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颈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126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枕头,特别是涉及一种护颈枕,包括枕体,枕体的中间为仰睡区以及位于仰睡区两侧的侧睡区;侧睡区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的面部支撑板;枕体内部设置有手动调节机构,手动调节机构位于面部支撑板的下方;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主动传动件和从动传动件以及与主动传动件连接的转轴;主动传动件与从动传动件啮合传动,转轴依次穿过壳体侧壁和枕体侧面伸出枕体的外部,从动传动件与面部支撑板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当人在侧睡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通过手动转动位于枕体外部的转轴,对枕头的高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最合适的高度,起到支撑和保护颈椎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颈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枕头,特别是涉及一种护颈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伏案工作、看电脑和使用手机时间的增多,发生颈椎疲劳乃至颈椎病痛的人群也在增加。然而,不管是在家里、酒店或者医院,大多数人使用的仍然是中间略高于四周的平面枕头,没有对颈椎形成支撑点,导致颈椎压力大,容易落枕,长期使用还会加剧颈椎病。
[0003]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枕头,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4245782U)公开了一种双蝶形护颈枕头,包括枕体,枕体两侧隆起同高,中部凹陷,两侧和中部的两端分别相连构成符合头颈部工学的弧面;中部凹陷处分为第一颈部枕区和第二颈部枕区,第一颈部枕区向第二颈部枕区以圆滑的弧度过渡并高于第二颈部枕区;第一颈部枕区和第二颈部枕区边沿的中间部分别设有凸出于枕体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为符合颈部工学的弧面。这种双蝶形护颈枕头通过在枕头中部设置凹陷,利用支撑部对颈椎形成支撑点,解决了传统平面枕头在仰睡时没有对颈椎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的问题。
[0004]但是,根据医学研究统计,人在整晚的睡眠中,仰睡时间占55

60%,侧睡时间占40

45%,好的枕头不仅应该满足仰睡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侧睡的需求。当人侧睡时,也需要合适的枕头高度,才能对颈椎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于每个人的高矮胖瘦不同,所以侧睡时对枕头的高度需求也不同,因此,不能调节高度的枕头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侧睡需求。r/>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护颈枕,其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调节合适的枕头高度,在侧睡时对颈椎起到支撑和保护。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护颈枕,包括枕体,枕体的中间为仰睡区以及位于仰睡区两侧的侧睡区;侧睡区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的面部支撑板;枕体内部设置有手动调节机构,手动调节机构位于面部支撑板的下方;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主动传动件和从动传动件以及与主动传动件连接的转轴;主动传动件与从动传动件啮合传动,转轴依次穿过壳体侧壁和枕体侧面伸出枕体的外部,从动传动件与面部支撑板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0007]在上述护颈枕中,由于在侧睡区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的面部支撑板和在面部支撑板下方的枕头内部设置了手动调节机构,当人在侧睡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通过手动转动位于枕体外部的转轴,对枕头的高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最合适的高度,起到支撑和保护颈椎的目的。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在这种改进中,螺纹连接
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拆装方便的优点。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主动传动件为蜗杆,从动传动件为蜗轮;蜗轮开设有轴孔,轴孔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面部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轴,支撑轴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轴孔的内螺纹与支撑轴的外螺纹相匹配。在这种改进中,由于主动传动件采用蜗杆,从动传动件采用蜗轮,蜗轮蜗杆传动为多齿啮合传动,相当于螺旋传动,具有传动平稳、噪音小的优点,更加适合夜间使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手动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部的固定组件。在这种改进中,固定组件可以使得蜗轮蜗杆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壳体内部,防止转动过程中发生错位。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蜗轮沿轴线上下两端设置有圆柱形的凸台,凸台开设有与轴孔内直径相同大小的通孔;固定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壳体内周面的两块固定板,两块固定板上都开设有同样大小的限位孔,限位孔的内直径略大于凸台的外直径,蜗轮通过上下两端的凸台放置于限位孔内。在这种改进中,由于在蜗轮上设置有凸台,可以使得蜗轮更好地固定在固定板的限位孔中,防止蜗轮发生位移。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块固定板之间还设置有两个固定件,两个固定件分别设置于蜗杆的螺旋齿两侧的转轴。在这种改进中,两个固定件可以防止蜗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转轴位于枕体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抓手。在这种改进中,由于在转轴上设置有抓手,因此转动转轴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省力。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抓手为设置有多条防滑棱的圆柱体。在这种改进中,由于在抓手上设置有防滑棱,因此可以增加摩擦力,防止出现手指打滑。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蜗轮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号说明:
[0019]10.枕体;20.面部支撑板;21.支撑轴;30.手动调节机构;31.壳体;32.主动传动件;33.从动传动件;34.转轴;35.抓手;40.固定组件;41.固定板;42.固定件;331.轴孔;332.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对本技术的构思、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产生的技术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示意性的,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
[0021]如图1所示,护颈枕包括枕体10,枕体10的中间为仰睡区,位于仰睡区两侧的是侧睡区,两侧的侧睡区上表面都有一块可升降的面部支撑板20,可以通过转动位于枕体10外部的抓手35来调节面部支撑板20的高度。抓手35是有多条防滑棱的圆柱体,在抓手35上设
置有防滑棱,可以增加摩擦力,防止在转动的过程中出现手指打滑。
[0022]如图2所示,枕体10内部具有容纳两个手动调节机构30的容纳空间,两个手动调节机构30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面部支撑板20下方。手动调节机构30与面部支撑板20螺纹连接。手动调节机构30包括壳体31、设置于壳体31内部的蜗杆和蜗轮以及与蜗杆连接的转轴34。壳体31的形状可以是圆柱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壳体31固定在枕体10的底板上,壳体3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枕体10侧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该第一通孔位于与第二通孔互相靠近的壳体31侧壁上,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与蜗杆连接的转轴34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伸出枕体10的外部,枕体10外部的一端安装有抓手35,该抓手35可以是与转轴34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转轴34上。面部支撑板20的底部连接有支撑轴21,支撑轴21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支撑轴21穿过壳体上端面的开口与蜗轮螺纹连接。
[0023]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蜗杆蜗轮传动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比大、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都很小的优点,更加适合夜间睡觉时,通过蜗杆蜗轮的组合调节枕头的高度。圆柱蜗杆传动、环面蜗杆传动以及锥面蜗杆传动,都适用于本技术。
[0024]如图3所示,蜗轮开设有轴孔331,轴孔33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10),所述枕体(10)的中间为仰睡区以及位于所述仰睡区两侧的侧睡区;所述侧睡区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的面部支撑板(20);所述枕体(10)内部设置有手动调节机构(30),所述手动调节机构(30)位于所述面部支撑板(20)的下方;所述手动调节机构(30)包括壳体(31)、设置于所述壳体(31)内部的主动传动件(32)和从动传动件(33)以及与所述主动传动件(32)连接的转轴(34);所述主动传动件(32)与所述从动传动件(33)啮合传动,所述转轴(34)依次穿过所述壳体(31)侧壁和所述枕体(10)侧面伸出所述枕体(10)的外部,所述从动传动件(33)与所述面部支撑板(2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动件(32)为蜗杆,所述从动传动件(33)为蜗轮;所述蜗轮开设有轴孔(331),所述轴孔(33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面部支撑板(2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轴(21),所述支撑轴(21)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富阳丽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