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690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明夹,包括夹体和两个夹柄,夹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且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均为杆结构;连接件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柄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夹持件的枢转部枢转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均为杆结构,由这些结构组装成镂空结构的夹体可大大节约材料成本,且夹体由这些结构一体成型制成,能够有效地简化夹体的制作工艺,降低夹体的制作成本;并且采用至少两个连接件将两边的应力件和支撑件进行连接,且连接件为杆结构,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形成了三角支架结构,大大提高了应力件的抗折性能。大大提高了应力件的抗折性能。大大提高了应力件的抗折性能。

A transparent cl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明夹


[0001]本技术涉及文具用品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透明夹。

技术介绍

[0002]长尾夹又被称为燕尾夹、票夹,把手可移动,夹纸紧,不易脱落。传统的长尾夹由一个弹簧片夹体和两个较长的尾柄弹簧钢丝卡构成,夹体为一次成型的弹簧钢片,尾柄是钢丝制成,与夹体相连接。
[0003]为了方便使用,人们对长尾夹进行各种改进,如申请号为CN201720965966.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长尾夹,包括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前端面下方和第二夹板后端面下方均设置有第一铰接圆管、弧形连接片和第二铰接圆管,所述第一夹板上的第一铰接圆管一端和第二铰接圆管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夹板上的第一铰接圆管一端和第二铰接圆管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连接架和第四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架和第四连接架的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连接。
[0004]上述现有技术长尾夹,其缺点是:进采用一个弹性元件连接将两边的连接架进行连接,这周具有镂空结构的一体成型夹体其结构强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省力长尾夹,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透明夹,包括夹体和两个夹柄,所述夹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且所述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均为杆结构;所述夹持件设置有一对,每个所述夹持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板状部和枢转部,一对枢转部连接在板状部一端的两侧;所述应力件设置有一对,两个应力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撑件与两个板状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至少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应力件与支撑件的连接处;两个夹柄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夹持件的枢转部枢转连接,两个夹柄的另一端均超出应力件,用以供使用者按压,相对按压两个夹柄的另一端致使两个夹柄同时挤压应力件,两个夹持件打开形成一个开口。
[0007]本技术的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均为杆结构,由这些结构组装成镂空结构的夹体可大大节约材料成本,且夹体由这些结构一体成型制成,能够有效地简化夹体的制作工艺,降低夹体的制作成本;并且采用至少两个连接件将两边的应力件和支撑件进行连接,且连接件为杆结构,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形成了三角支架结构,大大提高了应力件的抗折性能。
[0008]优选地,所述枢转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枢转部分别连接在板状部外侧两端,所述枢转部一体地从板状部下端向外翻卷成圆管状结构,两个枢转部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成斜向切断圆筒的形状,且其斜向切断的切口前端侧形成为朝向外侧状。
[0009]优选地,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设置于两个枢转部中间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一体地
从板状部的下端向外弯折形成端部外方为凸曲面状。
[0010]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支撑件和上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为直杆,且下支撑件下端与板状部上端连接,所述下支撑件上端与所述上支撑件下端连接,所述上支撑件上端与所述应力件一端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上支撑件为直杆,且所述上支撑件与应力件的连接处形成直角结构。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三个,其中两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应力件与支撑件的连接处,另一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应力件的中间位置连接,所述夹柄与应力件的接触点位于中间的连接件和端部的连接件之间。
[0013]有益效果:当上支撑件为直杆时,上支撑件与应力件的连接处形成直角结构,其产生的直角边易对人员造成损伤,因此,使用三个连接件将两边的应力件和支撑件进行连接,位于两端的连接件与应力件和支撑件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能加强应力件的抗折性能的同时也能避免直角边易对人员造成损伤,另一个连接件设置于两个应力件的正中间,使得三个连接件等间距设置,使得应力件在被夹持时受力均匀,可进一步提高应力件的抗折性。
[0014]优选地,所述上支撑件为弧形杆,且所述上支撑件与应力件的连接处形成圆角结构。
[0015]有益效果:采用弧形杆结构的上支撑件与应力件进行连接,形成的圆角结构一方面可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抗折性能,另一方面圆角结构不会在夹持过程中对人员造成损伤。
[0016]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应力件与支撑件的连接处,所述夹柄与应力件的接触点位于所述连接件与应力件的相接点对面。
[0017]有益效果:通过将夹柄与应力件的接触点设置于连接件与应力件的相接点对面,可起到更好的支撑效果。
[0018]优选地,所述夹柄包括一体成型的握持部、压夹部和插杆,所述压夹部的一端向内倾斜并连接所述握持部,所述压夹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插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插杆的另一端伸入枢转部内部并能在所述枢转部内部进行转动。
[0019]优选地,所述握持部一体地从其中一个所述压夹部向另一个所述压夹部弯折形成,所述握持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0020]有益效果:握持部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结构,能够增大手指与握持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夹持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2]1、本技术的夹持件、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均为杆结构,由这些结构组装成镂空结构的夹体可大大节约材料成本,且夹体由这些结构一体成型制成,能够有效地简化夹体的制作工艺,降低夹体的制作成本;并且采用至少两个连接件将两边的应力件和支撑件进行连接,且连接件为杆结构,支撑件、应力件和连接件形成了三角支架结构,大大提高了应力件的抗折性能。
[0023]2、当上支撑件为直杆时,上支撑件与应力件的连接处形成直角结构,其产生的直角边易对人员造成损伤,因此,使用三个连接件将两边的应力件和支撑件进行连接,位于两端的连接件与应力件和支撑件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能加强应力件的抗折性能的同时也能避免直角边易对人员造成损伤,另一个连接件设置于两个应力件的正中间,使得三个连接件
等间距设置,使得应力件在被夹持时受力均匀,可进一步提高应力件的抗折性。
[0024]3、采用弧形杆结构的上支撑件与应力件进行连接,形成的圆角结构一方面可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抗折性能,另一方面圆角结构不会在夹持过程中对人员造成损伤;且通过将夹柄与应力件的接触点设置于连接件与应力件的相接点对面,可起到更好的支撑效果。
[0025]4、本技术握持部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结构,能够增大手指与握持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夹持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透明夹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透明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矩形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透明夹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标号说明:...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夹体(1)和两个夹柄(2),所述夹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夹持件(11)、支撑件(12)、应力件(13)和连接件(14),且所述夹持件(11)、支撑件(12)、应力件(13)和连接件(14)均为杆结构;所述夹持件(11)设置有一对,每个所述夹持件(11)包括一体成型的板状部(111)和枢转部(112),一对枢转部(112)连接在板状部(111)一端的两侧;所述应力件(13)设置有一对,两个应力件(13)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撑件(12)与两个板状部(1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14)至少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个连接件(1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应力件(13)与支撑件(12)的连接处;两个夹柄(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夹持件(11)的枢转部(112)枢转连接,两个夹柄(2)的另一端均超出应力件(13),用以供使用者按压,相对按压两个夹柄(2)的另一端致使两个夹柄(2)同时挤压应力件(13),两个夹持件(11)打开形成一个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部(112)设置有两个,两个枢转部(112)分别连接在板状部(111)外侧两端,所述枢转部(112)一体地从板状部(111)下端向外翻卷成圆管状结构,两个枢转部(11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成斜向切断圆筒的形状,且其斜向切断的切口前端侧形成为朝向外侧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11)还包括设置于两个枢转部(112)中间的抵接部(113),所述抵接部(113)一体地从板状部(111)的下端向外弯折形成端部外方为凸曲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2)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支撑件(121)和上支撑件(122),所述下支撑件(121)为直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晋
申请(专利权)人:爱文易成文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