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1240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平面偶极子、方形环、介质基板Ⅰ、馈电结构和反射板;平面偶极子、方形环分别被设置在介质基板Ⅰ的上下表面,馈电结构垂直放置在反射板的上面,介质基板Ⅰ上表面印刷平面偶极子,下表面印刷方形环,平面偶极子上加载方形缝隙和矩形缝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加载方形环,在低频处引入一个新的谐振点,扩大了天线的覆盖频段,并且没有增加天线的额外体积,天线实现了低剖面设计,并通过调节馈电结构来调节因剖面降低所带来的阻抗失配情形。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差分馈电进行馈电,且剖面高度低,能有效减小天线的尺寸,且采用PCB板材,加工成本低,制作简单,能很好运用在通信系统中。能很好运用在通信系统中。能很好运用在通信系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属于天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尽管目前5G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目前对基站的改进仍然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对于目前移动通信中2G/3G/4G的频段覆盖,即1710

2690MHz的天线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通信系统的前端电路尺寸在逐渐减小,因此在天线性能不改变的情况下,天线的尺寸太大,不适用目前的通信系统,天线的小型化变得尤其重要,为了减小天线的使用数目,降低天线的占用空间,节约基站资源,对天线的宽带化研究也变得很有意义。考虑到制作成本以及加工简便与否,采用PCB形式的印刷成为人们的设计首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通过加载方形环,在低频处引入一个新的谐振点,扩宽了天线的覆盖频段,还实现了低剖面结构,实现了天线小型化设计。
[000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包括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介质基板Ⅰ3、馈电结构4和反射板5;所述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分别被设置在介质基板Ⅰ3的上下表面,馈电结构4垂直放置在反射板5的上面,馈电结构4、介质基板Ⅰ3相互垂直放置,馈电结构4位于反射板5、介质基板Ⅰ3之间。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共同构成天线的辐射主体。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介质基板Ⅰ3上表面印刷平面偶极子1,下表面印刷方形环2,平面偶极子1上加载方形缝隙6和矩形缝隙7;平面偶极子1中间加载了十字型缝隙9,并且对十字型缝隙9尾部的平面偶极子1做了切角8处理。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馈电结构4包括两组馈电结构;第一组馈电结构包括金属平面Ⅰ10,介质基板Ⅱ11、馈电微带线组Ⅰ12;第二组馈电结构包括金属平面Ⅱ13、介质基板Ⅲ14、馈电微带线组Ⅱ15;第一组馈电结构与第二组馈电结构相互垂直放置;其中,介质基板Ⅱ11和介质基板Ⅲ14相互垂直放置,并且垂直与平面偶极子1;介质基板Ⅱ11的两面分别印刷金属平面Ⅰ10和馈电微带线组Ⅰ12;介质基板Ⅲ14的两面分别印刷金属平面Ⅱ13和馈电微带线组Ⅱ15。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馈电微带线组Ⅰ12是由五段微带传输线组成,第一微带线16、第二微带线17、第三微带线18、第四微带线19、第五微带线20依次连接在一起;
[0009]所述馈电微带线组Ⅱ15是由五段微带传输线组成,第六微带线21、第七微带线22、第八微带线23、第九微带线24、第十微带线25依次连接在一起。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微带线16、第二微带线17在一条直线上,第二微带线17与第三微带线18垂直,第三微带线18与第四微带线19垂直,第四微带线19与第五微带线20在一条直线上,第一微带线16和第二微带线17平行于第四微带线19和第五微带线
20;第六微带线21、第七微带线22在一条直线上,第七微带线22与第八微带线23垂直,第八微带线23与第九微带线24垂直,第九微带线24与第十微带线25在一条直线上,第六微带线21和第七微带线22平行于第九微带线24和第十微带线25,第三微带线18和第八微带线23均加载矩形缝隙。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微带线16的长度和第五微带线20的长度和宽度相等,第二微带线17和第四微带线19的宽度和长度相等,第三微带线18的宽度和第二微带线17、第四微带线19的宽度相等。第六微带线21的长度和第十微带线25的长度和宽度相等,第七微带线22和第九微带线24的宽度和长度相等,第八微带线23的宽度和第七微带线22、第九微带线24的宽度相等。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介质基板Ⅰ3、介质基板Ⅱ11和介质基板Ⅲ14的介电常数为4.4、损耗正切角为0.02的FR4板材。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馈电结构4的高度17mm。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一对偶极子工作产生一个谐振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对相同的偶极子,形成交叉结构,并在相邻偶极作切角处理,改变相邻偶极子间的耦合。为了进一步的扩大频率覆盖范围,在介质基板的底部加载一个方形环,在低频处可以引入一个新的谐振点,通过调节环的尺寸大小,可以实现天线的宽带化设计,并且没有增加天线的额外尺寸。馈电结构的不同微带线尺寸,可以很好的调节天线的阻抗,因此可以削弱因降低天线剖面高度所带来的阻抗失配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采用FR4介质基板,成本低、易加工,并且实现了天线的宽带化和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天线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天线辐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组馈电结构的示意图1;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组馈电结构的示意图1;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天线设计过程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天线不同天线模型的回波损耗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天线工作在谐振点3的矢量电流示意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天线的最后S参数示意图;
[0023]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组馈电结构的示意图2;
[0024]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组馈电结构的示意图2。
[0025]图1中各标号:1

