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959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进出液管连接管,所述进出液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放置在已经排空的电解槽中,进液管的另一端放在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伸入到已经排空的电解槽接近槽底的位置,所述进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比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高。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电解槽之间的电解液进行一定量的自循环,减少电解液排放到上清液槽的量,从而使出装槽工作人员能够自行调节出装槽工作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出装槽工作效率。效率。效率。

A siphon device for copper electroly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铜电解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铜电解精炼过程,通常采用含铜99%以上的火法精炼铜作为阳极,采用不锈钢板或者始极片作为阴极。一般大型铜电解厂,阳极的重量在300kg以上,选择相对应的电流密度和适宜的电解周期(一般为20

30天不等),阳极板即基本消耗殆尽,剩余的阳极称为残极。与阳极板相对应的阴极板,电解周期一般是阳极周期的1/2,也即10

15天不等。阴极板长到一定厚度,则需吊出槽面,剥片打包,成为阴极铜产品。出槽时分为出单级和出双极,出单级时只出阴极,此时阳极板还需要继续电解,新装入的空白阴极板继续与所剩阳极一一对应并通电,进而获得新的阴极铜。出双极时,阴极板达到规定的厚度,阳极板也消耗到只剩下规定残极率的重量,此时则需要出双极,也即阴阳极均要吊出电解槽,之后装入新的阴阳极板,生产得以继续进行。上述即为电解铜出装槽环节的主要工作过程。
[0003]与出单极不同的是,出双极时需要放空电解槽电解液,并冲洗回收槽底的阳极泥。电解槽电解液排空时候需先拔小堵,将阳极泥上方比较清澈的电解液排放到上清液槽,经压滤机后进入电解液循环槽

高位槽

电解槽的电解循环系统。之后拔大堵,将底部的阳极泥冲洗到地坑槽,再经浓密机浓缩后进行压滤,滤渣即为阳极泥,滤液则进入上清液槽,经过压滤后再回到电解液循环系统继续循环。
[0004]电解厂的主要生产介质为电解液,控制电解液循环,是维持持续生产的首要条件。为了维持电解液平衡以及电解液杂质平衡,要定期抽取一部分电解液进行净化,根据情况需要不断加入生产水进行调节,当电解液酸度过低时,也要加入浓硫酸调节酸度。日常生产过程的各种洗水,也需要全部进入系统,一般不得外排。盛装电解液的主要槽池包括电解槽、循环槽、高位槽和上清液槽,还包括处理阳极泥的浓密机和存放浓密机溢流液的阳极泥储槽等。正常生产情况下,各槽池液位保持在规定范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比如上清液槽,为了存放出双极时候排放出来的电解液,需保持较低的液位,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大约30个电解槽的电解液。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电解系统难免出现电解液过多的问题,比如本来应该维持低位的上清液池如果液位太高,则出双极时候的拔液将受到限制。只能待上清液液位降低之后才能排空电解液,这无疑会影响出装槽效率,进而影响电解槽槽时利用率,最终影响电解系统的产能。
[0005]为了有效控制电解液平衡,除了严格控制非必须用水进入系统以外,还可以加大电解液净化处理量,但是净化系统的处理量也受到设备处理能力的制约,同时净化后液大部分也要回到电解系统,不能轻易外排。另一种办法是修建更多的槽池设备,增加电解液循环空间,但是不仅增加了基建和设备投资,还加大了电解液倒返过程的能耗,即不经济,也给生产管理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0006]为了应对电解液过多导致出装槽效率低的问题,有必要采取其他更加简洁高效的方案,既能维持电解液内部正常循环,也能有效提高出装槽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可以使电解槽之间的电解液进行一定量的自循环,减少电解液排放到上清液槽的量,从而使出装槽工作人员能够自行调节出装槽工作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出装槽工作效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进出液管连接管,所述进出液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放置在已经排空的电解槽中,进液管的另一端放在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伸入到已经排空的电解槽接近槽底的位置,所述进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比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高。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距离已经排空的电解槽的槽底10cm。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为不锈钢材质或PVC材质制成。
[0012]进一步地,出液管的上方加装有竖直的加水管并且所述加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管连通;加水管的另一端加装有球阀作为加水管阀门;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安装有出口球阀作为槽底阀门。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利用本技术,可以使电解槽之间的电解液进行一定量的自循环,减少电解液排放到上清液槽的量,从而使出装槽工作人员能够自行调节出装槽工作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出装槽工作效率。
[0015]2、通过本技术,可以利用满液电解槽和空电解槽之间的液位高差,在不影响原有出装槽作业流程的基础上,采用虹吸方式进行倒液,可以在不增加额外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电解液循环距离,减少了上清液槽液位对出装槽作业的限制,可以有效提升出装槽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0018]实施例1
[0019]为解决上清液槽液位太高时候拔小堵太慢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在已经排空的电解槽和满液的电解槽(已经断电)之间进行倒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出装槽作业正常进行,一般需要同时排空三槽电解液,之后对这三槽进行吊装和冲洗作业。冲洗完毕,及时吊入已备好的阳极板和阴极板,调整好距离并照缸,之后进行放液操作。正常放液操作是直接打开槽头阀,将高位槽和分液包出来的电解液放到电解槽。
[0020]而利用本实施例的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可以优先使用其它也需要出槽的电解液来填充已经完成照缸作业的电解槽,之后再开启槽头阀,用高位槽来的电解液来补液和升温。
因为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基本都是在已装好阴阳极的电解槽之间倒液,因此所述铜电解液虹吸装置需要装在槽头或槽尾的第一块阳极板和电解槽进出液口之间的空隙中。
[002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进液管1、出液管2和进出液管连接管3,所述进出液管连接管3的两端分别与进液管1和出液管2的一端连通。其中出液管2放置在已经排空并完成照缸作业的电解槽100中,进液管1则放在装满电解液且还没拔小堵的电解槽101中。所述出液管2的另一端的管口需伸入到所在电解槽100接近槽底的位置,离槽底约10cm,进液管1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需比出液管2的管口位置高,高差越大,越容易虹吸。因为虹吸过程中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液位将下降,而原本已经排空的电解槽液位逐步上升,当两个电解槽的液位达到电解槽满液液位的1/2时,液位差消失,虹吸过程自动停止。因此,进液管1的另一端的管口伸入的深度略大于电解槽满液液位高度的1/2为宜。
[0022]具体地,所述进液管1和出液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和进出液管连接管,所述进出液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放置在已经排空的电解槽中,进液管的另一端放在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伸入到已经排空的电解槽接近槽底的位置,所述进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比出液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位置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电解液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源曾国庆俸富诚刘坚沈顺楠张成
申请(专利权)人:紫金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