝(6)的中心腔体为相互独立的空间;所述小球囊(5)位于靠近导丝出口(13)一端,与第一充气腔体(9)连通;所述大球囊(4)位于在小球囊(5)后部,与第二充气腔体(8)连通;所述导丝(6)通过导管(2)导向进入病灶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第一充气腔体(8)和第二充气腔体(9)均为柔性材料制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球囊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球囊(4)扩张直径小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俊诚张庆桥徐浩肖晋昌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