平面偶极子,2

方形环,3

介质基板Ⅰ,4

馈电结构,5

反射板,6

方形缝隙,7

矩形缝隙,8

切角,9

十字型缝隙,10

金属平面Ⅰ,11

介质基板Ⅱ,12

馈电微带线组Ⅰ,13

金属平面Ⅱ,14

介质基板Ⅲ,15

馈电微带线组Ⅱ,16

第一微带线,17

第二微带线,18

第三微带线,19

第四微带线,20

第五微带线,21

第六微带线,22

第七微带线,23

第八微带线,24

第九微带线,25

第十微带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7]实施例1:如图1

图10所示,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包括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介质基板Ⅰ3、馈电结构4和反射板5;所述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分别被设置在介质基板Ⅰ3的上下表面,馈电结构4垂直放置在反射板5的上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介质基板Ⅰ(3)、馈电结构(4)和反射板(5);所述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分别被设置在介质基板Ⅰ(3)的上下表面,馈电结构(4)垂直放置在反射板(5)的上面,馈电结构(4)、介质基板Ⅰ(3)相互垂直放置,馈电结构(4)位于反射板(5)、介质基板Ⅰ(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偶极子(1)、方形环(2)共同构成天线的辐射主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Ⅰ(3)上表面印刷平面偶极子(1),下表面印刷方形环(2),平面偶极子(1)上加载方形缝隙(6)和矩形缝隙(7);平面偶极子(1)中间加载了十字型缝隙(9),并且对十字型缝隙(9)尾部的平面偶极子(1)做了切角(8)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结构(4)包括两组馈电结构;第一组馈电结构包括金属平面Ⅰ(10),介质基板Ⅱ(11)、馈电微带线组Ⅰ(12);第二组馈电结构包括金属平面Ⅱ(13)、介质基板Ⅲ(14)、馈电微带线组Ⅱ(15);第一组馈电结构与第二组馈电结构相互垂直放置;其中,介质基板Ⅱ(11)和介质基板Ⅲ(14)相互垂直放置,并且垂直与平面偶极子(1);介质基板Ⅱ(11)的两面分别印刷金属平面Ⅰ(10)和馈电微带线组Ⅰ(12);介质基板Ⅲ(14)的两面分别印刷金属平面Ⅱ(13)和馈电微带线组Ⅱ(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方形环的低剖面小型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微带线组Ⅰ(12)是由五段微带传输线组成,第一微带线(16)、第二微带线(17)、第三微带线(18)、第四微带线(19)、第五微带线(20)依次连接在一起;所述馈电微带线组Ⅱ(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兰陈华朱永豪张纪芳颜艳杨楚璇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