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192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以及第一LC网络、第二LC网络、变比为N的变压器,第一控制电路通过第二控制电路与第一LC网络连接,第一LC网络通过变比为N的变压器与第二LC网络连接,第二LC网络与第三控制电路电路连接,第三控制电路连接有负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匹配不同的C1和C2电压,达到宽范围增益,同时通过控制开关管K1和开关管K2不同时导通,且软开关损耗小,从而提升了总体电路的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开关管K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增益变换电路
,尤其是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宽输入宽输出电源需求越来越大,常用拓扑包括移相全桥、硬开关全桥拓扑或者LLC和buck/boost两级级联的结构,前两者虽然可以实现宽范围的输入和宽范围的输出,但是效率低,开关频率低,难以实现高功率密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后者采用两级级联的结构,LLC工作在准谐振点,具有较高效率,buck/boost调压达到宽范围的输入和宽范围的输出,但是成本增加了,控制也变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本专利技术通过匹配不同的电容C1和C2电压,达到宽范围增益,同时第一控制电路每个开关管都实现软开关,效率更高,再者第一控制电路的功率大小远小于传统的buck/boost,体积和成本也大幅降低。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以及第一LC网络、第二LC网络、变比为N的变压器,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通过第二控制电路与第一LC网络连接,所述的第一LC网络通过变比为N的变压器与第二LC网络连接,所述的第二LC网络与第三控制电路电路连接,所述的第三控制电路连接有负载。
[0005]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电源DC、开关管K1、开关管K2、开关管K3、开关管K4、电感L1、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的输入电源DC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开关管K1、开关管K2连接,所述的开关管K1、开关管K2的另一端经电感L1后分别与开关管K3、开关管K4连接,所述的输入电源DC的正极和负极还分别与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的电容C1和电容C2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K3、开关管K4连接。
[0006]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控制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并联连接在输入电源DC的正极与电容C1的负极之间;所述的第一LC网络分别与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的中节点连接。
[0007]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开关管Q3、开关管Q4,所述的开关管Q3、开关管Q4串联连接。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C
Q1
、电容C
Q2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电容C
Q1
,所述的电容C
Q1
连接在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中节点上或连接在开关管Q2的一端上。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LC网络、第二LC网络均为LC谐振网络,其包括电容Cr、一个电感Lr,所述的电容Cr与电感Lr可以为串联连接。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LC网络、第二LC网络均为LC谐振网络,均包括两个电感Lr和一个电容Cr,且所述的第一LC网络的电容Cr与第一LC网络的其中一个电感Lr串连连接,第一LC网络的另一个电感Lr与第一LC网络输入并联连接;
[0012]所述的第二LC网络的电容Cr与第二LC网络的其中一个电感Lr串连连接,第二LC网络的另一个电感Lr与第二LC网络输出并联连接。
[0013]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电容C3,所述的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并联连接,所述的第二LC网络分别与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的中节点连接。
[0014]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5、开关管Q6,所述的第二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7、开关管Q8。
[0015]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5、开关管Q6,所述的第二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C
Q7
、电容C
Q7

[0016]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二极管Q5、二极管Q7,所述的第二逆变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C
Q7
、电容C
Q7

[0017]作为优选的,所述的开关管K1和开关管K2不同时导通,开关管K3和开关管K4不同时导通,开关管K1、开关管K2、开关管K3和开关管K4的占空比范围为0%~100%。
[0018]工作原理:
[0019]1)、开关管K3和开关管K2导通,开关管K1和开关管K4关断时,电容C2给一电感L1充电;
[0020]2)、接着开关管K2关断,电感L1的电流给开关管K1的寄生电容放电,给开关管K2的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开关管K1的二极管导通;
[0021]3)、开通开关管K1,关管K1零电压开通;
[0022]4)、关断开关管K3,电感L1的电流给开关管K4的寄生电容放电,给开关管K3的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开关管K4的二极管导通;
[0023]5)、开通开关管K4,开关管K4零电压开通;
[0024]6)、检测电感L1的电流,当电流方向变反向,关断开关管K1,电感L1的电流给开关管K2的寄生电容放电,给开关管K1的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开关管K2的二极管导通;
[0025]7)、开通开关管K2,开关管K2零电压开通;
[0026]8)、关断开关管K4,电感L1的电流给开关管K3的寄生电容放电,给开关管K4的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开关管K3的二极管导通;
[0027]9)、开通开关管K3,开关管K3零电压开通。
[0028]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第二整流半桥、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的上下开关管不同时导通,在不考虑死区时间,导通和关断占空比为50%。
[00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0]1、本专利技术通过匹配不同的C1和C2电压,达到宽范围增益,同时第一控制电路电路的开关管都实现软开关,实现高频化,整体功率密度提升30%,效率提高了13

23%;
[0031]2、本专利技术的每一半桥的上下开关管不同时导通,在不考虑死区时间,导通和关断占空比为50%;每一半桥在变频或者变占空比或者移相工作,改变输入电源到负载端的增益;
[0032]3、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开关管K1

开关管K4的占空比,达到控制电容C1和电容C2的电压,改变输入电源到负载端的增益;本专利技术的效率提高了20

30%;
[0033]4、与现有技术的两级LLC和buck/boost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控制电路的功率远小于buck/boost电路,器件成本减小50%以上,体积也减小50%以上。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框架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图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以及第一LC网络、第二LC网络、变比为N的变压器,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通过第二控制电路与第一LC网络连接,所述的第一LC网络通过变比为N的变压器与第二LC网络连接,所述的第二LC网络与第三控制电路电路连接,所述的第三控制电路连接有负载;其中,所述的第一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电源DC、开关管K1、开关管K2、开关管K3、开关管K4、电感L1、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的输入电源DC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开关管K1、开关管K2连接,所述的开关管K1、开关管K2的另一端经电感L1后分别与开关管K3、开关管K4连接,所述的输入电源DC的正极和负极还分别与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的电容C1和电容C2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K3、开关管K4连接;所述的第二控制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并联连接在输入电源DC的正极与电容C1的负极之间;所述的第一LC网络分别与第一整流半桥和第二整流半桥的中节点连接,所述的第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电容C3,所述的第二LC网络分别与第一逆变半桥、第二逆变半桥的中节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开关管Q3、开关管Q4,所述的开关管Q3、开关管Q4串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C
Q1
、电容C
Q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增益软开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整流半桥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所述的第二整流半桥包括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天生向锷杜贵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爱申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