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00854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涉及电力监测技术领域,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根据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建立用电点布局模型图;获取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根据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搭建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获取台区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根据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及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搭建台区电力负荷模型,并输出台区范围内的电力负荷值;通过对台区范围内不同的子区域分别进行未来t时长内的用电量的预测,然后再将所有子区域所获得的预测用电量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台区范围内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快速的被统计,同时降低预测误差,从而使得最终所获得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接近实际值。获得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接近实际值。获得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接近实际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监测
,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力负荷预测作为电力系统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预测的精度高低会对经济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及发展规划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随着电力市场进一步开放、市场机制更加成熟、市场开放更加全面,电力负荷预测将发挥更大作用。
[0003]现有的电力负荷预测往往只是对指定区域内的用电点的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方式会使得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偶然性,从而使得评估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使得在用电高峰期时,存在用电负荷不足的隐患,为此,现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根据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建立用电点布局模型图;
[0007]步骤二:获取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根据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搭建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
[0008]步骤三:获取台区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根据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及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搭建台区电力负荷模型,并输出台区范围内的电力负荷值。
[0009]进一步的,在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后,将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台区范围的用电点布局模型图的建立过程包括:
[0011]建立二维平面坐标系,并将台区范围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将台区范围内所划分的若干个子区域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并获取每个子区域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
[0012]根据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实际分布位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进行标记;获取每个用电点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落点位置,根据用电点的落点位置获取用电点所属的子区域。
[0013]进一步的,所述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的获取过程包括:
[0014]设置用电周期T,并记录用电周期T时间段内的日期以及时间线;
[0015]在每个用电点设置有计量表,通过计量表获取每个用电点在每个日期内对应的时间线的用电速度;
[0016]获取台区范围内的每个子区域在用电周期T时间段内的温度数据。
[0017]进一步的,所述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的搭建过程包括:
[0018]建立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并根据每个用电点的计量表所获得的用电速度,生成对应用电点的用电速度变化曲线,并将用电速度变化曲线映射至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内;
[0019]在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内设置第一时间跨度区间,所述第一时间跨度区间由第一时间跨度轴和第二时间跨度轴组成;
[0020]建立时间关于温度的二维坐标图,并根据每个子区域的温度数据生成温度数据变化曲线;在时间关于温度的二维坐标图内设置第二时间跨度区间,所述第二时间跨度区间包括第三时间跨度轴和第四时间跨度轴;获取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的未来温度数据,并形成温度预测变化曲线;
[0021]获取在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之间的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时间跨度轴表示当前时刻,所述第一时间跨度轴为与第二时间跨度轴间隔时长为t的前一时刻;所述第三时间跨度轴对应的时刻与第一时间跨度轴对应的时刻一致,第四时间跨度轴为与第二时间跨度轴间隔时长为t的未来的时刻。
[0023]进一步的,所述台区电力负荷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
[0024]获取每个用电点在第一时间跨度轴与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用电速度变化曲线之间的面积,则所获得的面积即为用电点在第一时间跨度轴与第二时间跨度轴期间所消耗的用电量;
[0025]获取标号为i的子区域标号为j的用电点第一时间跨度轴与第二时间跨度轴期间的同比用电量,从而获得编号为i子区域的用电同比增长系数。
[0026]进一步的,根据所获得的第一时间跨度轴与第二时间跨度轴之间的用电影响系数;对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之间的用电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0027]获取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之间的预测温度数据变化曲线,并获取温度数据变化曲线中的最大温度值和最小温度值;
[0028]对所获得的温度数据进行环比,则获得在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之间的用电影响系数的变动率。
[0029]进一步的,则根据第一时间跨度轴与第二时间跨度轴的用电量以及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对第二时间跨度轴与第四时间跨度轴之间的用电负荷值进行预测:
[0030]根据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中将要增加的用电点以及减少的用电点,获得标号为i的子区域内的总的用电点的数量,得到每个标号为i的子区域的预测用电量;则整个台区范围的用电负荷值为所有子区域的预测用电量的总和。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台区范围内不同的子区域分别进行未来t时长内的用电量的预测,然后再将所有子区域所获得的预测用电量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台区范围内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快速的被统计,相比较使用整体对台区范围内的所有用电点直接进行预测,将台区范围分解成若干个子区域进行用电负荷值的预测,能够降低预测误差,从而使得最终所获得的用电负荷值能够更加接近实际值。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4]步骤一: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根据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建立用电点布局模型图;
[0035]步骤二:获取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根据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搭建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
[0036]步骤三:获取台区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根据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及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搭建台区电力负荷模型,并输出台区范围内的电力负荷值。
[0037]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后,将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并将每个子区域进行标号,将子区域的标号记为i,i=1,2,
……
,n,n为整数;
[0038]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台区范围的用电点布局模型图的建立过程具体包括:
[0039]建立二维平面坐标系,并将台区范围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将台区范围内所划分的若干个子区域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并获取每个子区域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
[0040]根据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实际分布位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进行标记;所述用电点包括住宅、企业以及单位等用电场所;
[0041]获取每个用电点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落点位置,根据用电点的落点位置获取用电点所属的子区域;
[0042]将标号为i的子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根据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建立用电点布局模型图;步骤二:获取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根据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搭建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步骤三:获取台区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根据用电点建设规划信息及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搭建台区电力负荷模型,并输出台区范围内的电力负荷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所需要预测的台区范围后,将所设置的台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区范围的用电点布局模型图的建立过程包括:建立二维平面坐标系,并将台区范围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将台区范围内所划分的若干个子区域映射至二维平面坐标系上,并获取每个子区域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根据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实际分布位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进行标记;获取每个用电点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的落点位置,根据用电点的落点位置获取用电点所属的子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区范围内的用电点的历史用电数据的获取过程包括:设置用电周期T,并记录用电周期T时间段内的日期以及时间线;在每个用电点设置有计量表,通过计量表获取每个用电点在每个日期内对应的时间线的用电速度;获取台区范围内的每个子区域在用电周期T时间段内的温度数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区综合用电变化图的搭建过程包括:建立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并根据每个用电点的计量表所获得的用电速度,生成对应用电点的用电速度变化曲线,并将用电速度变化曲线映射至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内;在时间关于用电速度的二维坐标图内设置第一时间跨度区间,所述第一时间跨度区间由第一时间跨度轴和第二时间跨度轴组成;建立时间关于温度的二维坐标图,并根据每个子区域的温度数据生成温度数据变化曲线;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坤李坚林郑浩赵恒阳潘超严波王翀钱宇骋尹睿涵赵常威丁国成李森林杨海涛王署东吴海峰张承习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