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464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底垫的上表面连接气囊上设置有顶垫,顶垫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连接气囊,顶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转动块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结构为勾状的扣接杆,扣接杆与转动块扭力弹簧的两处扭力臂分别设置在扣接杆以及转动块上,底垫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扣接杆相适配的扣接槽,连接气囊的外表面设置有看束线机构,该气垫床有效的避免了引流管出现弯曲、打折等不同影响引流管正常使用的情况,这样保障了引流管的使用效果,同时使得该气垫床适用于临床上绝大多数特殊体位(背部、侧后面)有引流管的患者,避免出现引流管不通畅引起的相应并发症,保障了引流管的通畅。保障了引流管的通畅。保障了引流管的通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


[0001]本技术涉及临床医疗护理器械
,具体为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

技术介绍

[0002]绝大多数外科手术后需要置放引流管,包括切口、胸腔、腹腔、脏器(肾脏、胃肠道)等,引流管类型有乳胶引流管、硅胶引流管等,其目的1、引流手术创面周围渗出液体(切口引流管),避免出现感染等并发症;2、通过观察引流液性质、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所以,在临床上保证引流管的通畅非常重要。
[0003]外科手术,特别是年老体弱或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患者,往往需要采用气垫床来防止褥疮发生,同时外科手术完毕后,除非有特殊情况,患者往往采用的是仰卧位,原因有如下:1.仰卧位时候能便于观察患者呼吸、神志等情况;2.仰卧位时候方便连接心电监护、吸氧等术后处置措施;3.患者必要时能方便饮水、饮食;3.仰卧位患者体感舒适,能保持较长时间,但是,在临床上,因为患者手术部位不一样,有些引流管位置特殊(比如经皮肾镜碎石术、脊柱相关手术等),引流管位置在患者背面或者侧后方,平卧位的时候引流管容易受到压迫、打折情况,导致引流不畅通,引起相关并发症,而且患者体位变动(翻身、下床活动等)或者患者自身意识障碍(烦躁、意识模糊等),如果采用普通气垫,容易压迫、拉扯引流管导致引流不通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改良气垫来保证术后特殊位置引流管通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具备保证术后特殊位置引流管通畅等优点,解决了患者背面或者侧后方等特殊位置,引流管容易压迫、拉扯引流管导致引流不通畅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包括底垫,所述底垫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气囊,连接气囊上设置有顶垫,顶垫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连接气囊,顶垫前后两端的连接结构相同且呈镜像的形式设置,顶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转动块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结构为勾状的扣接杆,扣接杆与转动块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两处扭力臂分别设置在扣接杆以及转动块上,底垫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扣接杆相适配的扣接槽,连接气囊的外表面设置有看束线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气囊上分别活动套接有两个结构均为圆环状的连接环,连接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魔术子贴,底垫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环数量相同且与魔术子贴相适配的魔术母贴。
[0008]优选的,所述扣接槽的截面设置为斜槽与扣槽组合状,两个扣接槽呈镜像的形式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束线机构包括束线环,束线环设置在连接气囊的外表面上,束线环内
分别设置有两个结构均为弧形且呈镜像设置的对接块,束线环内分别开设有两个活动腔。
[0010]优选的,两个对接块相向的一侧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背对对接块一端延伸进活动腔内的活动杆,活动杆与束线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动杆位于活动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板面向对接块的一侧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活动套接在活动杆上的复位拉簧,复位拉簧远离限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腔靠近活动杆的一侧内壁上。
[0012]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0013]1、该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有效的避免了引流管出现弯曲、打折等不同影响引流管正常使用的情况,这样保障了引流管的使用效果,同时使得该气垫床适用于临床上绝大多数特殊体位(背部、侧后面)有引流管的患者,避免出现引流管不通畅引起的相应并发症,保障了引流管的通畅。
[0014]2、该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通过设置有束线机构,从而进一步对引流管形成限制效果,避免了引流管出现晃动的情况,保障了引流管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束线机构可针对不同型号的引流管进行限制,这样进一步提高了该束线机构的使用范围以及实用性。
[0015]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底垫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底垫与顶垫之间的右视平面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束线环局部剖视图。
[0020]附图中标记如下:1底垫、2连接环、3连接气囊、4顶垫、5魔术子贴、6魔术母贴、7转动块、8扣接杆、9扣接槽、10扭力弹簧、11束线机构、111束线环、112对接块、113活动腔、114活动杆、115限位板、116复位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包括有底垫1,底垫1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气囊3,连接气囊3的数量根据底垫1的实际长度与连接气囊3的实际直径进行设置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连接气囊3上分别活动套接有两个结构均为圆环状的连接环2,进一步参考图2,连接环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魔术子贴5,底垫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环2数量相同且与魔术子贴5相适配的魔术母贴6,因此连接环2通过魔术子贴5粘接在底垫1的魔术母贴6上,通过这种方式便于对连接气囊3更换,降低了医护人员对连接气囊3更换的难度,因此保障了对连接气囊3更换的效率。
[0023]在本实施例中底垫1的大小设置为170cmx80cm,这样使得该底垫适用于医院病床
床铺使用,当本实施例中连接气囊3充气后高度为10cm,这样连接气囊3与连接气囊3之间的缝隙形成引线槽,引流管从连接气囊3与连接气囊3之间的引线槽引出,有效的避免了引流管出现弯曲、打折等不同影响引流管正常使用的情况,这样保障了引流管的使用效果,同时使得该气垫床适用于临床上绝大多数特殊体位(背部、侧后面)有引流管的患者,避免出现引流管不通畅引起的相应并发症,保障了引流管的通畅。
[0024]连接气囊3上设置有顶垫4,顶垫4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连接气囊3,顶垫4前后两端的连接结构相同且呈镜像的形式设置,故此下文主要叙述顶垫4前端上的连接结构,进一步参考图3,顶垫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7,转动块7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结构为勾状的扣接杆8,扣接杆8与转动块7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10,扭力弹簧10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扭力弹簧10的两处扭力臂分别设置在扣接杆8以及转动块7上,因此扣接杆8在扭力弹簧10的作用下与转动块7呈垂直状,底垫1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扣接杆8处于同一垂直位置的扣接槽9,扣接槽9的截面设置为斜槽与扣槽组合状,且两个扣接槽9呈镜像的形式设置,因此当顶垫4放置在连接气囊3时,通过对扣接杆8向后推动,这样扣接杆8的下端不与底垫1上表面接触,当位于至扣接槽9的正上方时,松掉扣接杆8,扣接杆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包括底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垫(1)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气囊(3),连接气囊(3)上设置有顶垫(4),顶垫(4)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连接气囊(3),顶垫(4)前后两端的连接结构相同且呈镜像的形式设置,顶垫(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7),转动块(7)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结构为勾状的扣接杆(8),扣接杆(8)与转动块(7)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10),扭力弹簧(10)的两处扭力臂分别设置在扣接杆(8)以及转动块(7)上,底垫(1)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扣接杆(8)相适配的扣接槽(9),连接气囊(3)的外表面设置有看束线机构(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气囊(3)上分别活动套接有两个结构均为圆环状的连接环(2),连接环(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魔术子贴(5),底垫(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环(2)数量相同且与魔术子贴(5)相适配的魔术母贴(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术后俯卧位气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槽(9)的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樊念念陈丽吴勇军桂天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