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9756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16
本申请涉及一种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包括:滞留筒、导向装置和除雾装置。除雾装置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内部设置有除雾叶轮,滞留筒搭接在除雾装置的上方,正对设置,导向装置为长条状结构,设置在滞留筒的内壁上,沿滞留筒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导向装置设有多个,沿滞留筒的内壁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多个导向滞留槽。导向滞留槽的设置,使甩到滞留筒内壁上的雾滴能够汇聚成水流,沿导向滞留槽的长度方向流淌,并流入导向滞留槽下方的集水槽中,以实现了滞留筒内壁上雾滴易汇聚,方便收集的效果。方便收集的效果。方便收集的效果。

Guide structure of tube bundle demi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净尘排放
,尤其涉及一种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环保排放标准要求的提高,烟气脱硫项目中的脱硫塔中广泛使用了管束式的除雾器,大多数项目都能达到预期的排放指标。其中,管束式的除雾器多应用于湿法脱硫塔饱和净烟气携带的雾滴和尘的脱除净化,利用大量细小雾滴高速运动条件下增加颗粒与雾滴碰撞的机率,雾滴与颗粒凝聚从而实现对此部分极微小粉煤灰尘和雾滴的捕悉脱除。
[0003]目前,管束式除雾器的内壁较为光滑,且分离后的雾滴具有粘附着力,甩到管束式除雾器内壁上的雾滴不易汇聚,难以收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解决了管束式除雾器筒壁上的雾滴不易汇聚、难以收集的问题。
[0005]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包括:滞留筒、导向装置和除雾装置;所述除雾装置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内部设置有除雾叶轮;所述滞留筒搭接在所述除雾装置的上方,正对设置;所述导向装置为长条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滞留筒的内侧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滞留筒、导向装置和除雾装置;所述除雾装置为两端开口的筒体,内部设置有除雾叶轮;所述滞留筒搭接在所述除雾装置的上方,正对设置;所述导向装置为长条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滞留筒的内侧壁上,沿所述滞留筒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导向装置设有多个,沿所述滞留筒的内壁周向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筒的内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轴向断截面为“H”型结构,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环状挡板和水平设置的环状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滞留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挡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挡板、所述连接板及所述滞留筒的内侧壁围设有环状的集水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的周向断截面长度小于所述集水槽的槽面长度;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导向装置上下设置,所导向装置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槽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筒的周向断截面直径大于所述除雾装置的周向断截面直径;所述滞留筒通过第一安装部搭接在所述除雾装置的上方;所述除雾装置的侧壁围设在所述挡板的外部,侧壁顶端与所述连接板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束除雾器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楠巩利瑶汤小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贝可莱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