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487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由至少两条边密肋梁半模,至少1根钢筋混凝土内密肋梁与至少1块底板连接预制而成,边密肋梁半模与内密肋梁是平行设置的,边密肋梁半模、内密肋梁的下端都与底板通过内部的配筋及混凝土预制成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可以节省施工时间,减少支模撑杆的数量,节约工期,可有效降低成本。有效降低成本。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目前比较多的应用的叠合楼板,由于适合的跨度比较小,楼板自重比较大,叠合板上现浇湿作业量同样也不小,此外,采用此类叠合板的楼盖中厚度会增加,降低了建筑物的净高,不利于用户使用。
[0003]密肋空腔楼盖体系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和预制混凝土结构中,例如,一种现浇混凝土暗密肋无板式空心楼盖的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200420103009.7)就公开了预制的空腔构件和现浇的混凝土密肋梁组合成为混凝土密肋空腔楼盖的技术方案,但是这是一种现浇的密肋梁和现浇板方式,不属于装配式建筑;再如,一种双向密肋空腔楼盖及其施工工法的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201310490037.2)公开了型钢密肋梁与一块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组合形成密肋空腔楼盖的技术方案,这类楼板和工艺虽然可以列入装配式建筑技术,但其施工工艺比较复杂,且预制底板和型钢梁没有可靠的连接。
[0004]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结构的特征,现在急需研发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密肋空腔模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及其施工方法。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由至少两条边密肋梁半模,至少1根钢筋混凝土内密肋梁与至少1块底板连接预制而成,边密肋梁半模与内密肋梁是平行设置的,边密肋梁半模、内密肋梁的下端都与底板通过内部的配筋及混凝土预制成一体,底板设有底板一和底板二,底板一和侧板构成边密肋梁半模。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底板一的厚度为25~50mm,侧板的厚度为25~50mm;或底板一和侧板两个相交的混凝土表面为拉毛的粗糙面;或至少两条边密肋梁半模是平行内密肋梁设置的,另外有两条边密肋梁半模分别位于内密肋梁的端头并与内密肋梁垂直相交,两两平行的4条边密肋梁半模首尾相连形成一个边密肋梁半模框。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边密肋梁半模的底板一和侧板内分别配置有钢筋、钢筋网、钢丝网或者预应力筋;或侧板内所配钢筋来自于底板一的底筋上弯;或侧板内所配钢筋外露出侧板一段长度,并锚入边密肋梁半模框内。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边密肋梁半模的侧板与内密肋梁之间设置加劲连梁,加劲连梁垂直于内密肋梁并将边密肋梁半模与内密肋梁和底板通过内部的配筋及混凝土预制成一体;或加劲连梁的底筋伸出边密肋梁半模的侧板外锚入边密肋梁半模内;或加劲
连梁内预制混凝土的上部有外露的钢筋。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密肋梁是平行设置的;或内密肋梁与底板二通过配置的钢筋和混凝土预制成整体;或底板二的厚度为30~60mm。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边密肋梁半模和内密肋梁或/和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或至少2根内密肋梁与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均设置有盖板;或盖板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板,盖板覆盖边密肋梁半模全部并与边密肋梁半模、内密肋梁整体浇注为一体;或盖板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或盖板外边缘搁置在边密肋梁半模的侧板或/和内密肋梁的预制混凝土部位上,搁置长度为10mm~20mm;或盖板外露的钢筋与边密肋梁、侧板和内密肋梁叠合浇注为一体。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密肋梁是底部钢筋、箍筋和混凝土与底板一起预制而成的,内密肋梁的箍筋是单肢箍、双肢箍、三肢箍或四肢箍;或内密肋梁的上部钢筋是和底部钢筋、箍筋一次绑扎成型;或内密肋梁预制混凝土的上表面为粗糙面;或内密肋梁预制混凝土的上表面上留有凹槽。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底板一和底板二的厚度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或底板一和/或底板二上部设置有保温层和/或隔热层和/或隔音层;或侧板的一侧或者两侧面上设置有保温层和/或隔热层和/或隔音层。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边密肋梁半模的至少一段侧板或/和内密肋梁预留有导管或者孔洞。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两两拼接,边密肋梁半模两两对应组合成U型槽;
[0017]或内密肋梁外伸露出的受力筋在U型槽中连接,连接方式为搭接、焊接或者套筒连接;
[0018]或内密肋梁外伸露出的受力筋在U型槽中连接,连接方式为搭接、焊接或者套筒连接,并在连接部放置钢筋骨架梁,后浇混凝土养护成型。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的施工方法,包括支模、吊装、模块连接、铺设管线、封板和养护拆除支撑六个步骤:
[0020]支模步骤是在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两两拼接部位设置支撑立杆和水平横架;或支模步骤是在内密肋梁的底部设置支撑立杆;
[0021]模块连接步骤是在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两两拼接就位后,内密肋梁外伸露出的受力筋连接并使得连接部形成一个U型槽;或在在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两两拼接就位后在连接部铺设密肋梁或者框架梁的钢筋,连接两两对接的内密肋梁钢筋或/和加劲连梁钢筋;或在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两两拼接就位后连接两两对接的内密肋梁钢筋或/和加劲连梁钢筋并在连接部放置钢筋骨架梁;
[0022]铺设管线步骤是在U型槽和/或底板上面铺设水平管线;
[0023]封板步骤是在模块连接步骤和铺设管线步骤完成之后,在边密肋梁半模和内密肋梁或/和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或至少2根内密肋梁与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的上部分别支设模板,铺设盖板的钢筋,浇捣U型槽、内密肋梁叠合部位及盖板的混凝土;
[0024]或封板步骤是在模块连接步骤和铺设管线步骤完成之后,在边密肋梁半模和内密肋梁或/和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或至少2根内密肋梁与框架梁、剪力墙围合围合的空
间的上部分别铺设盖板,浇捣U型槽、内密肋梁或/和加劲连梁叠合部位的混凝土,与盖板成为一个整体;再经过养护,拆除支撑完成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安装施工。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6](1)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刚度大、承载力强,适合于解决如住宅等量大但跨度不大的建筑类别的装配式楼板问题,也适合于解决较大跨度公共建筑的装配式楼盖问题。
[0027](2)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完全免支模,且工业化程度更高,预制率、装配率更高,节约工期,降低成本,可以根据施工方案快速完成搭建施工。
[0028](3)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布局合理,既减轻了楼盖自重,又增加了室内净高,降低工程造价。
[0029](4)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设有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由至少两条边密肋梁半模(1),至少1根钢筋混凝土内密肋梁(2)与至少1块底板(3)连接预制而成,其特征在于:边密肋梁半模(1)与内密肋梁(2)是平行设置的,边密肋梁半模(1)、内密肋梁(2)的下端都与底板(3)通过内部的配筋及混凝土预制成一体,底板(3)设有底板一(3

