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54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包括单片机和雾化片振荡电路;所述雾化片振荡电路包括雾化片、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其中,第一电容跨接在第一开关管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第一电感跨接在第一开关管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之间;第二电容跨接在第二开关管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第二电感跨接在第二开关管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之间;雾化片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极和第二开关管的输出极;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连接到单片机定义的第一PWM引脚和第二PWM引脚上;第一开关管的输入极和第二开关管的输入极连接并通过电阻接地。该电路可大大提高了加湿器的加湿效率。的加湿效率。的加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加湿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加湿器行业技术越来越成熟,行业对加湿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噪音、出雾颗粒、加湿效率等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加湿器国际国内标准对相关参数要求已经做明确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332

2018标准中,规定了加湿器的加湿效率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档,加湿效率应不低于D档,其中规定超声波式加湿效率A等级为:η≥13.5mL/h/W。为此,需要对加湿器做进一步的升级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提高加湿效率,降低加湿器工作能耗。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包括单片机和雾化片振荡电路;
[0005]所述雾化片振荡电路包括雾化片、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一电阻;
[0006]所述第一电容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感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之间;
[0007]所述第二电容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所述第二电感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之间;
[0008]雾化片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极;
[0009]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单片机定义的第一PWM引脚和第二PWM引脚上;
[0010]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极连接,该连接节点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接电源地。
[0011]进一步的,所述雾化片的两脚之间还跨接有第三电感。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为NMOS管。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为一双MOS管的两个开关单元。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阻包括并联的多个电阻。
[0015]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器雾化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和第三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极和所述单片机定义的风机控制引脚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级和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极通过电阻连接到所述第三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极分别通过电阻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所述第三电源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二电源的电压。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PN三极管,所述第四开关管为PMOS管。
[0017]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器雾化电路还包括雾化电压监测电路,所述雾化电压监测电路包括两电压偏置电路,第一电压偏置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源地和第一开关管的输出极,第一电压偏置电路的分压抽头连接到所述单片机定义的第一雾化电压监测引脚;第二电压偏置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源地和第二开关管的输出极;所述第二电压偏置电路的分压抽头连接到所述单片机定义的第二雾化电压监测引脚。
[0018]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器雾化电路还包括雾化频率追踪电路,所述雾化频率追踪电路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一开关管的输入极、第二开关管的输入极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及和所述单片机定义的雾化频率追踪引脚连接。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采用双LC振荡电路以在相同工作电压下提高雾化片两端的电压差,从而大大提高了加湿器的加湿效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给出了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该雾化电路由单片机U1、雾化片振荡电路、雾化电压监测电路和雾化频率追踪电路等电路组成。其中,雾化片振荡电路包括雾化片P1,电感L11、电容C10和电感L12、电容C11组成的双LC振荡电路,电感L13,双MOS管Q1,电阻R10、R11、R12等器件。其中,双MOS管Q1包括Q1

1和Q1

2两个NMOS单元,分别驱动两路LC驱动电路,通过双MOS管Q1快速通断切换高低电压形成振荡激励。由于采用双LC振荡电路,可使得雾化片P1两端的工作电压升高到单LC振荡电路提供的电压的两倍。雾化片P1两端电压高低是决定雾化片P1由电能转化机械能的能力。同时采用双MOS管可以减少MOS管产生热量。电感L13用于雾化片P1匹配,释放震荡能量。第一开关管Q1

1的源极和第二开关管Q1

2的源极的连接节点通过并联的电阻R10、R11、R12接地,以提高回路的过流能力。
[0025]雾化电压监测电路包括有R17、R18和R15、R16组成的两组分压电路,振荡信号LC_wave_B和LC_wave_A,经分压后分别回传到单片机U1的第14引脚(WavP_B)和第3引脚(WavP_A)。通过雾化电压监测电路可以监视振动电路的输出幅度,实时调整双MOS管Q1的第一开关管Q1

1和第二开关管Q1

2的开关频率,使雾化器P1的两端的电压最大,雾化效率最高。
[0026]雾化频率追踪电路包括电阻R14和电容C20,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关管Q1

1的源极、第二开关管Q1

2的源极的连接节点,另一端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10引脚(Ineb)及通过电容C20接地。该电路主要用于采集电阻R10、R11、R12两端电压,用于分析经过雾化片
的电流,结合雾化片特性,追踪计算出雾化片的工作频率,反馈给单片机U1。
[0027]在本实施例中,单片机U1的电源MCU_VDD为5V。双MOS管Q1的两个栅极分别连接到单片机U1的第7引脚(PWM_B)和第15引脚(PWM_A)为保证正常工作,双MOS管Q1的两个栅极需要上拉,通常是上拉到单片机的供电电源MCU_VDD,但MCU_VDD的电压\电流较低,驱动能力较弱。为了解决单片机U1驱动能力的不足,可以将双MOS管Q1的两个栅极分别通过上拉电阻R22、R23上拉到12V。该上拉电压可根据需要设定,为大于单片机电源MCU_VDD的电压。
[0028]由于电压不匹配,在待机时会产生较大的漏电流。为节能和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湿器雾化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1)和雾化片振荡电路;所述雾化片振荡电路包括雾化片(P1)、第一电感(L12)、第二电感(L11)、第一电容(C10)、第二电容(C11)、第一开关管(Q1

1)、第二开关管(Q1

2);所述第一电容(C10)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12)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12V)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11)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的输入极和输出极之间,所述第二电感(L11)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的输出极和第一电源(12V)之间;雾化片(P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的输出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的输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的控制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单片机(U1)定义的第一PWM引脚和第二PWM引脚上;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的输入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的输入极连接,该连接节点通过第一电阻接电源地(GND)。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雾化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片(P1)的两脚之间还跨接有第三电感(L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雾化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和第二开关管(Q1

2)为NMOS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雾化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

1) 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1

2)为一双MOS管(Q1)的两个开关单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雾化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包含多个并联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远志孟世飞陈培杰李俞育
申请(专利权)人:凡成厦门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