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利性优异的纤维体形成装置以及纤维体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堆积部,其具有放出部和堆积部件,所述放出部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所述堆积部件使从所述放出部被放出的所述材料堆积;薄片基材供给部,其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薄片基材;控制部,其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方式来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堆积部件上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所述薄片基材并且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薄片基材上的模式。模式。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纤维体形成装置以及纤维体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纤维体形成装置以及纤维体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出有一种由尽量不使用水的干式方法而实现的纤维体形成装置。作为干式方法的纤维体形成装置而通常为如下结构,即,具备:解纤部,其对原料进行解纤;堆积部,其使利用解纤部而被生成的解纤物堆积;成形部,其使利用堆积部而被生成的堆积物成形为薄片状。
[0003]此外,为了使所制造的薄片具有所期望的功能,而考虑采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供给无纺布并使玻璃纤维堆积在无纺布上以使之成形,从而制造出具有所期望的功能的薄片。
[0004]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为制造功能薄片的专用的装置。因此,无法应对仅将前文所述的堆积物制造成薄片状那样的方法,从而缺乏便利性。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
‑
1328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堆积部,其具有放出部和堆积部件,所述放出部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所述堆积部件使从所述放出部被放出的所述材料堆积;薄片基材供给部,其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薄片基材;控制部,其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方式来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堆积部件上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所述薄片基材并且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薄片基材上的模式
[0007]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纤维体形成装置具备:堆积部,其具有放出部和堆积部件,所述放出部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所述堆积部件使从所述放出部被放出的所述材料堆积;薄片基材供给部,其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薄片基材,在所述纤维体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方式来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堆积部件上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所述薄片基材并且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薄片基材上的模式。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侧视图。
[0009]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10]图3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堆积部及其周围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正在执行第一模式的状态的图。
[0011]图4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堆积部及其周围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正在执行第二模式的状态的图。
[0012]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薄片基材供给部的概要结构的图。
[0013]图6为通过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一模式而被制造出的薄片的剖视图。
[0014]图7为通过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二模式而被制造出的薄片的剖视图。
[0015]图8为用于对图1所示的控制部所执行的控制工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16]图9为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控制部所执行的控制工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17]图10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0018]图1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来对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20]第一实施方式
[0021]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侧视图。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堆积部及其周围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正在执行第一模式的状态的图。图4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堆积部及其周围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正在执行第二模式的状态的图。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所具备的薄片基材供给部的概要结构的图。图6为通过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一模式而被制造出的薄片的剖视图。图7为通过图1所示的纤维体形成装置的第二模式而被制造出的薄片的剖视图。图8为用于对图1所示的控制部所执行的控制工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22]另外,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从而如图2至图5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设定为x轴、y轴以及z轴。此外,包含x轴和y轴的x
‑
y平面成为水平,z轴成为铅直。此外,将各个轴的箭头标记所朝向的方向称为“+”,将其相反方向称为
“‑”
。此外,将图1至图4的上侧称为“上”或“上方”,将下侧称为“下”或“下方”。
[002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水平”不仅包括完全水平的情况,还包括相对于水平而在
±5°
的范围内倾斜着的情况。同样地,在本说明书中,“铅直”不仅包括完全铅直的情况,还包括相对于铅直而在
±5°
的范围内倾斜着的情况。
[0024]另外,图1是为了对从原料M1起到制造出薄片S为止的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说明而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制成的示意图。因此,在图1中,纤维体形成装置100的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与实际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首先,对纤维体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025]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纤维体形成装置100具备原料供给部11、粗碎部12、解纤部13、筛选部14、第一料片形成部15、细分部16、混合部17、拆解部18、第二料片形成部19、加热加压部20、切断部21、排出部22、薄片基材供给部3、回收部27、控制部28和外壳50。此外,通过拆解部18和第二料片形成部19而构成了堆积部30。这些各个部分中的原料供给部11、排出
部22以及薄片基材供给部3以外的各个部分如图2所示的那样被收纳于外壳50中。另外,控制部28既可以被收纳于外壳50的内部,也可以被设置在外部。
[0026]原料供给部11、粗碎部12、解纤部13、筛选部14、第一料片形成部15、细分部16、混合部17、拆解部18、第二料片形成部19、加热加压部20、切断部21、排出部22以及回收部27分别与控制部28电连接,从而使它们的工作被控制。
[0027]此外,如图1所示,纤维体形成装置100具备加湿部231、加湿部232、加湿部233、加湿部234、加湿部235和加湿部236。除此以外,纤维体形成装置100具备鼓风机261、鼓风机262和鼓风机263。
[0028]这些加湿部231至加湿部236以及鼓风机261至鼓风机263与控制部28电连接,从而使它们的工作被控制。
[0029]此外,在纤维体形成装置100中,依次而执行有原料供给工序、第一粗碎工序、解纤工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堆积部,其具有放出部和堆积部件,所述放出部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所述堆积部件使从所述放出部被放出的所述材料堆积;薄片基材供给部,其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薄片基材;控制部,其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方式来对所述堆积部以及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的工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堆积部件上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向所述放出部的铅直下方供给所述薄片基材并且使所述材料堆积在所述薄片基材上的模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体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具备:装填部,其装填有所述薄片基材;检测部,其对在所述装填部中是否装填有所述薄片基材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第一模式以及所述第二模式进行选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体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薄片基材向所述装填部的装填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二模式,而在所述检测部并未检测出所述薄片基材向所述装填部的装填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模式。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体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薄片基材被收卷,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薄片基材供给部将卷筒状的所述薄片基材放卷并进行供给。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体形成装置,其中,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味克仁,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