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01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包括:间隔设置于地基的若干集水井;设置于地基的沉淀池;供连通若干集水井的若干第一排水沟;供连通沉淀池与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排水沟;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相邻的两个集水井的若干第一虹吸管,第一虹吸管的一端伸入远离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侧部;以及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沉淀池与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虹吸管,第二虹吸管的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的侧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淤泥和泥沙于排水沟和集水井中沉降,施工人员只需要定期清理沉淀池既可以保持施工场地的环境,提高了施工场地的环境整洁性。环境整洁性。环境整洁性。

Drainage structure for surface drainage of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施工场地排水,一般采用大面积放坡,从而使得实干场地的积水能够流出,但该种方式难以使用于复杂的施工环境,复杂施工环境中的排水往往采用挖集水井和排水沟,从而积水能够流入集水井,进而积水自然沉降,以达到排水效果,但随积水的蓄积,排水沟和集水井往往会堆积大量的淤泥,且集水井中雨水自然沉降时间久,雨天时常常造成雨水漫过排水沟和集水井的顶部,从而造成排水沟排水不畅,且排水沟和集水井中的积水和淤泥容易变臭并滋养蚊虫,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去清理水沟积水和淤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系统,解决了传统施工中排水系统积水沉降困难、积水变臭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与排水沟连通的沉淀池,进而于集水井和沉淀池之间设置虹吸管,利用虹吸远离,使得集水井中的积水逐步流入沉淀池进行沉降,且积水流动过程中可以带走淤泥和泥沙,避免了淤泥和泥沙于排水沟和集水井中沉降,施工人员只需要定期清理沉淀池既可以保持施工场地的环境,提高了施工场地的环境整洁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包括:
[0006]间隔设置于地基的若干集水井;
[0007]设置于地基的沉淀池;
[0008]供连通若干集水井的若干第一排水沟;
[0009]供连通沉淀池与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排水沟;
[0010]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相邻的两个集水井的若干第一虹吸管,第一虹吸管的一端伸入远离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侧部,以使得远离沉淀池的集水井底部的积水流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以及
[0011]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沉淀池与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虹吸管,第二虹吸管的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的侧部,以使得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底部的积水流入沉淀池。
[0012]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排水沟的底部向靠近沉淀池的方向倾斜以形成第一坡面,第二排水沟的底部向靠近沉淀池的方向倾斜以形成第二坡面。
[0013]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地基的表面向靠近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的方向倾斜以形成导流面。
[0014]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若干集水井的底部标高相等,且沉淀池的底部标高低于集水井的底部标高。
[0015]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沉淀池包括并列设置的三个单元池、开设于相邻的两个单元池之间的通孔以及覆盖于单元池的顶面的盖板,若干第二虹吸管伸入位于一侧的单元池的侧壁。
[0016]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靠近第二虹吸管的通孔的底部标高大于远离第二虹吸管的通孔的顶部标高,且靠近第二虹吸管的通孔的底部标高低于集水井的底部标高。
[0017]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覆盖于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的顶面的篦子,篦子间隔开设有若干疏水孔,地基的表面积水自疏水孔流入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
[0018]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覆盖于集水井的顶面的井盖。
[0019]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虹吸管包括:
[0020]竖直伸入远离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顶端与集水井的内底壁平齐的第一支管;
[0021]垂直连接于第一支管的底端且呈水平向的第一水平管,第一水平管向靠近沉淀池的另一个集水井的方向延伸;
[0022]垂直连接于第一水平管远离第一支管的端部且沿集水井的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一竖直管;以及
[0023]连接于第一竖直管远离第一水平管的端部且沿第一排水沟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引流管,第一引流管远离第一竖直管的端部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侧部。
[0024]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虹吸管包括:
[0025]竖直伸入靠近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顶端与集水井的内底壁平齐的第二支管;
[0026]垂直连接于第二支管的底端且水平地向靠近沉淀池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水平管;
[0027]垂直连接于第二水平管远离第二支管的端部且沿集水井的井壁向上延伸的第二竖直管;以及
[0028]连接于第二竖直管远离第二水平管的端部且沿第二排水沟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引流管,第二引流管远离第二竖直管的端部伸入沉淀池的侧部。
[0029]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通过于地基设置沉淀池,进而通过若干的第二排水沟以和集水井导通,从而当集水井蓄满积水后,排水沟的水可以继续导入大容积的沉淀池,提高了排水结构的排水量,进而通过于若干集水井之间设置第一虹吸管导通,且集水井和沉淀池之间设置第二虹吸管导通,从而当沉淀池的液面低于集水井的液面时,集水井的水能够通过虹吸现象导入沉淀池,由于淤泥是沉积在集水井的底部,从而能够将淤泥引入沉淀池,避免了淤泥堆积于集水井、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避免了施工现场排水结构长时间不清理造成的水质变差甚至夏季滋养蚊虫,也提高了排水结构的正常排水功能,提高了现场卫生环境,减少了现场环境卫生维护人员的投入,大大提升了绿色施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技术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0031]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第一排水沟1,集水井2,第一虹吸管3,延伸管31,第二排水沟4,沉淀池5,一级单元池51,二级单元池52,三级单元池53,第一通孔54,第二通孔55,第二虹吸管6,第二支管61,第二水平管62,第二竖直管63,第二引流管64,导流面7。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利于对本技术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4]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包括:
[0035]间隔设置于地基的若干集水井2;
[0036]设置于地基的沉淀池5;
[0037]供连通若干集水井2的若干第一排水沟1;
[0038]供连通沉淀池5与靠近沉淀池5的集水井2的若干第二排水沟4;
[0039]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相邻的两个集水井2的若干第一虹吸管3,第一虹吸管3的一端伸入远离沉淀池5的集水井2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5的集水井2的侧部,以使得远离沉淀池5的集水井2底部的积水流入靠近沉淀池5的集水井2;以及
[0040]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沉淀池5与靠近沉淀池5的集水井2的若干第二虹吸管6,第二虹吸管6的一端伸入靠近沉淀池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于地基的若干集水井;设置于地基的沉淀池;供连通若干所述集水井的若干第一排水沟;供连通所述沉淀池与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排水沟;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水井的若干第一虹吸管,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一端伸入远离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的侧部,以使得远离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底部的积水流入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以及埋设于地基且供导通所述沉淀池与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的若干第二虹吸管,所述第二虹吸管的一端伸入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的底部且另一端伸入所述沉淀池的侧部,以使得靠近所述沉淀池的集水井底部的积水流入所述沉淀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底部向靠近所述沉淀池的方向倾斜以形成第一坡面,所述第二排水沟的底部向靠近所述沉淀池的方向倾斜以形成第二坡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地基的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一排水沟和所述第二排水沟的方向倾斜以形成导流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集水井的底部标高相等,且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标高低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标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包括并列设置的三个单元池、开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池之间的通孔以及覆盖于所述单元池的顶面的盖板,若干所述第二虹吸管伸入位于一侧的所述单元池的侧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地基的表面排水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虹吸管的所述通孔的底部标高大于远离所述第二虹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振威徐骏峰肖毕江姚栋王祥祥黄婷边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