1)和底板二(3

2),底板一(3

1)和侧板(4)构成边密肋梁半模(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其特征在于:底板一(3

1)的厚度为25~50mm,侧板(4)的厚度为25~50mm;或底板一(3

1)和侧板(4)两个相交的混凝土表面为拉毛的粗糙面;或至少两条边密肋梁半模(1)是平行内密肋梁(2)设置的,另外有两条边密肋梁半模(1)分别位于内密肋梁(2)的端头并与内密肋梁(2)垂直相交,两两平行的4条边密肋梁半模(1)首尾相连形成一个边密肋梁半模框(1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其特征在于:边密肋梁半模(1)的底板一(3

1)和侧板(4)内分别配置有钢筋、钢筋网、钢丝网或者预应力筋;或侧板(4)内所配钢筋来自于底板一(3

1)的底筋上弯;或侧板(4)内所配钢筋外露出侧板(4)一段长度,并锚入边密肋梁半模框(1

1)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其特征在于:边密肋梁半模(1)的侧板(4)与内密肋梁(2)之间设置加劲连梁(15),加劲连梁(15)垂直于内密肋梁(2)并将边密肋梁半模(1)与内密肋梁(2)和底板(3)通过内部的配筋及混凝土预制成一体;或加劲连梁(15)的底筋伸出边密肋梁半模(1)的侧板(4)外锚入边密肋梁半模(1)内;或加劲连梁(15)内预制混凝土的上部有外露的钢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其特征在于:内密肋梁(2)是平行设置的;或内密肋梁(2)与底板二(3

2)通过配置的钢筋和混凝土预制成整体;或底板二(3

2)的厚度为30~60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其特征在于:边密肋梁半模(1)和内密肋梁(2)或/和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或至少2根内密肋梁(2)与框架梁、剪力墙围合的空间均设置有盖板(7);或盖板(7)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板,盖板(7)覆盖边密肋梁半模(1)全部并与边密肋梁半模(1)、内密肋梁(2)整体浇注为一体;或盖板(7)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或盖板(7)外边缘搁置在边密肋梁半模(1)的侧板(4)或/和内密肋梁(2)的预制混凝土部位上,搁置长度为10mm~20mm;或盖板(7)外露的钢筋与边密肋梁、侧板(4)和内密肋梁(2)叠合浇注为一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礼铭傅纤鹤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大成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