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模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599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绝缘基体、磁芯、铜片组件、绝缘隔片单元和绝缘底座,磁芯设置在绝缘基体的内腔中,铜片组件上包括绕组铜片模块和连接铜片模块,且铜片组件中设有多个引脚,绕组铜片模块包括两组绕组铜片单元,两组绕组铜片单元分别穿插在绝缘基体的两侧,绝缘隔片单元设置在两组绕组铜片单元之间,连接铜片模块包括两组连接铜片单元,每组连接铜片单元中的多个连接铜片分别用于将对应的每组绕组铜片单元内的各个绕组铜片连接起来,绝缘底座连接设置在绕组铜片模组的底部,且绝缘底座上设有多个第一孔洞以露出铜片组件中的各个引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共模电感器,既省去了机器绕线工序,又能大大减小产品体积。体积。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模电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器元件
,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器。

技术介绍

[0002]共模电感器作为一种滤波器,广泛应用于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的干扰;然而,现有的共模电感器通常是采用铜线绕组形成,如需制备应用于较大电流的环境下的共模电感,则需要截面积相对大的线材进行绕组,而采用截面积相对大的线材进行绕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使得绕线设备的加工难度大;第二,截面积大的线材上锡、焊接以及成型等工序相对复杂影响制作也影响客户端使用;第三,使得绕组形成的共模电感器的体积也过大,应用受到限制。
[0003]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共模电感器,既省去了机器绕线工序,又能大大减小产品体积。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绝缘基体、磁芯、铜片组件、绝缘隔片单元和绝缘底座,其中所述磁芯设置在所述绝缘基体的内腔中,所述铜片组件上包括绕组铜片模块和连接铜片模块,且所述铜片组件中设有多个引脚,所述绕组铜片模块包括两组绕组铜片单元,每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包括多个绕组铜片,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分别穿插在所述绝缘基体的两侧,所述绝缘隔片单元设置在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之间,所述连接铜片模块包括两组连接铜片单元,每组所述连接铜片单元分别包括多个连接铜片,每组所述连接铜片单元中的多个所述连接铜片分别用于将对应的每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内的各个所述绕组铜片连接起来,所述绝缘底座连接设置在所述绕组铜片模组的底部,且所述绝缘底座上设有多个第一孔洞以露出所述铜片组件中的各个引脚。
[000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组铜片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端设有凸起部和/或引脚。
[000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铜片上设有两个第二孔洞,两个所述第二孔洞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绕组铜片的端部的凸起部。
[000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铜片单元的一端设有第二孔洞,另一端设有引脚,所述第二孔洞用于连接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绕组铜片的端部的凸起部。
[00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片单元包括第一绝缘隔片、第二绝缘隔片和第三绝缘隔片,所述第一绝缘隔片和所述第二绝缘隔片分别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三绝缘隔片的
两侧,所述第一绝缘隔片设置在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之间,所述第二绝缘隔片设置在连接两组所述连接铜片单元之间,所述第三绝缘隔片上设有多个第三孔洞以使得所述绕组铜片的两端的凸起部和/或引脚能够从各个对应的所述第三孔洞穿出。
[00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铜片与各个所述绕组铜片之间采用焊锡连接和/或铆接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00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体上设有多个定位筋,多个所述定位筋用于定位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中的各个所述绕组铜片。
[00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磁芯采用纳米晶磁芯。
[001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组铜片和所述连接铜片分别采用喷雾锡铜片。
[00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引脚为齿状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的共模电感器,通过连接铜片连接各个绕组铜片来达到需要的圈数,采用绕组铜片压接结构可以省去机器绕线工序,直接对应装配操作简单,提升制作效率,而且绕组铜片压接结构制作体积较小,方便客户空间布板节省空间。
[0017]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绕组铜片可以通过模具制作,表面喷雾锡防止氧化、引脚做齿状,可以方便用户将该共模电感器与电路PCB焊锡固定焊接。进一步地,绝缘隔片单元中的各个绝缘隔片与绝缘基体有定位隔离,保证绕组铜片之间绝缘;绕组铜片压接结构设计产品一致性非常好、方便品质管控、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共模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共模电感器的底部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共模电感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共模电感器中铜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2]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共模电感器中铜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及其应用。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另外,连接既可以是用于固定作用也可以是用于电路/信号连通作用。
[002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绝缘基体10、磁芯(图中未示)、铜片组件、绝缘隔片单元30和绝缘底座50,其中磁芯设置在绝缘基体10的内腔中,铜片组件包括绕组铜片模块20和连接铜片模块40,铜片组件中设有多个引脚;绕组铜片模块20包括两组绕组铜片单元21、 22,两组绕组铜片单元21、22分别包括三个绕组铜片211、221,两组绕组铜片单元21、22分别穿插在绝缘基体10的两侧;绝缘隔片单元30设置在两组绕组铜片单元21、22之间;连接铜片模块40包括两组连接铜片单元41、42,连接铜片单元41包括两个连接铜片411,连接铜片单元42包括三个连接铜片421,两个连接铜片411用于将对应的绕组铜片单元21内的各个绕组铜片211连接起来,三个连接铜片421用于将对应的绕组铜片单元22内的各个绕组铜片221连接起来;绝缘底座50连接设置在绕组铜片模组20的底部(例如绝缘底座50可以与绝缘隔片单元30焊接固定连接),且绝缘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体、磁芯、铜片组件、绝缘隔片单元和绝缘底座,其中所述磁芯设置在所述绝缘基体的内腔中,所述铜片组件上包括绕组铜片模块和连接铜片模块,且所述铜片组件中设有多个引脚,所述绕组铜片模块包括两组绕组铜片单元,每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包括多个绕组铜片,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分别穿插在所述绝缘基体的两侧,所述绝缘隔片单元设置在两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之间,所述连接铜片模块包括两组连接铜片单元,每组所述连接铜片单元分别包括多个连接铜片,每组所述连接铜片单元中的多个所述连接铜片分别用于将对应的每组所述绕组铜片单元内的各个所述绕组铜片连接起来,所述绝缘底座连接设置在所述绕组铜片模组的底部,且所述绝缘底座上设有多个第一孔洞以露出所述铜片组件中的各个引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铜片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端设有凸起部和/或引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铜片上设有两个第二孔洞,两个所述第二孔洞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绕组铜片单元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绕组铜片的端部的凸起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铜片单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远思肖铿周正国曾海峰贾希凌黄寅焦龙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