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971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I、按含盐废水设定进水负荷的1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微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水回用率的提高,石油、化工、医药和化肥等行业都会产生大量盐含量高于1%的废水,这种含盐废水是环保领域污水处理的难题之一。目前,这类含盐废水大都采用物理法、化学法或其组合方法处理,如蒸发结晶、吸附以及膜截留等方法可对高盐废水进行有效处理。但是,这些方法虽然能较好的去除废水中盐,但是设备和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此外,还不能有效去除废水中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而且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生物法在处理低盐度废水时有很大优势,但在高盐、高酸碱、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能力就会受到抑制。
[0003]硝化细菌是负责脱氮的关键微生物,以自养繁殖为主并且适宜贴壁生长,富集培养过程中的促进剂及适宜的载体是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众多研究者从促进剂配方和载体制备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均取得一定的效果。CN201410585640.3公开了一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方法,所使用的生长促进剂中含有羟胺,CN201410585421.5公开了一种氨氧化细菌生长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用的生长促进剂是使用无机酸羟胺和Na2SO3配合加入,羟胺的作用不仅作为底物直接参与氨氧化细菌的代谢过程,缩短酶促反应进程,而且可以作为羟胺氧还酶的激活剂加速细胞生长,提高氨氧化细菌的生长速率。上述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将羟胺转化为亚硝酸盐的酶的活性来加速酶促反应的进行、促进细胞生长。
>[0004]CN201811255625.7公开了一种提高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效果的促进剂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季铵碱和腐殖质,该方法通过季铵碱与腐殖质的协同作用,用于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时,可以提升处理体系对高盐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提高含盐废水中COD、氨氮和总氮的处理效果。CN201210130657.0公开了一种含盐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主要向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投加脱氮菌剂,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盐含量较高的污水,提高了污泥的吸附性和絮凝性,对废水水质的适用范围宽,对含盐污水的耐受冲击能力强,在去除氨氮和COD等污染物的同时,明显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上述菌剂和促进剂在单独使用时都会存在流失问题。
[0005]特别是对于菌剂产品直接应用于含盐污水的脱氮处理过程,因高盐度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活性,同时不利于菌胶团的形成,导致硝化效率下降,污泥细碎,菌体流失,处理效果不理想,长周期运行将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处理方法能够实现菌胶团的快速形成,降低亚硝化菌的流失量,实现系统稳定运行。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包括:
I、按含盐废水设定进水负荷的120%

180%引入含盐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

5000mg/L向废水处理体系中接种活性污泥,向体系中加入聚乙烯亚胺,然后进行曝气反应;II、按照亚硝化菌剂与所接种活性污泥的质量比为1

10:1000投加亚硝化菌剂,采取批次换排水并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的操作方式直到达到设定进水负荷;III、按设定进水负荷对含盐废水进行脱氮处理。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的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曝气和搅拌功能,可以实现间歇曝气间歇搅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含盐废水的水质为:COD浓度为100

500mg/L、氨氮浓度为50

150mg/L、总氮浓度为50

200mg/L、盐含量为10000

30000mg/L。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所述活性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场的二沉池的剩余污泥,优选高含盐系列二沉池的剩余污泥。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所述聚乙烯亚胺加入量按体系体积浓度为1%

5%加入。所述的聚乙烯亚胺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优选地,其分子量为1000

16000。所述的聚乙烯亚胺可采用水溶液的方式加入体系中,所用聚乙烯亚胺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

50%。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所述曝气反应的条件如下:溶解氧为2

5mg/L、pH值为7

9、温度为20

38℃、反应时间为24

72h。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I的操作条件如下:溶解氧为1

3mg/L,pH值为7

9,温度为20

38℃。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I采取批次换排水是指当每一批次总氮去除率达90%以上,结束当前批次,排出当前批次含盐废水,重新更换含盐废水进入下一批次培养。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I中,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可采用当前批次的含盐废水进水量比上一批次递减2%

20%。步骤II中,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的次数至少在2次以上。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I所述亚硝化菌剂与所述活性污泥的质量比为1

10:1000,优选为1

5:1000。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II所述的亚硝化菌剂,包括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和吸附载体,所述吸附载体包括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和异养菌。所述亚硝化菌剂中,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的质量含量为50%

70%,吸附载体的质量含量为30%

50%。所述吸附载体中,以质量分数计,异养菌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

50%,优选10%

30%,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0%

95%,优选70%

90%。所述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中,壳聚糖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1

5:0.5

5。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是指能够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微生物。
[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异养菌可以选自酵母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酵母菌。所述的酵母菌选自假丝酵母、隐球酵母、汉逊氏酵母属、毕赤氏酵母、红酵母、球拟酵母或丝孢酵母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热带假丝酵母菌。所述的乳酸菌选自乳杆菌、双歧杆菌、乳球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硫酸盐还原菌选自脱硫单胞菌、脱硫线菌中的至少一种。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亚硝化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吸附载体;
(2)培养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3)将微生物和吸附载体混合制得亚硝化菌剂。
[002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包括:I、按含盐废水设定进水负荷的120%

180%引入含盐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

5000mg/L向废水处理体系中接种活性污泥,向体系中加入聚乙烯亚胺,然后进行曝气反应;II、按照亚硝化菌剂与所接种活性污泥的质量比为1

10:1000,优选为1

5:1000,投加亚硝化菌剂,采取批次换排水并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的操作方式直到达到设定进水负荷;III、按设定进水负荷对含盐废水进行脱氮处理。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盐废水的水质为:COD浓度为100

500mg/L、氨氮浓度为50

150mg/L、总氮浓度为50

200mg/L、盐含量为10000

30000mg/L。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所述活性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场的二沉池的剩余污泥,优选高含盐系列二沉池的剩余污泥。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所述聚乙烯亚胺加入量按体系体积浓度为1%

5%加入,所述的聚乙烯亚胺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优选地,其分子量为1000

16000。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所述曝气反应的条件如下:溶解氧为2

5mg/L、pH值为7

9、温度为20

38℃、反应时间为24

72h。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I采取批次换排水是指当每一批次总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排出当前批次含盐废水,重新更换含盐废水进入下一批次培养;和/或,步骤II中,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采用当前批次的含盐废水进水量比上一批次递减2%

20%,步骤II中,逐步降低含盐废水进水量的次数至少在2次以上。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I的操作条件如下:溶解氧为1

3mg/L,pH值为7

9,温度为20

38℃。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I所述的亚硝化菌剂,包括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和吸附载体,所述吸附载体包括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和异养菌;优选地,所述亚硝化菌剂中,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的质量含量为50%

70%,吸附载体的质量含量为30%

50%;优选地,所述吸附载体中,以质量分数计,异养菌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

50%,优选10%

30%,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0%

95%,优选70%

90%;优选地,所述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中,壳聚糖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1

5:0.5

5;优选地,所述异养菌选自酵母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酵母菌。9.按照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硝化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吸附载体;(2)培养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3)将微生物和吸附载体混合制得亚硝化菌剂。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吸附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投加到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停止,取出固体物干燥得到;优选地,将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投加到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是指异养菌培养过程初期就投加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进行异养菌边培养边
吸附生长;包埋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的加入量占总反应体积的20%

30%;所述有机碳源按照加入后体系中质量浓度为1

5g/L进行投加;异养菌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

38℃,优选20

30℃,pH值为6.0

8.5,优选6.0

7.0;静置发酵或者摇床培养。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亚硝酸细菌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翔高会杰孙丹凤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